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相声门-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员工资、演出数量都较过去有了很大的退步,相声的发展也因此一度陷入尴尬之中。
  正在文艺院团坐以待毙或者摸索开拓市场的道路之时,2003年,在中国曲艺家协会和北京曲协的倡导下,当时身为北京曲协主席的李金斗提出了“相声回归剧场”的想法,创立了北京第一家固定的相声表演团体——东城区相声俱乐部。两年来,相声俱乐部坚持每周六晚上演出,平均票价20元。马季、姜昆、冯巩等老中青三代艺术家都曾在这里演出。而上演的段子也多以主流相声界的新人新作为主,目前观众群稳定。
  2004年,在天桥乐举办了多年的德云社“北京相声大会”由于郭德纲的走红而一跃成为北京家喻户晓的相声表演团体。德云社在北京已经有10年历史,常年以经典老段的整理修改为主要上演节目,演出成员既有原天津、北京文艺院团的退休艺术家,也有相声的业余爱好者以及大学生,目前基本票价也为20元左右,观众群正在不断攀升。
  相声团体状况
  大约在1996年左右德云社从天津进入北京演出,起初叫做北京相声大会,只有郭德纲、于谦少数的几个人,如今已经扩展到20多人的专业团队,演出基本为每周五、六进行,票价20元。由于媒体对德云社的报道,目前,德云社的演出比较多,但是主要还是改编传统的段子,并且有些段子虽然改完了,在表演前大家还是会讨论一下。内容上可能会加点东西,加点新包袱等,“一遍拆洗一遍新”,大家在表演前仍然群策群力,讨论段子。
  我们目前的演出地点从原先的广德楼如今已经搬到可容纳700人的春晖剧场,考虑到演员的身体和演出质量,没有增加场次的数量。虽然在京城的名气比过去大了,但我们的宗旨是保持20元的票价不变,并且一直坚持如此。但是,因为我们现在是和剧场等演出场馆合作,成本比原来有所提高,可能票价会有略微浮动。
  至于德云社的演员,也并不是指着演出过活,我们都凭着对相声的喜爱。演出的收入分成,过去是按照评分制来分配,也有的是平均分配的。
  口述者:德云社王文林、李菁(相声演员)、王海(演出部负责人)
  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成立于2003年10月3日,我在这里担任主持人的工作一直至今。俱乐部从举行第一个周末相声专场以来,到现在已经一百二十多场,其间不但从未间断,还为一些机关团体做过专场,为救助患白血病的大学生进行过义演,也应邀到外地演出。这是北京地区近年来最早以相声专场形式面向大众的演出之一。
  周末相声俱乐部这几年走过来,也经历了一个从只有半堂座到今天场场满座的过程。最开始提出倡议的是全总文工团的相声演员宋德全,他是著名相声演员苏文茂的徒弟,家在东城。他一开始的想法很简单,“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相声平时要多练,但是不能老在家,还得面向观众,于是他就考虑找这么一个可以练活儿的地方,不为挣钱,只为锻炼。
  担任北京曲艺家协会主席的著名相声演员李金斗是圈内公认的热心人,人缘特别好,宋德全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之后,两人就合计着成立一家相声俱乐部。金斗有号召力,很快就有一批优秀相声演员响应这件事。马季先生亲自为周末相声俱乐部题匾,姜昆、冯巩、师胜杰、常贵田、常宝华等一大批著名相声演员都来这里说过段子。
  周末相声俱乐部在初创阶段对于观众来说还是个新鲜事物,虽然门票价格不贵,20块钱一张,但是一开始来听相声的人并不多,最初几周,有一位企业家给我们提供赞助,但是没过多久他觉得这个俱乐部要开展下去很困难,就退出了,但是大家却都坚持了下来,因为谁也不是冲着挣钱来这儿说相声的,不管观众人多人少,不管你是捧哏逗哏,不管你是大腕小腕,每周就是200块钱的劳务,权当车马费。如果是70岁以上的先生来捧场,就给500元。
  周末相声俱乐部到今天已经算是小有名气,每个周末的演出,东城区文化馆里将近500个座位都坐得满满当当。有一些相声迷是每周必到,还有一些是大老远从郊区赶过来的,按惯例,每场演出一般是七八个节目,从晚上7点半说到10点,有返场的时间还会再长一点。
  口述者:周末相声俱乐部崔琦(北京市曲艺团演员、俱乐部主持人)
  北京曲艺团成立于1952年,相声表演艺术家李金斗、笑林等都出自该团。1960年,北京曲艺团成为国营单位,此时的相声也达到了鼎盛时期,演出机会多,质量很高。记得过去春节放假期间,我们都要赶场,并且有时候从上午9点一直演到晚上9点,成为唯一一家有盈余的院团。因为相声演员要受到观众的认可才算是一个好的相声演员,所以,很多其他院团的演员都来我们团演出。
  

北京相声人过得怎么样(2)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现在,相声逐渐走下坡路了。北京曲艺团的情况也每况愈下,我们这些岁数大的演员渐渐退休了,只有一些年轻人,比如李伟建等人还在支撑着,这是很不容易的。2004年,北京曲艺团和北京歌舞团进行了合并,改称北京歌剧舞剧院,并且进行了企业化的管理。虽然比上世纪末有了好转,但演出场次并不多,演员的表面工资大约是在1000元到4000元左右。
  口述者:王谦祥(原北京曲艺团相声演员)
  中国铁路文工团成立于1950年。主要以慰问演出为主,商业演出很少,过去,我们的工资是一样的,每场200元,商业性演出有些区别,级别工资是200元,主要演员可以拿到1000元左右。因为铁路文工团是事业性单位,属于铁道部,以铁路为主,全额开支,每年国家给我们发的工资是1400多万,我们团包括退休的职工,总共是700人。其他一些院团的情况比较复杂,因为有些是国家要扶植的,例如芭蕾舞院团和京剧院团,有的要靠自己完全走市场化道路自给自足。我们文工团的演出有专门的演出办公室负责人,如果有单位找我们演出,我们分团要向总团打报告,被批准后去演出,演出所得的费用全部汇入总团账户。而演出的场次也不固定,可能一定时期内多点,也可能少点。
  如今市场竞争带来的压力很大,铁路文工团也在进行相应的改革,比如与过去相比,我们已经由完全服务于铁路部门,到各地为铁路职工慰问演出,变成现在的两条腿走路,既有慰问演出,又要参与市场的竞争。
  口述者:侯耀文(中国铁路文工团副团长)
   。 想看书来

侯耀文:郭德纲只是一个阶段性现象
侯耀文,自幼受父亲侯宝林大师的熏陶,深得相声艺术的真谛。1960年登台,至今已有40多年的艺龄。他的代表作有《糖醋活鱼》、《财迷丈人》、《戏曲漫谈》、《见义勇为》、《京九演义》、《侯氏发生法》等。1994年,他获得中国十大笑星的称号。侯耀文现任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中国铁路说唱团艺术指导。
  与其他地区的相声相比,因北京相声有独特的环境,因而形成了一些不同的特点。北京的相声有时是要演给高级领导或者高校学生的,有时甚至是国际交流演出,这就决定了北京相声的文学性和艺术性比较系统化,而其他地区的相声则更自由和个性化一些。北京相声作为整个相声的一部分,也是在大的环境里,在市场中发展的。与近距离的天津相比,天津相声更适合市民的要求,自由空间比较大,更随意、市井化一些。
  由于近段时间的各种报道,现在相声业内业外对郭德纲都有不同的看法,一些人认为,近几年的相声没有让人印象深刻的好作品,在这个时候,郭德纲的成名也有他的必然性,但在我看来原因有两个:首先,郭德纲有个艰苦创业的过程,他是一个个体的人,他的随意性比较强,加之他很好学,他在相声表演中表现的也就更随意一些,在他的演出过程中,没有人去把握他的演出风格和内容,而是完全由自己掌握,这样更适合大众的口味。 而我们在创作时,是先创作出来给大家看,郭德纲是大家需要什么就演什么。
  其次,郭德纲先天条件比较好,把握相声的能力比一般演员强,所以,感觉他对传统相声的掌握不仅多,而且好,对于传统技法的表现也很适合公众的口味。
  目前北京相声界是由几个主力单位和一些业余爱好者维系着,这也构成了北京相声的格局,一些大的院团里包含说唱团,比如铁路文工团和广播艺术团以及北京市曲艺团,其中,铁路文工团和广播艺术团是相声界的主要力量。至于出现的郭德纲热能否改变这样的格局,当然是否定的答案。他对相声的前途不会有多大的影响,他的出现应该是一个阶段性的现象。
  郭德纲自己会有一个再充实、再提高、再整顿的过程,他也应该把握自己艺术发展的进程。目前,他为相声打造了一个好的环境和处境,但是要想继续下去不容易,再如何加强、巩固、充实、提高,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解决的,艺术安排上他应该有自己的举措。
  虽然现在大家都说相声圈缺乏好作品,新人新作也很少,但总体来说,这几年的相声队伍还是在不断壮大的。我们的演员比以前敬业了,喜欢相声和爱护相声的人也越来越多,所以相声队伍的壮大并不是人数问题,而是演员和创作者有没有全身心投入。至于现在存在的问题,就是专业的相声作者太少。全国有400到500个相声演员,但是专业的创作者只有将近10个,很多演员都是自己写,难度比较大,既是演员又是作者,时间和质量上就很难保证了。在我看来,如今的相声圈,如果要培养新人新作,就要有一些专业的学校。按照过去师父带徒弟的传统,不会有很好的数量和质量。
   电子书 分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