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克麦赖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法克麦赖夫- 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于是,当噩耗传来的那一刻,女王并没有预想到事态的严重性,她只是希望看到作为一个家庭,戴安娜所生的孩子以及查尔斯王子本人不要陷入这种悲伤之中,从一个女性的角度来说,女王并没有意识到这件事对于皇室的任何冲击,她只是以保护家人为出发点,于是便远离了伦敦,而带着家人前去狩猎。

  但事态的发展显然出乎了女王的预料。首先,首相布莱尔在手下人的策划下戴安娜的亲民形象以笼络人民的心,人民的王妃,这是布莱尔首相对自己权势的一种巩固,实际上也是对皇室的一种冲击。这标明着皇室本身的一种没落,虽然所有的仪式都存在着,所有的程序都在进行着,但女王的地位已经受到了现代社会权力机构的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女王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做法,首先,她观看戴安娜的录相,从那些录相中,女王发现了自己或者说皇室家族对戴安娜王妃的不公平,查尔斯王子的偷情铸就了这段并不美满的婚姻,也造成了戴安娜王妃脱离皇室的决定。从一个女人的角度来说,王后开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开始反省自己对戴安娜王妃的置之不理。但这只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出发点,女王绝不能因为这一点便放低自己的姿态。

  人民对戴安娜王妃的纪念活动空前地高涨了起来,无论是媒体还是平民百姓,都自发地组织起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于是,“人民的王妃”这个称谓也开始冲击着女王的思维。戴安娜之所以受到爱戴是因为她所从事的若干社会活动,关心爱滋病孤儿等等亲民的举动。一个人民心目中的王妃形象对比女王这种神秘低调要更惹人爱戴,从某个方面来说,虽然离开了皇室,便戴安娜却以自己的行为为皇室争足了面子,这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尊严,一种由于皇室的高贵而无法达到的尊严。女王终于理解了戴安娜的所作所为,并且认同了这种行为绝不是一种耻辱。

  在所有谴责声的刺激下,女王作为女人同情着戴安娜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作为一个真正爱民的皇室成员,女王也理解了戴安娜王妃所做的一切,但这却不足以令女王放下其高贵的头颅,因为即便心目中已经有了对戴安娜的悼念之情,但作为皇室,一种传统的力量绝不能为一个平民做出任何国家性的礼遇。高贵与传统令女王再次错过了一个真正的亲民机会。

  然而,事态的发展更加严厉了,人民的呼声已经开始冲击到皇族的地位问题,废除君主制是最令皇室感到可怕的事情,任何的传统在这样的呼声面前都显得是那么孱弱。女王这才意识到自己的权力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如果不及时变更传统,她将失去她的子民。影片讲述到这里的时候特别提到了那只十四叉的鹿,鹿中的*,高贵的鹿王,但就是神秘充满了象征意义的鹿却死于一个伦敦普通的商人之手。于是,女王明白了,自己为之奋头,保护了五十年的王权再也不是那么高贵了。鹿王在此片的象征意义十分地明显,女王终于做出了决定,回到伦敦对戴安娜之死表示哀悼。

  当女王看到那些纪念王妃的卡片之时,她知道自己犯下了多么大的错误,而当她从小孩子手中接过那束鲜花之时,她也知道了自己终于走上了与戴安娜一样的亲民之路。于是,当有人怀疑女王的悼词无非是惺惺作态之时,也许只有女王本人知道,她同情戴安娜,她理解戴安娜,她在无形中认可了戴安娜这种亲民的王妃形象。这与政治无关,只是一种对传统作法的摒弃,对现代的一种认同。

  影片的主角是女王本人,但通过女王对戴安娜王妃的歉意,对戴安娜王妃行为的一种认知,以及对那种现代的亲民政策的认可,我们知道了本片的真正主角却是戴安娜王妃本人。一部通过女王视角来讲述王妃功绩的影片便霍然在屏幕上。两个女人讲述了一个女王的故事,也许在英国人心目中,尤其是现代英国人的心目中,也许女王就应该象戴安娜那样,现代而亲民,这是百姓的意愿,也是女王的自省。

  当然,影片也多少讽刺了那些利用戴安娜王妃以获取自行名声的某些人,例如查尔斯王子,例如布莱尔的参谋等等,但将布莱尔描述的那样善解人意则多少出乎观众的意料,也许这是本片唯一的政治色彩。

  韩兮

  2007…2…14于通州 。。

《生死频率》:徘徊在商业与文艺片之间
过去,现在,将来,这是人类生活的命题也是电影的重要取材源泉。

  儿子在无意中通过一台老式的无线电与三十年前的父亲联系上了。这是故事的基本创意,这种创意在现在看来十分普通,大片《哈利波特》中那个可以书写的笔记本,还有《世间奇妙物语》中的那个日记本,还有诸如手机等等。用一种媒介联系两个时间,这是此类科幻色彩影片的大前提。

  与《回到未来》不同,人作为媒介的使用者是无法到达另一个时间或空间的,这很显然就带有一定的局限性。毕竟仅凭借着物质,人不可能达到更有利于自己意愿的事情。有局限性才更加有戏,所以我认为此种创意在许多时空交错的科幻片中是很有想法的。

  即便有了某种神奇的媒介,但人还不是万能的,于是这种创意有很现实意味,从某个角度来说,它天生地便是对过份依赖物质的一种反讽。于是,此种影片多多少少都带有些许的文艺气质。

  但回到本片中,终归我们要看一部商业影片,于是,儿子通过无线电解救了差点遇难于火灾的消防员父亲。紧跟下来的剧情我们似乎总是看到,当你无意中改变了某个历史,哪怕只是一个杯子破碎了,也会造成不一样的未来。当父亲成功得救了的时候,三十年后的儿子却又失去了母亲,于是引出一桩连环杀人案。

  世界的物理性是不是如此深切地联系着,哲学问题中关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论点是否适用于这种时空交错的事情没有人会深究的。但有一点,这种构思实际上是一种尊重历史的严谨态度,即历史不容篡改。闲话少说,回到本片。

  连环杀人案是一桩悬案,身为警察的儿子为了查明此案,为了解救因为自己篡改历史而无辜死去的人,于是指导父亲阻止案件的发生,但父亲却成了嫌犯,此时,最重要的一个情节是无线电的毁坏。

  无线电毁坏意味着父亲与儿子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麻烦,那种先知先觉的神奇不再拥有,人的力量也就在此时突现了出来。当我们看到父亲在孤立无援地情况下自救,甚至长生到在未来时空救下自己儿子的时候,我们知道,这部影片终于跳出了无线电的魔爪,没有沦落成一部只靠一个科幻创意支撑起来的无聊影片。

  于是,反观此片,个人的力量,父子情,母子情,正义与善良都存在着,也正是由于这些元素地存在,才使得此片才有了它独特的魅力,就如许多导演说的,还是拍人的。虽然影片结尾之处有些纰露,但整部影片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铺垫基本上都可以印证后来人物的改变。非常值得一提的是,父亲将烟揉成一团这个细节,没有语言,不足五秒的镜头,可产生的作用却是巨大的。

  正是这么一个细微的镜头,父亲将不会死于癌症,正是因为这么一个小镜头,父亲才会在儿子危机时刻出现,杀死了罪犯。于是,人只能自救的主题提到了层面上,被儿子救于火灾是机会,但把握机会的只能是自己。可见编剧在这个方面考虑得是如何周密。

  这是一部商业片,仔细分析一下,套路还是很明显的,第一步是神奇出现,改变了未来,第二步是化解所改变的未来,第三步是化解成功,人比那个神奇还要神奇,人才是最主要的。三步走的故事很不错,但同样是三步走,它却完全可以是另一个样子,那就是文艺片的走向了。

  在我看来,儿子救父亲,与父亲破案实际上都是同一创意,同样是具有商业元素的演绎,所以,影片的上部与下部我完全可以看做是同一创意下的两个故事,这两个故事是并列的,并没有产生紧密的联系,甚至可以完全脱离开。这给我一下很大的跳跃感,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就是情感,其实影片救人于火灾与救人于连环杀手刀下都是一样的,但他们之所以能够联系起来,除了前者是后者的因(这个因当然并非必须的)以外,最主要的还是父子之情。但很可惜,强烈的商业色彩将父子之情多少有些冲淡,影片更强调的还是救父亲于火灾中产生的那个因果关系,正因为这个因果关系不是唯一的,所以它看起来好看却没有父子之情真实,没有父子之情的递进关系。所以,会给人一种隔裂感。

  当父亲从火灾中难生了之后,父子之间通过无线电已经达成了一种认同。此时,影片通过一系列镜头表现出父子之间那种合协的感情。但要知道,儿子已经是36岁的人了,而无线电那边的父亲同样也是三十多岁的人,这样的父子感情真的能合协吗?

  答案当然是不能的,如何合适呢?于是,一部商业影片走向了文艺片的路线。

  当然,作为本片来说,完全没有必要如我说的这样变幻了片种,而且是商业片还是文艺片孰高孰低也没有作出比较的意义。本人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只是说明,商业与文艺其实是很近的,同样的创意前提,只看编剧是如何选择。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

  韩兮

  2006…7…4于通县 。 想看书来

《罪恶X快车》:昆氏风格的影子
译名很乱,看到三个,《罪恶X快车》《暴力特快》和《机动绑票》,原因可以理解,一部委内瑞拉的电影,谁会注意呢?

  没有仔细看导演是谁,但从影像风格上,显然是很流行的,极为鲜艳的色彩,怪异的镜头角度还有快速的剪辑,令人眼花缭乱。但说实话,并没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