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道光皇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百家讲坛:道光皇帝- 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二月初二(公历3月15日),道光帝灵柩由乾清宫移至圆明园正大光明殿安放。
  九月十八(公历10月22日),咸丰帝将道光帝灵柩移往清西陵慕陵。九月二十三至慕陵,暂安隆恩殿。
  咸丰二年三月初二(公历1852年4月20日),葬道光帝于清西陵慕陵。
  

后记
2007年12月,“道光”这个节目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立项,2008年1月至5月期间拍摄。8月8日,“道光”栏目制作完毕,于2008年10月13日至31日在《百家讲坛》栏目播出,历时三周,共15集。
  本书根据电视节目补充修订而成。但该书和电视节目又不同,甚至可以说是两回事。比如:
  1、每次录制电视节目时,我讲45分钟左右,最后剪辑、删减成35分钟的节目,有不少精彩的内容必须###疼割爱;
  2、在录制电视节目时,我喜欢用口语化的语言,而且有时可以适当重复,反复解释,但在图书写作中却不能这样;
  3、为了让观众看得轻松愉快,电视节目尽量“平铺直叙”,即使在录制节目中,运用了“倒叙”、“并叙”,编导也会通过剪辑等技术手段加以调整,剪辑后的节目,观众很难看到“倒叙”、“并叙”的痕迹,而图书写作却不能过多地插叙、倒叙,否则观众容易有云里雾里的感觉;
  4、此次出书,我又增加了三讲——“天山报捷”、“道光宫闱”、“慕陵盖棺”,并且,其他各讲中也适当补充了一些内容,力争将道光一朝的史事叙述完整。
  在“道光”这个节目立项时,曾有人提出这样的疑虑:怎么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冷不丁儿上来就讲道光?
  实事求是地讲,主要是因为我研究道光更深入一些,自我感觉讲道光会更加得心应手一些。
  另外,近几年流行“清史热”,读者朋友们对清史十分感兴趣。百余年来中华大地天翻地覆、沧海桑田,种种巨变使我们感到今日之中国与昨日之清朝仿佛远隔万水千山,但实际上这个王朝离我们非常近。
  另外,清王朝遗留下来的很多问题,与我们今天的生活紧密相连。书中提到道光朝的边疆民族、吏治###、禁毒销烟、经济危机、列强压迫等问题,不是依然值得今天的人们深思吗?
  从王朝断代的角度来看,道光确实“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但是,这个平庸的时代偏偏遇上了改变中国命运的鸦片战争。于是,道光朝就成了中国历史的分水岭,既是一个旧时代的“结束语”,又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百年变革的起点、一个新时代的“序言”。道光帝作为鸦片战争的头号当事人也因此而在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了。
  怎样才能讲出风格,讲出趣味,我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
  随着节目录制的深入,我发现这个题材不好讲。道光帝一生都循规蹈矩,效法祖制,对臣子要求严格,大臣们的棱角早被康熙、雍正、乾隆几代君主“修理”打磨得十分光滑了,所以,你要找点儿宫闱秘密、权力斗争、刀光剑影、勾心斗角的素材,真是难啊。有些内容别说讲生动了,就是能讲明白已属不易了,比如盐法改革,为此真是绞尽了脑汁。
  另外,我讲道光,不是在讲一个人,而是在讲一群人、一个时代,不像讲人物那样线索简单,娓娓道来,容易引人入胜。不少大场面靠语言是很难加以描述的。这也是这个项目的难点之一。
  我从事史学研究、教学二十多年,史学研究讲的是证据。比如,我说“林则徐冒雪进宫,当时正在下雪”这个情节是我研究《林则徐日记》的发现;又比如,我说嘉庆帝驾崩的当天夜里,为什么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一查阴历就知道那是个无月的夜晚;甚至有朋友提出疑问,几十名天理教徒就能打进戒备森严的紫禁城,史料就是如此记载。其实,紫禁城表面上戒备森严,实际上松懈得很,在清代,上访者、求布施的僧人都曾溜进去过。《百家讲坛》既是一个学术舞台,又需要###非专业人士的口味,但是,学术规范是第一位的,这是我讲“道光”的原则。
  我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市,从小没有念几天正经书,1980年幡然醒悟,决定到考场一试,结果出人意料,考上了辽宁师范大学。此后求学之路颇顺,学历念到博士,职称亦居教授。至此,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传道授业解惑,方感人生之志得意满。
  2007年11月《百家讲坛》总策划解如光先生和孟庆吉主编来学校“选秀”,受学生怂恿,我用东北话讲了一段儿——“道光择储”,居然被选中,并给我这个46岁的“新人”一个超过十集的大系列。自此,我由心满意足转而惶恐十分,怕有负厚望。
  我对百家讲坛的坛主——制片人万卫老师以及总策划解如光老师,不是一句感谢就能表达我的心情的。然而,我一介书生,何以为报?只有把节目做好!但在此,我也深怕辜负他们的殷殷期待。
  我接触最多的是孟庆吉、王珊、李伟宏、郭巧红四位编导。他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四个印象。1、魅力四射;2、聪明绝顶;3、活力十足;4、精力无限。我第一次见到这么多长得漂亮的聪明人,他们走路像小跑,说话像播音员,琢磨问题像专家。另外,他们似乎很少睡觉,给我发的邮件往往都是下半夜一两点。
  本节目播出后,长江文艺出版社的金丽红副总编辑找到我,一没问书稿情况,二没了解作者情况,直奔主题,拍板决策。金总编说:“万老师是中国顶级制片人,万卫老师看中的人,错不了。”这是一份信任,令我感动,于是,始有今日之精诚合作。
  人生至此,我始终难忘那些曾经提携与帮助过我的先生们,他们让我的史学研究之路走得更加平坦。大学时代的授业恩师是张玉芬教授、朱诚如教授,他们引我进入中国近代史这片广袤无垠的天地;1984年,我从辽宁师范大学毕业,考入山东大学,师从陆景琪教授攻读硕士学位;后来,又考入南开大学,师从陈振江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在此期间,我继续专攻中国近现代史。几位先生的淳淳教诲使我学业终有所长。时至今日,这些先生是我一生不能忘记的。
  我冒昧地僭越了众多学术造诣高深的学者,惶恐地把这本小书奉献给读者,希望读者喜欢,并谨向全国关心我的电视观众朋友们致以深深的谢意。
  喻大华
  2008年11月22日('EXC')
  ??
  ??
  ??
  ??
  1
  张京涛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