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时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时尚时代-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读这些书的人自然是青年知识分子,大部分是文革中的知识青年,当时的大学生和研究生。
  作为一般民众,还没有进入到时尚的阶段,也没有任何可以正式了解、认识时尚的杂志和书籍,没有产业、没有传媒、没有对象,外国的品牌基本不为人知,更谈不上消费了。
  就拿我自己来说,对于时尚的接受也有一个并不那么简单的过程的。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我也是处在一个很矛盾的过程中,那是一个原有的先入为主的概念和现实工作的需要之间矛盾的调整、化解过程。
  一开始,我对时尚非但不崇拜,甚至也并不是很认可。
  从教育背景来看,我曾经在轻工业系统中的工艺美术单位做过六年的设计员,文化大革命结束才重新考上大学,后来又越级从大学本科考入研究院的。
  1978年,我进入武汉大学研究院,学的是美国现代史,其中哲学、经济学、法律制度、政治和经济史都是必修课程。
  这样一来,可以说是全方位、有系统地读了现代各家重要的理论著作,自然受到我上面提到的这些人著作很深刻的影响,而影响最大的应该是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在历史学方面就是新历史学派的影响。 。 想看书来

时尚时代 第一部分(10)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马克思主义把经济剥削作为单一的焦点来研究,这种经济决定论过于简单化了。
  他们认为社会现象是科学、艺术、意识形态、生活形态等的综合结果,单一经济决定论解释不了文化现象。
  该学派认为文明、理性仅仅是统治阶级用来进行社会控制的手段,科学发展带来了战争的残酷,认为大量复制品的所谓文化产业是一种低下的现象,而媒体仅仅以商业利润为目标,服务对象其实是统治阶级。
  因而这个学派提出大众本身并不具有拯救自己的能力,
  110精英们才可能通过提高整体文化水平启发、教育大众,这样的大众才能够自己拯救自己。
  霍克汉姆这些20世纪20、30年代的观点,加上阿多诺对所谓的文化产业造成艺术品复制泛滥的庸俗化倾向的批判,再到20世纪70年代哈贝马斯采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对意识形态进行的分析,这一切对我和我的同代学友们的思维,都造成了几乎是决定性的影响。
  虽然后来也接触到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的观点,特别是霍加尔的文化不能够用精英的标准来衡量、文化只有差异,没有优劣这样的看法,但是法兰克福学派四代人的理论对我的影响实在太深刻了。
  因此,在接触到时尚业的时候,我是有矛盾的。
  一方面,知道这是经济成熟的一个标志;另外一方面,则认为这是复制品,而不是真正的作品,有抵触的心理。
  我在工作中经过好多年的110精英们才可能通过提高整体文化水平启发、教育大众,这样的大众才能够自己拯救自己。
  霍克汉姆这些20世纪20、30年代的观点,加上阿多诺对所谓的文化产业造成艺术品复制泛滥的庸俗化倾向的批判,再到20世纪70年代哈贝马斯采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对意识形态进行的分析,这一切对我和我的同代学友们的思维,都造成了几乎是决定性的影响。
  虽然后来也接触到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的观点,特别是霍加尔的文化不能够用精英的标准来衡量、文化只有差异,没有优劣这样的看法,但是法兰克福学派四代人的理论对我的影响实在太深刻了。
  因此,在接触到时尚业的时候,我是有矛盾的。
  一方面,知道这是经济成熟的一个标志;另外一方面,则认为这是复制品,而不是真正的作品,有抵触的心理。
  我在工作中经过好多年的努力,才逐步把信仰改变为一种认知,全力以赴地研究时尚,研究设计,可是花了好多时间啊!中国的时尚业和时尚传媒的真正崛起是20世纪90年代的事情,在此之前还是一种朦胧的状态。
  服装业、服装配件业的发展,刺激了时尚产业,加上国外知名品牌陆续进入国内市场,传媒业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了,《时尚》杂志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产生的。
  经过十五年来的努力经营,现在已发展成中国最大的时尚出版集团了。
  在我的感觉里,中国整个文化氛围的转折发生在1989年。
  以前是意识形态、哲学、艺术思想、文学思想在青年人中最时尚,之后转化成物质方面的时尚,真正的时尚产业的形成,时尚传媒的组建和发展,都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时尚》杂志是这个过程中最集中、最典型的代表。
  谈到中国时尚业的发展,基本上跟随《时尚》杂志的发展轨迹去看,就能看得很清楚了。
  《时尚》集团有多长的历史,中国时尚业基本也就有多长的历史。
  因此,《时尚》杂志在中国的意义,和西方那些大的时尚杂志,好似《Vogue》、《Harper’sBazaar》、《ELLE》、《Cosmopolitan》还不太一样。
  西方的时尚杂志是上百年的市场经济中自自然然地产生出来的时尚传媒,是产业推动下产生的传媒。
  而中国的《时尚》杂志则基本是中国时尚业的推手和镜子,是时尚业的一个称得上核心的载体,而不仅仅是传媒那么简单。
  虽然杂志本身是传媒,但是它们的功能却远远超过这个界限。
  以我对世界设计界的观察和了解,还真没有见过有哪一个时尚杂志集团能够对一个国家的时尚业起到那么大的作用,能够产生一种近乎是全民化的冲击力的。
  因此,研究和回顾《时尚》杂志,其实就是在回顾和研究中国的时尚产业发展的过程。

时尚时代 第一部分(11)
中国时尚的萌芽期,大约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
  以前的十年,更多集中在文史哲的方面,两个运动并行。
  一个是官方的“思想解放”,这是因为“文化大革命”的极端破坏性而刺激产生的,从思想上打破禁锢,政治色彩自然很浓厚;第二个是“启蒙运动”,是把西方的文化思想,特别是文史哲三方面的新思想引入国内,在青年中产生了很大的震动,这个浪潮,没有太多官方色彩,基本上是民间一批精英人物带动的。
  所有这一切,到1989年、1990年戛然中止,很沉寂,而突出物质文化的时尚就在这个沉寂的背景下起步了。
  从思想前卫,转变为时尚追求,逻辑上是顺的。
  当然,思想界对于时尚会有比较消极的看法,觉得国家大事不去思考,倒一头扎进了时装、化妆品、家居生活的物质堆里,玩物丧志,多少是一种逃避。
  但实际上,这个转变是必然的。
  因为一方面是物质文化从20世纪90年代日益丰裕,人们渴望了解时尚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是人们的收入水平日益提高,开始形成具有消费时尚能力的职业阶层,中产阶级也逐步开始出现和形成。
  何况20世纪80年代的“启蒙运动”是一个思想运动,是少数的文化精英的事情,而90年代开始的时尚浪潮,则是大部分城市年轻的职业阶层的事情,有更加广泛的社会基础,要知112
  道怎么穿、穿什么、用什么、怎么用,要知道什么品牌是世界上最流行的品牌,要知道谁设计了这些时尚的产品,要知道西方的生活方式,需要收入能力支持,也需要媒体的介绍,更加需要评论界的引导,还需要一批敢于“吃螃蟹”的潮流引导者,也就是英语中称为“trendsetter”(潮流引导者)的消费群体。
  这些要素,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在国内形成了,《时尚》杂志也正是因应了这个社会需求才应运而生的。
  国内时尚业的产生,应该是1992年、1993年前后开始的。
  从20世纪80年代那种戴“蛤蟆镜”的混乱萌芽期,一下子进入到通过媒体介绍而跟随西方时尚潮流的开始阶段,仅仅用了很短的时间。
  当时我们模仿、学习的时尚,是欧美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休闲热潮的时尚。
  人们谈“时尚”不多,倒是大谈“休闲”很多,这其实是转型期间用“休闲”这个比较不那么敏感的术语来涵括“时尚”这个大概念的一种小伎俩。
  休闲概念被当时国内的报纸杂志大张旗鼓地宣传,西方的生活便装(叫做casualware)被商家包装成“休闲装”热卖,“休闲”一词变成全民时髦用语。
  各种染色和印花的牛仔装、文化衫充斥街头。
  这个浪潮颠覆了多少年来的好多正规的服装概念;比如牛仔裤成了流行,而不再是军干服装了;比如穿衣服颠倒层次,所谓的内长外短搭配成了一种时髦的穿法。
  官方对此没有什么说法,一般认为这是人们生活提高的体现,而保守的家长都开始反对,“内衣怎么可以这样穿到外面来?”这类谴责的话恐怕不少家长都对孩子说了,但是青年人压抑了好久的这种生活方式上的活力一下爆发出来了,不是社会力量可以压抑的。
  外国、港台在国内兴建的合资、外资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如雨后春笋,在各地纷纷出现。
  特别是在几个中心大城市,比如广州、深圳、上海、北京这些地方,这类企业很多。
  除了利用廉价劳动力盈利的加工业之外,也有不少管理、市场、高科技、设计、广告类型的大企业在中国的
  114热土上落户了。
  这些企业都雇用有高等教育背景的国内雇员,这些刚从高等院校走出来的年轻职业人,在这些企业中受到了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各种职业培训,也被要求接受和遵循西方企业文化的要求,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上班要穿正装,言谈举止要礼貌。
  中国时装业其实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开始了,但是除了出口产品加工之外,这个产业在国内是“找不着北”的,仅仅是成衣生产业而已。
  但到了这个时候,中国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