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可以这样写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历史可以这样写的-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启是大禹和妻子涂山氏所生,大禹治水期间,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经过时,小孩哇哇落地,第三次经过时,自己的小孩都会跟自己打招呼叫爸爸了。这个小孩,就是启。

  启自小聪明伶俐,很得大禹的喜欢,只是启从小到大,大禹很少在他的身边,没有给他多少父爱,甚觉对他有些亏欠。大禹总是想弥补一下,便想把帝位传给启。

  但启功绩平平,没有多大威望,恐难服众。

  厉害的大禹,在这时候,又耍上了手段。

  他带着自己的儿子,到各个首领家中串门,拉好和各个首领间的关系。

  他带着自己的儿子巡视天下,让自己的儿子抛头露脸,树立威严。

  他让自己的儿子参政,帮忙管理国事。自己在旁边指导,悉心相教。

  最重要的,他把军权完全交给自己的儿子,由儿子全权管理。

  几年下来,启果然不负所望,不但把国家管理得非常出色,让天下臣民信服。还跟各位部落首领和大臣关系十分融洽,受到他们忠心的拥护。

  而伯益作为继承人,由于年老体迈(时年60多岁),却没有新的政绩,他过去的那些荣耀,被人们渐渐淡忘。

  实际上,夏启已经掌握国家大权,只是缺了一个帝王的名份。

  公元前2062年,大禹办完自己人生最后一件事,突然病逝,葬于今浙江绍兴的会稽山上。

  回顾大禹的一生,从治水到治国,都做得很成功,很完美。他在人民群众中有极高的威望,受万人尊重,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第二节 夏启
一,夏启夺位

  大禹病死,万民哀伤。但有一个人例外,他就是伯益。

  大禹的存在,对于伯益来说,就是他心头的一块大石,压得他快喘不过气来。因为伯益心里明白,大禹把自己立为继承人,是极不情愿的,他根本不想把帝位让给自己,而是要留给自己的儿子启。

  所以大禹一死,伯益顾不上参加大禹的丧礼,自己一个人偷偷溜回自己的老家-阳城(今河南登封),策划登基称帝的事情。

  伯益放弃安邑(夏朝都城)而选择阳城登基,是很明智的。因为安邑早已被夏启牢牢控制住,上下都是夏启的人,在这里登基,无疑是极度危险的。而阳城不同,阳城是伯益家乡东夷族的领土,都是自己人,也都很拥护他。

  于是,伯益在族人的拥护下,正式在阳城登基称帝。

  只是,在登基大典上,来参加的部落首领,却寥寥无几,似乎这不是登基大典,只是一般的酒宴,这让伯益极为尴尬。

  而让伯益更为尴尬的是,称帝以后,部落首领们没当他是一回事,照样往安邑跑,向夏启进贡献礼。

  伯益只是形式上的帝王,真正的帝王,是夏启。

  伯益登基之日,夏启在家里偷笑,首领和臣官都在我这里,你登什么基?不过夏启也不好出面阻止,毕竟人家是继承人,你当你的帝王,我管理我的国家,就这么耗着吧,没所谓。

  可是伯益却不干了,名为帝王,却没有什么实权,做了三年傀儡,吃了三年闲饭,终于忍不住了,要发兵消灭夏启,做一个名至实归的帝王。

  在东夷族的支持下,伯益招兵买马,很快组建一支庞大的军队,人数达到了四千人。

  他命自己的大儿子若木为主将,二儿子飞廉为副将,率军攻打夏启。

  伯益这些安排,没能逃过夏启的眼睛,阳城上下,从臣官,到百姓,都安插着夏启的密探(间谍),伯益的一举一动,都在夏启的掌握之中。

  伯益要动武,对夏启来说,不是坏事,而是好消息,为了等这一天,他足足等了三年。

  所谓一山不能容二虎,伯益称帝,对夏启的影响不大,但始终是个潜在对手,毕竟是自己抢了人家的政权,要是先动手打人家,人民群众会怎么看待自己,恐难服众啊。

  现在情况不同了,你先来打我,难道还不准我还手吗,这叫正当防卫,你要自寻死路,就怨不得我了。

  夏启命彭伯寿为大将军,率领五万军队,与伯益的军队决一胜负。

  彭伯寿是夏启一手提拔起来的,此人作战时,冲锋在前,无畏生死,杀敌无数,很得夏启的器重。

  彭伯寿带领军队,列阵在城外等候,一看到伯益的军队,二话不说,就命令开战。

  伯益的军队,一半都是临时组建,缺乏训练,哪里是夏启王牌军的对手,一天一夜的昏暗厮杀,伯益的军队战败,伤亡两千人,剩下的两千人,也都成了俘虏,包括伯益的两个儿子。

  伯益听到这个消息,当场气得吐血,命丧黄泉。

  消灭了伯益,夏启就成了真真正正的帝王了。

  为了庆祝这次胜利,夏启在钧台(今河南禹州)举行了大规模宴会,宴请百官和部落首领,在大家喝得高兴的时候,夏启突然宣布,要废除禅让制度,以后自己的王位由自己的子子孙孙继承,如有异议者,格杀无论。

  群臣面面相觑,没一人敢站出来反对,都表示赞同。

  从此,父亡子继的家天下制度便取代了任人唯贤的禅让制度,夏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二,平定天下

  夏启破坏了禅让制,在钧台宴会上没人反对,并不表示那些部落首领真的认同了,在夏启的地盘上,不同意也得同意。回到自己的部落就不同了,有好几个部落首领都公开表示反对,要求夏启恢复禅让制度。

  这几个反对派结成联盟,推举有扈氏为联盟首领,公开与夏启对抗。

  有扈氏前面提过,是个好战而不服输的家伙,被大禹征服后,心里很不痛快,这个人自由惯了,不愿意受到别人的管制,刚好借助这个机会,来脱离夏朝的管辖。

  所以在所有反对声中,他的呼声最高,被选为联盟首领。

  有扈氏公开和自己对抗,夏启很是生气,他知道,除了武力征服,杀了有扈氏之外,他别无选择。于是,他积极备战。

  为了鼓舞将士们的作战意志,他常常巡视军营,监督他们进行作战训练。他立定了军规,无论是谁,只要立下战功,都大大有赏,谁要是贪生怕死,斩立决。

  在出征的前一天,他在军队面前作了总动员演说,他说:“我要告诉大家,这个有扈氏对天帝不敬,王命不遵,是上天借我的手来消灭他!因此你们要服从我的命令,奋力出击,不可懈怠!”

  这番话,跟他的老子大禹消灭三苗族时所说的话大致相同。足可以看出,当时的人,是很敬畏上天神灵的。

  这次作战,夏启亲自出马,再次立彭伯寿为大将军,他要一战而立天下。

  两军在甘地(今陕西西安)进行决战,战争一开始,夏军处于下风,因为对地形的不熟悉,被打得节节败退。

  这时候,勇敢的彭伯寿显出他的过人之处,那就是置生死于度外的大无畏精神,连斩了几个撤退的小兵后,自己一个人挥舞着长剑,冲入敌群,左右开杀。

  军士们被他这种精神感染了,将军都不怕死,我们怕什么,都奋不顾身的杀入敌群,终于扭转败局,转败为胜。有扈氏带领的叛军全线败退,撤出甘地。

  彭伯寿带领军队乘胜追击,一路追杀,把叛军全部消灭。

  有扈氏也无法幸免于难,逃回了家里,也给彭伯寿揪了出来,当着夏启的面,当场砍死。

  这场战争的结果是,有扈氏和他的几个合作伙伴全家都被抄斩,部落灭亡,族人大部分都被抓去做奴隶。

  有扈氏之死,朝内外都十分震惊,这让所有人明白一个道理:得罪夏启,就等于吞下一颗毒药,随时都会丧命。

  因此,夏启的家天下制度就再也没有人敢出来反对了,一直延续了几千年,直到中华民国的诞生才宣告结束。

  三,手下留情

  夏启平定了天下,巩固了王权,做稳了第一把交椅,便把精力放在了处理伯益的那两万俘虏和他的两个宝贝儿子的事情上。

  是杀还是放,夏启一时拿不定注意。

  底下的文武百官也是议论纷纷,大多数人都主张放了他们,他们的理由是伯益在世时,功高盖世,现在他死了,不应该杀死他的后代,应该给他们留一条生路,让天下人都知道,夏启是一位宽宏大量的好帝王。

  彭伯寿等人却坚决要求夏启杀了这些俘虏,一个也不能留,不但如此,还要求带兵消灭他们的部族。

  彭伯寿对夏启说,东夷族能够在这么短时间内凑集四千人马来反抗朝廷,其军事能力和团结凝集力非常可怕,假若不斩草除根,必有后患。

  但夏启考虑来考虑去,最后没有采取彭伯寿的意见,而是听从大多数人的意见,把这些俘虏都放了。

  其实夏启愿意放人,也是出于政治考虑,他从夺位,然后杀伯益,然后改变传统禅让制,都是一些不得人心的做法,放了他们,能够显示自己的宽厚仁慈,改变别人对他的看法,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

  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放,就等于放虎归山,他死后,他的儿子太康可遭了殃,被后来的东夷族首领后羿夺去了政权,史称“太康失国”。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彭伯寿是很有政治远见的。

  四,夏启的晚年生活

  夏启用武力征服天下,巩固了王权,铲除了异己,终可安枕无忧了。

  没有了压力,是该好好放松放松了,就象现在的高考生,考完高考,哪个不是尽情的放松自己。可问题是,人家放松完了,该上课的上课,该打工的打工,可是夏启却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夏启的生活规律是,白天打猎,晚上看歌舞,大吃大喝,然后跟王妃歌姬鬼混。

  有样学样,夏启的几个儿子也是享受主义派,为了能够跟父亲一样潇洒,夏启还没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