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想沙场--话说二十二军(上)》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遥想沙场--话说二十二军(上)-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换算一下也就是7个团。也就是说,八师三个团要吃两个团。当初八师打七军两个团,被咬一口;接着打西北军两个团,也有难处。今天要吃预三旅,难道是吃豆腐不成?

  预三旅,全称是预备第三旅,前面说了,以“单位”而论,应是属于整编五十七师建制,宿北战役时受戴子奇指挥,只是一次“借调”。很可能战役结束,又归建五十七师。在现代的武装力量体制中,预备役部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预三旅中“预备”是什么意思,我不太清楚,这个预备不会和今天的预备役是一个概念吧。据许多史料表明,预三旅是整编六十九师的主力,或者说主力之一,所以放在一个关键的“岗位”上,所以预三旅还是个强敌。其实,要八师包打预三旅,师长何以祥也盘算过,当时八师兵力不足万人,何以祥觉得只是稍占优而已。但任何时候,都是隔行如隔山,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什么叫排兵布阵,八师要吃预三旅,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只要拿下一个制高点,不仅是预三旅小命不保,就是整编六十九师也将是大祸临头。

  制高点,这个词汇在当今社会很是流行。但我觉得词义的本源应来自军事术语。战争中,兵家对于制高点的青睐,是为众人所熟知的,为夺取制高点而大动干戈不胜枚举,朝鲜战争中的上甘岭之战堪称经典之一。第三野战军战史对峰山之战是这样评价的:“第八师进攻峰山,彻夜激战,三次冲击失利,在天将拂晓之际的关键时刻,第二十三团突击队发起第四次冲击,终于和第二十四团一个连同时攻占峰山顶峰,控制了全战场制高点,使国民党军阵脚大乱。”

  峰山的攻占,是宿北战役胜利的基础,这是毫无疑问的。陈士榘在*中也这样说道:“第一纵队、第八师,为西路进攻部队……主力部队由西向东打,首先抢占峰山,居高临下向东发展,消灭六十旅。”

第八章 一剑封喉(二)
峰山,又是峰来又是山,但只要你对中国地理稍有常识,用不着对峰山的险峻又过多想象。江苏省是中国平均海拔最低的省份。峰山坐落苏北平原的骆马湖畔,据记载,峰山标高88.3米,相对高度充其量不过六七十米。1977年,时任六十军军长的张明重返战地,这时的峰山让他感觉实在就像是一个小丘,是当年血战之地吗?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是雅士说的。但对兵家来说,山不在高,设关则险。其实,军事意义上制高点,不见到要多么高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自然是天造神设。但有时在旷野上一座城池,也能是雄关壁垒,万里长城的嘉裕关就是如此。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到处修炮楼,其实也是制高点。

  虽然峰山还说不上险峻,但在一马平川的平原上,也是突兀而起,宿北战役的几个战场尽收眼底。特别是峰山南北是嶂山镇和晓店镇,分别驻扎是预三旅的两个团,失去峰山,预三旅就被腰斩了。预三旅一玩完,六十九师与整编十一师纽带就被断开,胡链鞭长莫及,戴子奇就彻底的落入了陈毅的口袋之中。 

  峰山是戴子奇的命门,对命门怎敢掉以轻心。担任峰山守备的是预三旅七团的一个加强营,团长亲自带队。这个团长还不是一般的团长,同时又兼着预三旅的副旅长,连“降”三级来蹲山头,可见峰山在战场上的地位。为了加强火力,敌人又在山头配置了两门山炮,据记载总共有大小火炮十几门。预三旅很老道,短短两天,小小山头翻了个底朝天。战后,记者刘亮上了阵地,他说道:“我不能不承认敌军土工作业的高速度,尽管预三旅占据此山不到48小时,但已经完成了复杂而严密的防御体系。其工程之浩大,的确令人惊叹!”可见这个对手的确也是训练有素的。

  八师的作战分工不是秘密了,二十二团攻城,二十三团攻山,这是根据这两个团的特长而定的。当然,随着战争发展,战斗经验也不断提高,一成不变的事是没有的,也没有这个必要。当时的二十四团出道不久,阻击任务多一些,主攻突击任务还没有担当过,这次打峰山,担任助攻。攻打峰山是两个“一营”,二十四团一营这次任务完成的不错,以后也越来成熟,也是八师的一把好刀。

  战前,张明到二连检查工作。只见战士都在做战斗准备。二连指导员杨万章问张明:“今晚营里首长谁带我们突击。”张明当即回答:“我”。这是一营在战前已定下了。二连指导员杨万章在这一仗中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

  峰山之战是在晚上9点打响的,战斗刚刚开打,副营长张兴常就被抬了下去。和攻城一样,攻山也是要先扫清主峰下的火力点,然后步步向核心推进。张兴常带着一连向峰山南麓的一座院落突击,战斗非常激烈,张兴常负伤后,连长刘文会指挥全连继续猛攻。据张明回忆:“此刻,战斗已在深夜中整整进行了4个小时,我们夺取了敌人据守的山麓各院落和炮兵阵地,打垮了敌人四次反扑,予敌以大量杀伤,并俘虏了100余名,外围南山麓的守敌基本上被肃清了。”但我据这一段话的分析,战斗打得并不顺利,突击峰顶的战斗还没开始,离天亮只剩3个多小时了。

  接下来就要看张明怎么突击峰山了。果然战斗更为艰难,按张明的话说:“却遇到了更为严重的困难”。原来峰山是一座土山,山坡上没有可以隐蔽之处,而山顶上十几挺轻重机枪子弹向瓢泼般地射过来,可以想像有多少人倒在了枪林弹雨中。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九章 一剑封喉(三)
前面说了,预三旅在工事上是下了功夫的,其中给攻击者一个很大障碍是挖了一条又深又陡的壕沟。突击队冲上去之后,在壕沟里无法向上攀爬,等梯子送上来,山上的敌人早就作好调整,就等着你上来,张明带突击队连冲三次,都被压了下来。

  战斗进行到了难熬地胶着阶段,张明把部队撤到一个隐蔽处暂作休整,一看时间已是5点20分了,还要突击,但弹药不多了。张明匆匆回到营指挥所,准备向团里要补充。心中焦急的政委王六生也恰好赶到营里,张明是如下回忆的:

  “张明同志,打得怎么样了?”

  “山坡已大部占领,只有高点还未攻下来。”

  “你们还有没有信心打下来?”

  “有!现在就是需要人和弹药。”

  回答很令这个年轻的副教导员失望。政委回答说:要人没有,因二营正在打敌人的增援,三营也在打仇庄。弹药有,但时间来不及了。这确实是二十三团的当时具体实情。团里急,其实八师首长也是非常着急。据何以祥的回忆,接到王六生的电话后,一度也想动用特务营了。八师特务营,不比我当兵那年头团部的特务连,团里特务连还是很有“专业”的,工兵、侦察、警卫一应俱全。八师特务营,其实就是八师的“战略预备队”,是要用在最关键的时候。何以祥犹豫了一下,终于还是相信二十三团还有得一拼,他觉得峰山之敌,也该差不多了吧,压趴只欠最后一根稻草。

  仗打倒了这个份上,营长张先军也没必要在指挥所坐镇了。也赶到了前沿,他来组织火力,张明带队突击。张明记得营长这样对他说:“老张,这是最后突击了……”张明也没多说,也没时间多说了,据他本人回忆,他把党费、大衣和帽子交给了营长。交党费,我也听的多了,交帽子,我还是挺奇怪的,想来是冬天,是一顶皮帽,也算是值钱的。总之,把一切都交给党了。

  破釜沉舟莫过于此吧。张明回忆说:“我集合全营尚能参加突击的力量,也不过30多人的样子。二连尚有宋苍富一个班较为完整,其余有轻伤不下火线的两个班,统有副指导员肖士田带领;三连剩下十来个人,编为一个班,指定由连长轩广盛带领。”作为一个指挥员,张明有一个特点是非常突出的,因为他还是一个政治工作人员,他知道战场动员起到的作用。所以尽管时间非常紧迫,他还是要向所有的突击队员说上几句,至于说了什么,我想不用复述了,但张明提到了一个人的名字,那就是陈金合。冲锋的勇士们肯定是热血沸腾了,张明在的回忆文章这样记述,一个战士说:“副教导员,快下命令冲吧!天快亮了!哪个小舅子要充孬,就是大闺女养的!”战士真是可爱啊,人民军队,其实是一支农民军队,最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决一死战的决心。

  张明是在翻越最后一道壕沟时负得伤。守敌也是很有数,只要人进了沟里,我枪虽然打不着你,但你也打着我,而头顶上的人却可以将手榴弹往沟里砸。只听“轰”的一声,张明觉得一阵眩晕,血立刻流到脖子。战后,张明在团卫生队动了手术,取出弹片后医生说,你真是命大,只差一层薄膜。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十章 一剑封喉(四)
据张明回忆,山头上铺满了麦秸。寒冬腊月,山上的守敌也是够呛,在露天宿营,只能把老乡的麦秸抢来当铺草用。可是现在铺草被炮火引燃,峰山大火熊熊,火星满天飞舞,战场像是笼罩在一个大照明弹下。张明发现前面有一座没有顶盖的大地堡,顺手向着前方扔了两颗手榴弹,借着浓烟,几步冲到地堡前,只见里面有个敌军指挥官正对着报话机拼命呼救:阵地危急!快来增援,快来增援!张明狠狠地说:“增援部队来了!”又塞进最后两个手榴弹。这敌军官是谁,张明的*中没有提到,但有版本中说,这就是峰山守敌的最高指挥官,预三旅九团团长。

  当张明的突击队正往峰顶冲击时,在火光中发现西北方向也有人影在向上运动。于是向北逃窜的敌人又被截住,慌忙又向南逃,正好又撞上一营的火力队。这一股敌人拼死一搏,妄图突出重围,最后短兵相接,一场白刃战,一营营长张先军就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