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感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随感集- 第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蛰伏了,也是你松口气的时候。

  我的身体一向很好,所以在自知有了病之后,便十分怕得慌,以为要不就于人世了,心情很悲观,每天想着自己不久就要死了。但时间一长,发现虽然自己有了病,但离死还远哪,至少不会马上死去。和周围的人闲聊,发现每个人都有一两样疾病,没有一个人是完全健康的,心里便释然了些。知道了疾病是生命过程中的一种必然,没有不生病的人,没有人不生病,健康只是一个相对的标准。和周围其它的人相比,我还算是一个健康的人。虽然有一些不大不小的病,但都属生命运作过程中的合理性损耗,并不是意外的错差。我该庆幸我所得病不是“意外性错差”,不然我会痛苦。

  事实上,不光我会痛苦,别人也会痛苦。一个人自从诊出的了心脏病,性情都变了,说自己有时在道上看见一个人都生气。当然,也不是所有人得了某种足以影响寿命的疾病,性情都会变,这不是一条规律。实际上,大多数的人最后都能“适应”自己的病,适应了才能部分的抛开它,想一些病以外的事。我们的身体病了,不能让精神也跟着病。或许,这也是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痛的说法,要是自己得了“那种病”,表现也许还不如人家那。那就在这里姑且做一下预先的自勉吧,我是准备好了,你准备好了吗? 我们谁也保不准自己会得什么病,我们甚至保不准自己什么时候会死。

  
  这个世界

  
  在市场上,在大街上,在一些公共场所,我看到许多人,完全陌生的人。我不认识他们,他们沉默或者发出声音,走动或者停留,构成一幅幅的生存景象,组合在一起,又构成各自不同但又整体统一的生存景象。所有的生存景象都是生动的、活生生的,有着不容置疑的真实性。所有的人————虽然与我完全陌生,但我知道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活和人生,自己的感受和心路历程,只要切近的深入到他们的内心,就会发现一个完满的世界。进而,我又感悟到了,他们都是有情的个人,并不是永生的,他们最终都要死去。而我此时所看到的,感受到的热闹场面,也终究要腐朽。

自勉
自勉

  
  一次听一位镇上来的亲戚说,在他们住的那一片居民区,几年中先后有五位老人上吊自杀了。有四位是因为子女对待地不好,有一位是因为子女对的太好了。这是一位好强的老人,没有儿子,在闺女家住,一次因为没能及时出去,把大便拉在了裤子里。姑爷给她弄干净了裤子,又安慰她,让她别往心里去,谁都有老的时候。可老太太却因为这次的大便失禁,想不开,在仓房里上了吊。当时听后内心很震动,自然而然的想到了自己也有老的那一天,竟预先生出了几分凄楚和灰暗心境。只要是人,他就不可能不对大便产生嫌恶,即使前面说的那个给岳母收拾大便的孝顺姑爷,他也不可能不嫌恶岳母的大便,但他的善良和良知让他战胜了生理的本能。而能战胜自己生理本能的人毕竟不多,我不敢期望自己有这样的好姑爷,甚至不敢期望自己有这样的好儿子。就假设自己有这样的好儿女,那又如何哪?到最后,连最起码的排泄问题自己都解决不了,那活者还有什么意趣哪,即拖累子女,又让自己失去体面和尊严,其羞耻心和自尊心也会杀死自己,就像那个大便失禁的老人一样,选择自我解脱。这样看来,人老了,能自理时,虽然惹儿女们厌烦。但还可以活。不能自理时,就再无活下去的可能。即使能勉强活下去,也是遭罪,身体上的和精神上的,这便是世上绝大多数人最后的人生景象。这种景象拖得越长就越为可怕和可怖。有的人期冀着无疾而终,但这种幸运毕竟不多。此时自杀倒不失为一种解脱的方法。但自杀又不是我们所提倡的。如果每个年老的人都去自杀,那我们整个人生景象将会变得更加悲惨。但也说不定情形会恰好相反,许多人都做同一件事 这件事就会就变得正常了。但我们许多人都不会选择自杀。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这个“赖”用得很精彩准确,一个人要有点赖的精神才能让自己渡过难关。而这种赖的精神每个人都有点儿,一个人无论怎样痛苦遭罪,失去尊严和各种能力,他也不愿意死。因为即使你只剩下了一口气,也还证明着有你这个人,这口气没了,就再也没有你了,你连痛苦遭罪的份儿都没了。从这一方面来说,痛苦遭罪反而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了,虽然没有人肯承认痛苦遭罪是一件幸事。

  我曾写过一篇很理性的短文,大意是人生就是一种人生体验,老境的悲惨是人生的体验之一,有了老境,我们的人生才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因为我们从中体验到了生命接近终点时的感觉。我知道自己有点言不由衷,但以此自勉。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关于人
关于人

  
  我对别人“毫无保留”了,在事后的独自反思中,我会感到耻辱。别人对我表示了好感,而我由于反应迟钝,“矜持了”,我会更觉难受。我很少会说出稳重得体的话,除非我事先有所准备。我不是一个反应机敏的人,什么事我只有经过事后的慢慢梳理,才会看清楚,而在当场,我就是一个茫然无知的人。 

  我知道我的病态和敏感,我也由此知道 别人的病态和敏感。但我们大家都需要掩饰,因而彼此看来都非常‘‘健康’只有自我才是病弱的。

  每个人都应当容忍他人与自己的不同,但每个人大都不能容忍。所以,每个人都被他人指点着,又都指点着他人。

  
  
  追求快乐

  
  人总是很持久地追求着某种快乐,这是他能够暂时忍受目前当下的不快乃至痛苦。这是一种覆盖性的心境,既有长远的目标,又有随时随地渴望实现的欲求。当它与现实重合时,它外显为人切实的*,当它遭遇现实的阻遏时,它内隐为超越此时的长远目标,以求减轻此时此刻所承受的不快。

  
  幸福感从何而得

  
  一切幸福都与欲望无关,欲望所得的只是*,而不是幸福。幸福更多的只是一种内部状态,一种自我的感觉。一个人的幸福感当然由诸多因素构成,但一颗朴素的心灵,一种规律有节制的生活,适度的闲暇和一定的物质保障,却是构成一个人幸福感的基本条件。更多的金钱只与欲望有关,而与幸福无缘。相反,当一个人拥有的财富达到一定的基量时,他的幸福感反而会减少。因为巨量财富的拥有对一个人来说,本身就是不正常的,有违自然之道,和天然的人性相悖离。所以他被剥夺了幸福感和自足感。有些富人在聚积财富的同时,还主动关注公益事业,关心和帮助穷人,就是为了找到一点与内在的满足有关的感觉。我这里并不是说只有变成穷人才会幸福,穷人不仅不幸福,反而境遇悲惨。我要说的是,对于物质需求,能够自足就可以了,不必有太大的奢望。幸福感的得来更多的是从性情生活,性灵的生活和内心的生活中获得。

隔离
隔离

  秋病了,他从前从未想到自己会罹患什么病症,疾病对他是一个意外事件。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身体与自己的意识思维并不是一个混然的整体,它还有自己独立的运行方式。他没有想到自己会病,但在有一天,身体告诉他:它病了。这并不是他所愿,这是身体对他的背叛和偷袭。它在暗中偷偷积蓄着力量,然后在他最料想不到的时候,给他致命的一击。秋从前从未意识到他的身体,他想当然的认为他的身体就是他自己,从未想到自己的身体是一种异己的东西。如果说他曾珍爱过自己的身体,那也是因为他觉得那就是他自己。

  得病后,秋开始厌弃和嫌恶自己的身体,有时甚至对它怀着一种深深的憎恶,觉得它现在成了一堆破烂和垃圾,就像一只本来完好光洁的器皿,破了一角或出现了一道令人讨厌的的裂纹。

  病让秋与自己的身体有了隔膜和距离,他们不再亲密无间,他们是两个不同的异体。身体告诉他:它病了,而他意识到身体。  

  
  
  精神性的父亲

  
  Z的父亲在病榻上瘫痪若干年后,死去了,终年八十九岁。父亲走了,Z也成了一个老人。父亲在最后几年已经老得不成样子,虽还活着,但已状若鬼形了,让Z感到恐怖。一个从各方面看上去已死的人,却还活着,这本身就是一件让人恐怖的事。Z的恐惧不言而喻。父亲沉默时还好,如果偶尔发出声音,他的心就马上收紧,精神也跟着紧张起来,那是一种非人的声音,像鸟的怪叫,又像兽的呻吟,但又非鸟非兽,无可述说,无法传达。很多年了,Z就想象父亲的死,那对他是一种解脱。他想父亲的死对他肯定是一种解脱,超过压在身上的所有重负。但现在父亲死了,Z却没有感到多少轻松。那是由于父亲的存在而变得微小的其它问题,随着父亲的离去一下子胀大了,填补了父亲从前所占的位置,Z的人生仍然重不可支。但父亲的死毕竟减少了一种类型的压力,他再也不会因为父亲而心生恐惧,精神紧张了,但同时他也永远的失去了父亲。这个损失没有什么能够弥补,Z因此对父亲产生了几分依恋。父亲在他的心目中变得很精神性的了,不再是那个具体的人形。父亲在他的生活中永远的消失了。可有一天,当他在镜子中看到自己时,Z惊悚了,父亲以一种不可更移的影像出现在他的面孔上,他知道镜子中的人是自己,也是父亲,父亲并没有完全消失,父亲以另一种方式存留在这个世界上。Z再不敢在镜子前停留,当他不在镜子前停留时,那个精神性的父亲就驻留在他的心中了。 。 想看书来

冷眼看奥运
冷眼看奥运

  
  奥运会就要在中国北京开幕了,像许多热闹一样,它也成为许多国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