《唐太宗第3卷:九天春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太宗第3卷:九天春色- 第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世民点点头,喃喃道:“南阳郡?即是诸葛孔明的躬耕之地了?”
  “陛下,南阳县城西北有一处名为卧龙岗,相传是诸葛孔明的躬耕之地。”
  李世民停马道:“今日见诸葛孔明故地,使朕又多了一层感慨。
  如晦、魏卿、温卿,你们现在皆居相位,应该知道诸葛孔明为古之贤相。
  你们知道他最值得称道的是什么地方吗?”
  杜如晦道:“陛下,诸葛孔明能识天下大事,有理政及军事之才,且忠心为主,其优点颇多,实为臣等学习之楷模。”
  “不错,诸葛孔明堪为全才。
  然其为相时最为公平正直,前后人至今不及,其实自汉魏以来,相者仅此一人呀。
  其在蜀中为丞相,将廖立、李严免官并流于南中。
  及孔明死,廖立悲泣不已,李严更是悲痛发病而死。
  陈寿撰《三国志》评论道:‘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马周途穷入京师 圣上远虑图突厥(5)
’廖立、李严以被贬之身对诸葛孔明如此忠心,盖缘于此也。
  卿等为相,应以诸葛孔明为榜样,待人待事以公平正直为要,如此,则荣登高位,可以长守。”
  杜如晦等人答道:“陛下的训诫,臣等定牢记在心。”
  李世民又叹了一口气,说道:“许多大道理说着容易,做起来就难了。
  像公平正直,前贤多有论述。
  《尚书》云:‘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无党无偏,王道平平。
  ’孔子说过:‘举直错诸枉,则民服。
  ’惜多少年代,以平直理政之相者寥寥无几。
  如晦、魏卿、温卿,你们个人性格不同,然办事有公平正直之风。
  朕用你们为相,其实也是看重此点,希望你们做得更好。”
  李世民此言非虚,现在能到政事堂议事之人中,房玄龄、杜如晦多年随同李世民办事,能从大局着眼,行事以公平为要;魏征、王?、温彦博谏官出身,谋事行事也以公平为尺;至于长孙无忌、萧礒、陈叔达虽然谋事的眼光有限,毕竟和李家王朝渊源颇深,能够把握大节。
  李世民拍了一下马,众人又开始缓缓前行。
  他沉吟片刻,对众人道:“朝中大臣中,还有一个戴胄最是公平正直,让他主持大理寺,朕很放心。
  惜其学术甚浅,不通经史,若让他再处大任就有些勉强了。”
  魏征自从到李世民身边办事以来,越来越感觉这位年轻的皇帝有许多过人之处。
  如其用人,经过几番调整,恰到好处发挥了个人的长处,可谓知人善任。
  李世民有句名言,叫做“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所谓人才,自然会有自己的短处,如果用求全责备的眼光来看他,势必没有一个人才。
  李世民刚才提到了戴胄,在其身上即是舍其短用其长。
  同样,李世民责怪房玄龄和杜如晦不可陷身于尚书省的事务堆里,也是看到这二人不善于理狱和处置杂务琐事,而让他们超脱出来,将精力放在选拔人才和处置军国大事上。
  李世民又侧头对陈君宾道:“陈卿,你也不错。
  邓州虽小,然在你的治理之下欣欣向荣。
  朕此次核查据实,定向诸州推荐你的做法。”
  陈君宾听了他们君臣之间的谈论,感到他们时刻以天下事为重,虽闲言零语,皆是忧劳国事,语关弘旨,不禁心怀鼓荡。
  突然听到李世民赞扬自己,竟然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才好。
  魏征这时说道:“陛下,诸葛孔明佐刘备获天下三分之一,后又辅佐幼主理政,其功大焉。
  然其聪明绝顶,忠心为要,还是疏忽了一件事儿。”
  李世民知道魏征善于思虑,其观点往往独树一帜,颇感兴趣地停马道:“魏卿请讲,朕洗耳恭听。”
  “记得当时蜀中有言,叫做‘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
  司马懿在箕谷阵前听说诸葛孔明谋虑太细,日食渐减,叹其‘思虑如此,焉得不亡!’诸葛孔明傲视当世,事必躬亲,以一人之能决天下之务,遂使人才压抑,无后续之才。
  相比而言,曹操善拢人物,所谓曹魏势大,即因其人物众多的缘故也。”
  众人一听,觉得魏征的观点很新颖。
  要知道陈寿的《三国志》中,对诸葛孔明的溢美之词多,而讽言少,就是在坊间传说中,其也是一个完人。
  曹操的形象就不太妙,给人一种“奸雄”的印象。
  李世民品咂半天,点点头道:“魏卿说得有理。
  天下之大,岂因一人而兴废?看来这治国之事,君臣都重要。
  若使朝政万代平安更替,须保持制度如一,且人才辈出。
  魏卿,是不是这个理儿?”
  “陛下举一反三,臣莫能及。”
  “哈哈,你又谦虚了不是?陈卿,魏卿刚才说的话对你也有用处。
   。 想看书来

马周途穷入京师 圣上远虑图突厥(6)
邓州以往凋敝,你来主政后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思其功主要缘于你个人的魅力。
  然你的数招使完,再无新招,若再骄傲自满,不纳群言,则邓州至###持目前状态,弄不好还要落后。
  或者,你在任上压抑人才,下属只会唯唯诺诺,不会寻思新意,朕若将你调往别处,这里岂不糟糕了?”
  陈君宾拱手道:“臣不敢。
  臣今日听了皇上的旨意,茅塞顿开,此后定默识体察,以有进步。”
  一群人走走停停,眼前的暮色更浓,不觉已到南阳城边。
  刘铁立率人手擎火把,跪在道旁迎候,将李世民等人送入早已经洒扫干净的馆驿。
  李世民此次出行,一路上皆骑马行走,且带从人甚少。
  他每到一处,皆在官家所备的馆驿里居住。
  这与隋炀帝昔日行幸天下时的排场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隋炀帝出行之前,有司要为之细细筹划,居处停驻在事先修好的离宫别殿内,其规制和器物皆依京城中宫殿体例,更有妃嫔随侍。
  李世民此次到邓州,陈君宾大略计算了其到来的时辰,让刘铁立洒扫南阳馆驿以为居住。
  刘铁立大为不解,问道:“皇上能在这等地方居住吗?”
  陈君宾瞪了他一眼:“我听京中之人说,皇上近来出行皆在馆驿居住。
  且邓州方圆数百里以内,没有一处离宫,难道让皇上露宿野外?”
  第二日,陈君宾领着李世民一干人到各县巡视,李世民见田间遍立水车,遂问究竟,陈君宾据实以告。
  李世民感叹道:“记得以前有人说过人定胜天,按说这自然之势非人力可改,说什么也难以胜天的。
  不过利用自然之势,加以因势利导,还是能起到一些作用的。
  陈卿为抗旱多造水车,即为一例。”
  李世民到了各处义仓,亲入仓房,细细查看其中的存粮。
  就见仓中储满粮食,谷粟粒粒饱满,成色甚新,显是新粮。
  他们骑马行走的时候,李世民看见房舍即拨马过去,然后下马询问。
  见百姓家中粮食堆满谷仓,百姓眉眼之间洋溢着笑意,开口即颂扬官府的恩德。
  如此数番下来,李世民方信其真,遂对众人说道:“眼见为实,看来以前对邓州的赞扬是对的。
  陈卿,朕亲眼看过之后,心里才真正有了底儿。”
  他又对魏征说道:“魏卿,贞观前夕你与封德彝等人辩论,说若对民施行教化,三年即可实现大治。
  现在已近三年,看来离大治之日还有些距离。
  不过今日看了邓州的境况,若今后各州都像这样,离大治之日并不远啊!”    魏征答道:“陛下,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天下大乱之后若图大治,正如病去一样须徐徐为之。
  臣当日与封德彝辩论,为图说服力,将有些话儿说得满了——这是臣之罪。”
  “卿有何罪?封德彝等人当时要以强权治理国家,你坚持用教化手段,甚合吾意。
  那时定下的‘抚民以静,惟重教化’治国方略,实为大功一件。
  至于实现天下大治需几年,并不重要。
  朕今日带你们看了邓州,即见天下大治的端倪。”
  群臣纷纷恭维。
  李世民转对陈君宾笑道:“陈卿,你治理好了邓州,不仅邓州百姓说你好,朕也夸你——你实为天下诸州树立了典范。
  你这些日子,定是欢喜得很了。
  人逢喜事精神爽,就是做梦也没有烦心事儿。
  朕说对了吧?”
  陈君宾禀道:“烦心事有。
  陛下,臣于邓州之事,已经驾轻就熟,并不烦心。
  然年初之后,襄州尉迟刺史来邓州府衙二次,辱骂臣沽名钓誉,说臣一心周济蒲、虞二州,却对襄州百姓不管不顾,让臣实在委屈。”
  原来尉迟敬德到襄州上任后,因其无治事的经验,面对荒年束手无策,襄州百姓的生活境况很是差劲。
  

马周途穷入京师 圣上远虑图突厥(7)
尉迟敬德听说陈君宾资助了蒲、虞二州,登时大怒。
  他带人闯入邓州府衙指着陈君宾的鼻子跳脚大骂:“好一个惫懒的老儿,襄州近在咫尺,你一点都不帮忙,反而资助离京城近的地方。
  你这样做,无非是想让皇上知道以博取名声。”
  陈君宾不卑不亢,沉静说道:“本州按照制度向国家上缴租赋,没有资助别州的义务。
  至于资助蒲、虞二州,是因那里受灾最重,帮助他们是邓州官民的一点心意。”
  “哼,你说得好听。
  我问你,邓州发现了前朝谷仓,你缘何不报?待本官上表奏报,定让你的脑袋搬家。”
  “那是两码事儿,本官就此事自会向朝廷交代,不用尉迟大人操心了。”
  陈君宾见尉迟敬德蛮不讲理,不禁气恼,声音渐渐大了起来。
  没过几天,尉迟敬德又来到邓州,不可一世地教训陈君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