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内篇五 德充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庄子内篇五 德充符-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题解】
    
    本篇的中心在于讨论人的精神世界,应该怎样反映宇宙万物的本原观念和一体性观念。
庄子在本篇里所说的“德”,并非通常理解的道德或者德行,而是指一种心态。庄子认为宇
宙万物均源于“道”,而万事万物尽管千差万别,归根到底又都浑然为一,从这两点出发,
体现在人的观念形态上便应是“忘形”与“忘情”。所谓“忘形”就是物我俱化,死生同
一;所谓“忘情”就是不存在宠辱、贵贱、好恶、是非。这种“忘形”与“忘情”的精神状
态就是庄子笔下的“德”。“充”指充实,“符”则是证验的意思。
    
    为了说明“德”的充实与证验,文章想象出一系列外貌奇丑或形体残缺不全的人,但是
他们的“德”又极为充实,这样就组成了自成部分的五个小故事:孔子为王骀所折服,申徒
嘉使子产感到羞愧,孔子的内心比叔山无趾更为丑陋,孔子向鲁哀公称颂哀骀它,跂支离
无脤和大瘿为国君所喜爱。五个小故事之后又用庄子和惠子的对话作为结尾,即第六部分,
在庄子的眼里惠子恰是“德”充符的反证,还赶不上那些貌丑形残的人。
    
    【原文】
    
    鲁有兀者王骀①,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常季问于仲尼曰②:“王骀,兀者也。从之游
者与夫子中分鲁③。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
④?是何人也?”仲尼曰:“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⑤。丘将以为师,而况不若
丘者乎!奚假鲁国⑥!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
    
    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⑦,其与庸亦远矣⑧。若然者,其用心也独若之何
⑨?”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⑩。审乎无假而
不与物迁(11),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12)。”常季曰:“何谓也?”仲尼曰:“自其异
者视之,肝胆楚越也(13);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14)。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
所宜(15),而游心乎德之和(16);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17),视丧其足犹遗土也
(18)。”
    
    常季曰:“彼为己以其知(19),得其心以其心(20)。得其常心(21),物何为最之
哉(22)?”仲尼曰:“人莫鑑于流水而鑑于止水(23),唯止能止众止(24)。受命于地
(25),唯松柏独也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舜独也正,幸能正生(26),以正众生。夫
保始之征(27),不惧之实;勇士一人,雄入于九军(28)。将求名而能自要者(29),而
犹若是,而况官天地(30),府万物(31),直寓六骸(32),象耳目(33),一知之所知
(34),而心未尝死者乎!彼且择日而登假(35),人则从是也。彼且何肎以物为事乎
(36)!”
    
    【注释】
    
    ①兀:通作“跀”(yuè),断足的刑法。“兀者”指受过跀刑只有一只脚的人。王
骀(tái):假托的人名。
    
    ②常季:鲁国贤人,传说为孔子弟子。
    
    ③中分鲁:在鲁国平分,意思是在鲁国彼此间差不多,不分上下。
    
    ④无形:不具有完整的形体。心成:内心世界达到成熟的境界。一说“无形”指不须用
形表,“心成”指潜移默化。
    
    ⑤直:通作“特”,仅只的意思。后:意思是落在对方的后面。
    
    ⑥奚:何。假:已,只。
    
    ⑦王:突出、超过的意思;“王先生”即远远超过了先生。
    
    ⑧庸:平庸,这里指平常的人。“其与庸亦远矣”,是说他跟平常人相比也就相差很远
很远了。
    
    ⑨若之何:如何,怎么样。
    
    ⑩遗:失。“不与之遗”是说不会随着天翻地覆的情况而丧失。
    
    审:明悉,通晓。假:凭依;“无假”即是“无待”。旧注“假”通作“瑕”,指审度
自己没有一点儿毛病;姑备参考。
    
    命:任。“命物之化”就是听任事物的变化。宗:本,主旨。
    
    肝胆楚越:肝胆两种器官紧紧相连,楚越两国相去甚远,喻指邻近的肝胆同于一体之中
也像是楚越那样相去甚远。
    
    一:同一,一样的。
    
    耳目之所宜:指适宜于听觉、视觉的东西。
    
    游心:使心灵自由驰骋遨游。和:混同。
    
    听一:同一的方面。所丧:失去而引起差异的一面。
    
    遗土:失落土块。
    
    以下四句很不好理解,各家断句也不一致,这里取传统的断句方法。为己:即修己。知
(zhì):智慧。“为己以其知”即“以其知为己”,意思是运用自己的才智来修养自己。
    
    得其心以其心:即以其心得其心,大意是,用自己的心智去求取自己的理念。
    
    常心:真常之心,即忘知忘觉,无思无虑的心境。
    
    物:外物,这里指众多的门徒。何为:为何,为什么。最:聚集。
    
    鑑:“鉴”字的异体,照看,审察的意思。远古无镜子,人们对着盛有水的器皿照看就
像今天照镜子一样,故有“鉴于止水”而“莫鉴于流水”的说法。
    
    唯止能止众止:唯有静止之物方能照人,方能使别的什么东西也静止下来。
    
    以下四句有的版本为六句:“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正,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尧
舜独也正,在万物之首”,句式要工整得多,姑备参考。
    
    正生:即正己,指端正自己的品行。下句“正众生”即端正他人的品行。
    
    始:本初之态。征:迹象。
    
    九:非实数,“九军”犹言千军万马。一说天子六军,诸侯三军,故名九军。
    
    要:通作“徼”,求取的意思。
    
    官:主宰。
    
    府:包藏。
    
    寓六骸:把自身的躯体当作寓所。
    
    象:表象。
    
    一知:自然赋予的智慧。
    
    假:通作“格”,陟升的意思。
    
    肎:“肯字之古本字。
    
    【译文】
    
    鲁国有个被砍掉一只脚的人,名叫王骀,可是跟从他学习的人却跟孔子的门徒一样多。
孔子的学生常季向孔子问道;“王骀是个被砍去了一只脚的人,跟从他学习的人在鲁国却和
先生的弟子相当。他站着不能给人教诲,坐着不能议论大事;弟子们却空怀而来,学满而
归。难道确有不用言表的教导,身残体秽内心世界也能达到成熟的境界吗?这又是什么样的
人呢?”孔子回答说:“王骀先生是一位圣人,我的学识和品行都落后于他,只是还没有前
去请教他罢了。我将把他当作老师,何况学识和品行都不如我孔丘的人呢!何止鲁国,我将
引领天下的人跟从他学习。”
    
    常季说:“他是一个被砍去了一只脚的人,而学识和品行竟超过了先生,跟平常人相比
相差就更远了。像这样的人,他运用心智是怎样与众不同的呢?”仲尼回答说:“死或生都
是人生变化中的大事了,可是死或生都不能使他随之变化;即使天翻过来地坠下去,他也不
会因此而丧失、毁灭。他通晓无所依凭的道理而不随物变迁,听任事物变化而信守自己的要
旨。”常季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从事物千差万别的一面去看,邻近的肝胆
虽同处于一体之中也像是楚国和越国那样相距很远;从事物都有相同的一面去看,万事万物
又都是同一的。像这样的人,将不知道耳朵眼睛最适宜何种声音和色彩,而让自己的心思自
由自在地遨游在忘形、忘情的浑同境域之中。外物看到了它同一的方面却看不到它因失去而
引起差异的一面,因而看到丧失了一只脚就像是失落了土块一样。”
    
    常季说:“他运用自己的智慧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他运用自己的心智去追求自己的
理念。如果达到了忘情、忘形的境界,众多的弟子为什么还聚集在他的身边呢?”孔子回答
说:“一个人不能在流动的水面照见自己的身影而是要面向静止的水面,只有静止的事物才
能使别的事物也静止下来。各种树木都受命于地,但只有松树、柏树无论冬夏都郁郁青青;
每个人都受命于天,但只有虞舜道德品行最为端正。幸而他们都善于端正自己的品行,因而
能端正他人的品行。保全本初时的迹象,心怀无所畏惧的胆识;勇士只身一人,也敢称雄于
千军万马。一心追逐名利而自我索求的人,尚且能够这样,何况那主宰天地,包藏万物,只
不过把躯体当作寓所,把耳目当作外表,掌握了自然赋予的智慧所通解的道理,而精神世界
又从不曾有过衰竭的人呢!他定将选择好日子升登最高的境界,人们将紧紧地跟随着他。他
还怎么会把聚合众多弟子当成一回事呢!”
    
    【原文】
    
    申徒嘉,兀者也,而与郑子产同师于伯昏无人①。子产谓申徒嘉曰:“我先出则子止
②,子先出则我止。”其明日,又与合堂同席而坐。子产谓申徒嘉曰:“我先出则子止,子
先出则我止。今我将出,子可以止乎,其未邪③?且子见执政而不违④,子齐执政乎⑤?”
申徒嘉曰:“先生之门,固有执政焉如此哉⑥?子而说子之执政而后人者也⑦?闻之曰:
‘鑑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久与贤人处则无过。’今子之所取大者⑧,先生也,而犹
出言若是,不亦过乎?”子产曰:“子即若是矣,犹与尧争善,计子之德不足以自反邪
⑨?”申徒嘉曰:“自状其过以不当亡者众⑩,不状其过以不当存者寡。知不可奈何而安之
若命,唯有德者能之。游于羿之彀中(11),中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