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克麦赖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法克麦赖夫-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主要在于一个直接,一个间接,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将王后都提到了最高的地位。

  《雷雨》在本人看来虽然称得上中国现代剧中的代表作,但比之《茶馆》等差得不是一个档次,换句话说,《雷雨》更是一部年轻人的激情之作,但它的成功之作除了具有莎翁式的悲剧色彩以外,更主要的是它造就了一个中国式的始乱终弃的故事。中国人对此类题材向来敏感,而且这多是一种平民意识的结果,两种阶级,简而言之的是富人与穷人的阶级性化分了出来。

  但《黄金甲》虽然借鉴了里面的人物关系,却丢掉了中国式的悲情,即将那种始乱终弃的故事做了最简化的处理,所以我们无法得到内心那种*的释放,只能局限故事在宫廷之中,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黄金甲》在借鉴之时反倒比《雷雨》更接近了莎翁的作品,而这是中国观众并没有心理准备的。

  尤其是二王子这个角色,在电影中份量极重,但事实上这个角色对王的反抗其动机是与《雷雨》背道相驰的,将一个符合百姓大众心理的对权贵变成了一种对权力的争夺,虽然导演极力要表现杰王子对母亲的爱,但这并不足以撑起那种观众的心理接受能力,所以结尾之处自杀之举反倒不如敬药来得更为彻底。

  导演借鉴《雷雨》无可非议,仅仅用了人物关系也无可非议,但他错在犹豫之中,既想讲述自己的故事又想得到《雷雨》的精髓所在,两可都不完美,顾此失彼则是改编之大忌。

  另外一点,作为《雷雨》这部作品,虽然家庭,*及诸多主题都有涉猎,但很明显,此一家则是千万之家,将社会矛盾突显了出来,但《黄金甲》却不是如此,此一家即仅此一家,虽然贵为王候,但仅仅是内部之争,主题并不如《雷雨》深刻,那些士兵背景无非是道具而已,所以《黄金甲》放在王家之身上反倒是一个失算之举。深宅大家可能会更令人相信一些。

  总体来说,《黄金甲》借《雷雨》之举并不算成功,反倒有些偷巧不成的遗憾。

  第五评:奢华

  《黄金甲》被人诟病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花钱太多,这也是过去几年中所有大片被诟病的原因之一。而诸如《墨攻》又被人嘲以制作粗糙,看来在中国当一个好导演,在钱的问题上的确是十分地难以为继。

  自从《红高粱》中一段颠轿的情节之后,想必许多人都会知道张艺谋对民俗文化的理解。据说那段颠轿是伪民俗的,是张导灵机一动想出来的,笔者未曾考究不敢枉下断论,但有一点可以说明的是,这段颠轿的确是经典的桥段,将西北人那种粗犷的风格表现无疑。即便是伪民俗,但符合民俗之精髓,它便是可以令人印象深刻的。

  《黄金甲》中说到奢华一节大概要涉及到几个问题,一是历史感。中国帝王向来讲究大而宏的场面,秦前有酒池肉林,秦之阿房,晋之石崇,隋之运河,唐之明皇等等。所以奢华的确是绝大多数帝王的必行之事,即便是现在所谓的面子工程也比比皆是,五代中梁唐晋汉周五国也大抵如此。所谓的节俭之美德只是穷人流传的与王宫权贵无关。所以,禀唐之遗风大举奢华之象并无任何夸张之处。

  二是文本性。事实证明,大凡富贵奢华都隐藏着衰败之象,所谓穷极必反,而《红楼梦》对此的解释尤为明显。在《黄金甲》中,极尽奢华之表面,无遗是与王家中这几个人物的悲惨命运相倚合的,这种衰败之象便藏于这种奢华之中,于是宫廷之战在所难免,只是不知是何引头,什么导火线罢了。在笔者看来,这样的对比对于这样一个宫廷之争的故事是非常符合的,也不避大惊小怪。所以,这种奢华的表象是影片必须的表现手段。当然我们可以仿西式的手法,但那样的确不符合中国人的心理动机,于是奢华是罪恶便也算成立了。

  第三点是关于道具色彩之效果,大凡是华夏之人都知道黄色意味着什么,即皇的意思,古代有时候黄色几乎成了皇家专用的色调,普通百姓不得涉及。所以本片中大片的黄色,如兵革服饰,如王后首饰,以及一些器皿等都象征着霸道之极的至高无尚的王权,从色彩角度来说是一种权力的不可侵犯性,而影片的主题也是权力的争夺。至于道具,古人的讲究极多,凤钗龙袍这一切对于平民百姓来说都是极具神秘色彩的。张导绝不是在做此类知道的普及,但如此讲究的置景至少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个皇家的伪真实所在,这是一种气氛与颠轿的性质是一样的,同样是必不可少的。

  第四个问题是非常令人笑话的,当初张艺谋拍了一些农村影片,就让人评为用自己之污迎外国人的眼球效应,估且不论。上次汤姆克鲁斯去了上海,捎回去一些弄堂里破“旗”招展的画面,也令许多人十分地不满。同样是面子工程,这些人也许习惯了粉饰,习惯了脸上的光鲜,于是便说三道四,而《黄金甲》之光鲜也可说是给足了国人的面子,没想到这些人同样不买帐,真是不可理予。也许一身灰一身绿便是他们的本色了吧。

  其实第四点并不能说明奢华在本片的重要性,但前三点却言明了,对于本故事而言,无论从故事的真实性还是从故事的喻意所指上谈,奢华都是很有必要的,包括那些服饰,兵革还有建筑,器皿都是应该奢华的,这都是毫无争议的。至于伪奢华那么就如颠轿一般,观众是否从心理上认同那是不可知的,但关于皇家之事,也许大体如此吧。

  本片中的奢华有些夸张,对黄色的过份依赖造成了架空感,更主要的是,有些奢华的问题在与其它如战争如人物上有参次之处,这是奢华之败笔所在。

  第六评:*

  这个问题如乳房一般敏感,但《雷雨》中同样有*的关系,却无人说些什么。当然,《雷雨》刚刚写出时受到什么样的待遇笔者并不知道。

  确切地说,本人一直认为王后与大王子之前的关系不能称之为*,即后母与继儿无血缘关系,至于大王子与蒋婵之间的爱恋的确是*这点勿庸置疑了。

  其实,遍观中国历史,百姓且不谈它,王宫之中关于*的问题真是举不胜举。王昭君夫死后嫁其子,大玉儿下嫁等等,这是后母与继儿这层关系等同的,被视作*之举。至于兄妹之间的*更是很多,如汉武帝的金屋藏娇等等。一般来说,这种*关系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某种*作秽,但更重要的是一种权力的结合。

  本片中的*关系无疑都是很有同情心的,王后与大王子的*简单来说是一种纯人性的欲望的释放,这与《雷雨》中的关系是等同的,而大王子与妹妹之间的*是一种无意之举,当然大王子生命中可能会以这位妹妹来摆脱王后的纠缠,如同王后用大王子摆脱王的心理动机是一样的。纵观整部影片,*这一节几乎是照搬了《雷雨》中的感情基础。

  从现实意义上来说,这两个所谓的*其罪责都不是在当事人本身,但放到此片中,两个乱份则都是没有值得同情的地方。

  人们的取向对*的定义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制造*的人是穷凶极恶的,二是*者是受害者无辜的。于是,我们终于看到了《黄金甲》与《雷雨》之间的差距。

  毫无疑问,两起*的制造者其根源都是王这个人物,于是王后开始勾引大王子。而张导塑造的这个王后角色并不值得同情,她没有疯甚至可以与王争权,在这种情况下,她显然不是一个怨妇一个受了冷落的角色,而*也变成了一种对王的报复,即对权力的报复,首先是男权,其次是对王权,在这里,王后是一个充满心机的人物,其心理动机颇有些政治动机的,虽然王后本人也许并不这样认为,但她的心智给观众造成了这样的印象,所以她绝不能称作为*的受害者,所以也就没有值得同情的地方。虽然影片结尾处王后以明知大王子告密而彰现自己的爱情观,但实际上结合当时的战事,她只是困兽犹斗而已,那份感情还是很苍白无力的。

  蒋婵这个人物更是毫无缘由的,不知为什么,也许导演要将这出戏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赋与一个恶魔的姿态,于是蒋婵扮演了给王后下药的角色。这个角色其实并没有太大的作用,相反却将这个人物抵毁了,一方面她可能是为了与大王子在一起而怨恨王后(按理说大王子肯定不会对蒋婵讲述自己与王后的私情),另一方面她本身就是一个投机的宫人,这与《夜宴》中的青女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在这出*戏中她同样也不受观众们的同情。

  至于大王子更是懦弱无助,到最后告密而屈从王权,作为一个男人很不得人心的。

  这样一来,制造*的王不值得同情,而这些*者也不值得同情,*在本剧中不会产生悲剧情的力量。但事实上,这样用*并没有任何错误,因为这*无形中却增加了影片的残忍度,可憎可恶的面貌。

  所以,那些用《雷雨》的观念评价此片*这一情节的人显然有些错意了,本片的*其目的不是造成悲剧,而是强化惨忍。至于那些说导演用*情节媚外的评述,笔者只能一笑了之,只能叹这些人看电影过于肤浅了。

  第七评:战争

  说到战争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是场面及武打设计的制作。影片中主要有两段,一段是暗杀,一段是逼宫。

  客观地讲,暗杀伏击一段在创意制作方面都算是不错的,很有诡异的色彩,镜头转换及武打设计都是中规中矩的,虽然除了从天而降的暗杀者外,没有任何值得称道之处,但看着还是比较过瘾的,所以说这些绝不能算是失败之处。

  但从第二个方面即这些武打在影片中的作用则就显得有些牵强了。

  笔者在观看此片的时候,从暗杀伏击一场戏后突然感觉有些跳动,节奏上有些不对的地方,后来仔细一想便是那段战争所引起来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