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克麦赖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法克麦赖夫- 第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我们看到《宝贝计划》这四个字的时候,我们会想到外国影片《三个奶爸一个孩儿》,可以说成龙这部电影的创意是从这部外国片中拿来的。但成龙电影中决不会让奶爸们为孩子忙过了头,这样延续90分钟那就不是成龙电影了。于是,如何照顾孩子的片断几乎是一个MV,带过了,剩下的继续是成龙影片,三五分钟一场高潮戏,或追逐或打斗,节奏上肯定不会轻闲的。

  也许是拍摄了《新警察故事》的原因,这部《宝贝计划》虽然沿袭了一些成龙影片特有的标志,但在人物塑造上却更加丰满,比之成龙早期影片中的单纯人物背景性格多了许多前史式的内容,三个男人有着三种自己无法摆脱的心结,即便是陈宝国,只是点睛的几个镜头,也是人物厚实异常的。(此处注意一点,成龙影片中一般绝少有穷凶极恶之人,这与一般武打片不同,所以陈宝国的变疯虽然直接,但还是较有道理的。)

  不过对于早期的成龙影片来说,有一个现象是比较有意思的,即成龙在影片中的爱情观。早期影片中的成龙往往与女友处于一种打打闹闹的状态,即便没有女友,在追女的同时也是港式的那种混混追法。到了《新警察故事》中,成龙与女友变得内敛了许多,而在此片中,成龙内敛到了欲说还休的地步,这的确是耐人寻味的。如果说感情戏是评价演技的话,恐怕成龙这些年在感情戏方面的变化基本上也是他抛开打斗的一种追求吧。

  但无论如何,虽然《宝贝计划》虽然没有象《新警察故事》那样引起哄动,但我似乎又看到了印象中的成龙电影,虽然玩命的难度系数降低了,但其戏剧中的情节冲突还是属于我们熟悉的中国式的,仅此一点就足够了。

  韩兮

  2006…11…7于通县

《苏格拉底先生》:与《无间道》无关
经过黑帮的训练,主人公当了警察,这不是《无间道》吗?

  错,创意虽然如此,但可以说与《无间道》毫无关系。

  本片讲述了一个小混混被黑帮看中,于是经过严格的训练,终于成为了一个警察。但小混混在训练的过程中达到了自我认知,于是,他背叛了黑帮,故事的结尾不必细说了,谁都能料得到的。

  初看创意,似乎是《无间道》的翻版,但实际上两个故事的落角点根本就是不同的。

  《无间道》表现了主人公在身不由己所处的环境中的不得已的行为,而《苏》片则只是一个男孩到男人的成长过程。比较起来,《苏》片显得简单了许多。

  影片几乎可以分作两个部分,头一部分即是小混混的训练过程,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良知,虽然黑帮的目的绝不在于此,但在那个对知识极度渴望的老师的教导下,主人公从一个小混混彻底改变了,变得有正义感。

  第二部分自然就是小混混成为警察以及与黑帮决裂的故事,这时候,看警察似乎只是一个身份,换成杀手或其它的似乎都成立,总之,决裂是主要的。故事完全可以发展下去。

  于是,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其实是脱节的,问题却不仅仅是警察身份的模糊。小混混变成警察后表现出的正义感令观众多少有些大跌眼镜的意味,变化得似乎太快了,那所谓的知识并没有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这样,人物的价值观的断痕造就了前后两部分的脱节。

  第二点是前后两部分的着墨力度几乎相同的,无论是片长还是情节点,细算下来都不会相差很多。于是,我们可以将这样的着力当成并列关系,没有递进,当然是断裂的。

  至于第三点则是《无间道》中着力表现出来的东西根本没有。在《无间道》中,刘德华身为警察,一直在罪恶与责任间徘徊,这是人的内心道德之间的斗争。这种斗争是极具可看性的,在这种斗争中人物性格转变也是在情理之中。而《苏》片几乎没有。

  于是,为了寻找主人公的转变,我们似乎可以从前半部的训练中查看。但看来看去,就是老师与主人公的较量,细节很多,也很搞笑,但就是看不到一个细节能够很充分的表现出主人公精神上的认识。于是,逃学到学习的过程中引进了一个关健人物,主人公的弟弟。

  可以说本片中主人公的弟弟可以说是一个很具有线索作用的人物。

  但其份量却不足以令主人公发现各种各样的人生际遇。

  首先,主人公成为小混混的理由是为了弟弟的生活,但影片中并没有表现出来,几个扫过的镜头似乎说明不了什么。

  其次,为了保护弟弟,主人公终于开始认真学习了。这一点似乎可以理解,也是我认为弟弟在本片中的最主要作用。

  导演第三次用到弟弟这个角色是黑帮为了给主人公一个教训,将其弟弟抓住。但仅仅是一个教训,然后就结束了,这多少令人有些莫名其妙。说实话,这个情节似乎有拼凑的感觉,因为它并没有推动后面故事的发展。如果说主人公为了保护弟弟而进行最后的疯狂,这理由似乎还不如主人公为了摆脱黑帮而最后疯狂来得合情合理。

  所以,弟弟这个线索人物实际上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于是,影片又加入一些亲情,贼父亲,如果排除故事本身的无趣,那么这贼父亲的目的似乎只是表明主人公身份的转变,从贼到警察,后来甚至影响到弟弟的转变。然后,亲情就归于平淡了。

  总之,本片虽然有些搞笑有些打斗,但情节过于平淡,而且主次不清,至少从剧本创作上应该是一个失败的作品。

  与《无间道》更是不可同日而语,看来好的创意还是需要好的剧情来讲述的。《苏》片不具备这样的优势。

  韩兮

  2006…8…26于通县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阳光小美女》:调剂失败
曾记得国内某电视剧中的一句台词,一个人不靠谱还算正常,但一家人都不靠谱那就绝对不正常了。用这句台词形容这部《阳光小美女》似乎颇有些戏谑的意味,但看过本片的人自然会明白其中的道理。这的确是一个奇怪的家庭,一家子似乎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毛病。

  首先是挺着小肚腩的奥莉芙,长相平平却极度爱美,整日里模仿着电视上各种选秀小姐得冠后的搔首弄姿之态。故事的导火线也因她而起,参加一个《阳光小美女》的选美活动,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全家人一起出动,还必须开着一辆破烂的面包车,于是一个黑色的幽默便开始了。

  但全家一起出动决不意味着这个家庭的凝聚力,相反,这是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爸爸理查德处于事业低谷,但属于认不清形势,屡败屡战的那种类型,而妈妈谢莉尔对老公事业漠不关心,相反时时暗示着两个人的婚姻将走到终结。儿子德韦恩是一个尼采迷,发誓只有当上飞行员才开口说话,实际上是借机逃避这个混乱的家庭。爷爷的情况更糟,吸毒被赶出了老人院,对孩子们的教育往往出格得毫无道德可言。唯一还算正常的是谢莉尔的哥哥弗兰克,但实际上却是一个由于事业感情双重打击下的自杀倾向者。于是,这样一个奇异的六人组合便一同出发了。

  分崩离析的人物性格造就了这个家庭潜在的一种危机感,所有倒霉的事情必将接踵而来,无论如何避免似乎都是不可能的。于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美国标准的中产阶级家庭中的危机。在这点立意上与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美国美人》有异曲同工之处。

  对于一般的家庭来说,其危机不过几个方面,第一便是生活的窘困。理查德似乎是这个家庭中唯一的一个经济来源,但事实上,他的事业极度不成功,失败,虽然他不愿意提及,但事实上这种预兆早已在他的脑海中形成了,于是,他需要的是成功,一次彻彻底底地成功。当理查德确认奥莉芙有信心夺得“阳光小美女”称号之时,他立即同意全家一起前往。这绝不是一种亲情的表现,而是因为他需要的成功也许将在自己女儿身上体显出来,虽然对家庭状况对自己的事业并没有帮助,但这种成功的滋味却是他所要的。于是,这种嫁接在女儿身上的成功渴望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他事业的无成。后来事实果然如此,他的推销计划彻底失败,虽然他做出了最后的挣扎,但失败还是注定的,这家人终于破产了。

  破产对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来说是致命的,至少妈妈谢莉尔是这样认为的。于是她继续给理查德施加着压力。作为一名家庭妇女,她所关心的当然是生活的质量,生活的水准,于是她的唠叨当然可以理解,但破产则意味着失去了中产阶级的社会标签,恐怕这才是她最不能忍受的。带着孩子去参加选美比赛,这本来是一个美氏家庭的正常生活,作为母亲虽然有溺爱的成份在里面,但更多的是一种借奥莉芙选美而成就的自身标识作用。于是,我们看到的理查德与谢莉尔其实都是一样的,同样的社会所属性,当他们达不到自己心目中的那种地位之时,两个人都多少有些失落感,只是一个表现为对事业的过于执著,一个则表现于对家庭对老公的不满而已。

  德韦恩看上去是一个自闭的少年,事实上在许多家庭都会存在这么一个角色,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基本上失去了社会地位的家庭中。于是,德韦恩作为一个少年,他从精英文化中得到一种满足,不说话虽然表面上意味着他对这种中产阶级家庭的疑问与蔑视,但实际上却是一种逃避,由于看到了家庭没落的一种逃避思想。从精英角度来说,他其实在内心中极度想重振这个家庭,想改变现在的家庭窘状,只是作为一个少年人无力而已,于是,他便躲藏在自己的世界里,封闭起来了。

  弗兰克这个家庭的外来者恐怕是最为清醒的人,作为一个曾经的知名学者,虽然由于同性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