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赤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追忆赤壁-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这之后,曹操又占有了一位美女少妇,而且此番还是从关羽那里以不正当的手段抢过来的。曹操和刘备围攻吕布的时候,关羽就向曹操请求击破吕布后,将吕布属下秦宜禄的妻子杜氏赐给他。曹操答应了。但关羽思美心切,几次三番在曹操面前提及,曹操就生疑了。于是曹操自己先把那杜氏接过来看了看,果然绝代佳人,遂占为己有。关羽只能认栽。杜氏嫁给曹操还带了个拖油瓶儿子,即后来的魏国名将秦朗。

  这种跟着母亲改嫁的儿子叫做“假子”。除秦朗外,曹操另一个假子更是名气远播,就是著名的美男子、玄学家何晏。他的母亲尹氏是汉灵帝时大将军何进的儿媳,估计不是国色天香也是世间*,在公公死后无依无靠,给曹操充为侧室。

  坊间还有传言,曹操和自己的儿媳甄夫人也有不清楚的男女关系。甄夫人本是袁绍二子袁熙的妻子。据说曹操围攻邺城时就听闻甄夫人秀色可餐,意欲揽为战利品,谁想长子曹丕抢先了一步。曹操虽然表面上将甄夫人许给曹丕为妃,却始终没有放弃对甄夫人的念想。而又有传说认为,曹植对这位天仙一般的嫂嫂也有倾慕之情,《洛神赋》就是伤情之作。战争与感情的复杂纠葛似乎更加符合现代人对历史的臆想心态。

  此外,活在传说中的三国美女貂蝉在董卓死后音讯全无,也给予了广大人民无限地想象。吕布最终是败给了曹操,那么曹操对貂蝉的接收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虽然持有不同立场、怀有不同目的的流言者们创造了诸如“曹操赐貂蝉予关羽说”、“貂蝉出家为尼说”、“关公月下斩貂蝉说”等不同版本,但如若貂蝉真有其人的话,曹操十有*不会放过,就像他从关羽手上抢去秦宜禄的妻子一样,丝毫不会手软。

  最后让我们回到赤壁之战,小说家将曹操对小乔的占有欲望作为诸葛亮智激周瑜的巧令,电影《赤壁》更甚一步,让林志玲扮演的小乔在战争中发挥了更多的作用。无论曹操是否像对待其他的美艳少妇一样对这位周夫人觊觎已久,事实是,十年前的他在战败之前还能够占有女人,如今却连战争和女人一起输掉了。

  
  下一章:捉放曹

捉放曹
《捉放曹》是戏曲舞台上的一出经典唱段,说的是县令陈宫抓住了刺杀董卓的逃犯曹操,在得知他行大义之后主动释放了他,却又在目睹了曹操屠戮无辜后毅然离开他的纠结故事。这个戏名后面如果加个问号的话,放在演义版赤壁之战的最后一幕却也颇为贴切。站在忠义的十字路口上,关羽是捉曹还是放曹,这真是与“生存还是死亡”一样具有挑战性的选择。

  华容道关羽放曹操是赤壁之战的落幕之作。同样,这也是一出虚构的情节,在史书上无迹可循。但这出戏却在《三国演义》中放射出异常的光彩。故事在环环悬念中引出,又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收尾。掩卷沉思,不禁令人嗟叹良久。

  毫不夸张的说,曹操与关羽的关系是《三国演义》处理人际关系中最成功的一组。桃园三兄弟的关系虽然固然弥坚、堪称经典,但不免沦为程式化;刘备与诸葛亮鱼水之谊以天下大业为始,以诸葛亮死而后已为终,二人的关系始终是“复兴大业”的附属品。而曹操与关羽的关系,历经由敌到友、由友到敌的曲折变化过程,一面是曹操爱才心切却又不能夺关羽之志,一面是关羽故主难忘却又不能负曹操之义。两人错综复杂的关系在经历了土坡约三事、白马之战、延津之战、挂印封金、追马赠袍、过关斩将等事件之后,最终在华容道得以了断。更为难得的是,《三国演义》在塑造正面人物的正面形象的时候,免不了要将与之相衬的人物贬损一番,如周瑜之于诸葛亮、曹操之于刘备。但在曹操与关羽的关系之中,我们却欣喜地看到一种“双赢”的局面:关羽降曹不忘主、放曹不忘义,树立起了忠义千秋的楷模形象,而曹操对关羽爱才、敬才的态度也使这个反面人物显露出了真诚与人性化的一面。

  下一章:

  那一年,中国选择了分裂

那一年,中国选择了分裂
从正统的历史趋势论的角度来看,赤壁之战的结果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因为历史的趋势是统一,赤壁之战的结果恰恰是阻止了中国最大的军事力量正在进行的统一步伐,而开启了一个长期分裂的局面。既便如此,我们依然不认为赤壁之战有那么差劲,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说,就是分裂孕育着新的统一。

  是的,赤壁之败沉重地阻碍了曹操的统一步伐,使他在有生之年再也无法完成他一统天下的心愿。但是即便是赤壁之战战胜了,曹操统一天下的道路也并不会一帆风顺。确切地说,在建安十三年,中国实现统一的条件尚不具备,而阻碍统一的因素也不止战争一条。

  且先看北方。建安十三年,曹操不过刚刚完成了河北的平定,北方虽平,但是否能够经得住和平的考验尚需时间来检验。而就在赤壁之战后的数年之内,许都纵火案凸显了汉室旧官僚的不满、魏讽谋反案凸显了曹操政权与知识分子阶层深刻的矛盾、乌丸能臣叛乱凸显了北方少数边界*根源未消。曹操政权内部和后方均不牢靠。何况关西有马超、韩遂、陇西有羌、氐诸族、汉中有张鲁、蜀中有刘璋,一一平定也绝非易事。

  换一个角度来看,建安十三年的统一趋势未必符合人民的利益。我们总是在说统一是顺应民意之举。但在赤壁之战的前后,无论北方人还是南方人似乎都认为分裂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收益。北方人长期苦于战乱和瘟疫,亟需一个和平的生存环境,北方的局部统一已经足够满足小农生活的环境需求,至于将南方也统一进来,对他们没有任何直接利益,他们并不关心。相反,大规模地征兵和征收赋税反而会使他们对统一战争产生反感。南方人既有本土人也有避难南渡的北人,他们都已习惯于南方长期以来舒适的生活环境和较为平和的政治环境,而视北方为凶恶灾难之地,不愿与北方结为一体,更对北方势力的南侵产生本能的反抗。这就是赤壁之战孙刘联军获胜的群众基础,也是孙权数十年奉行保守主义路线的施政基础。

  历史的车轮是永远向着统一迈进的,但这并不否认在有些时候,车轮会向后倒退。而倒退可能因为车轴不够灵活,也可能因为轮下磕上了砖石。倒退或许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前进。我们在一千八百年后品咂的这并不深奥的道理,却是那些作为英雄的当事人绝想不到的。

  下一章:“今天是朋友,明天就是敌人”——赤壁战后的孙刘关系 。 想看书来

“今天是朋友,明天就是敌人”
电影《赤壁》的最后一幕更像是一个黑帮片的结尾,被打败的黑帮教父残喘面对着自己垮掉的基业,因为联盟而击败他的两个小头目也伤痕累累。两相对峙之间,就不免要你来我往一些争锋相对而又富有深意的对白。其中曹操就指着刘备对周瑜说:“朋友?今天是朋友,明天就是敌人。”由于时间所限,影片很快便煞了尾。然而孙、刘两家复杂微妙的关系却在赤壁之战后的十几年内逐步印证着曹操这句关于朋友与敌人的论断。

  因为共同的利益,原本并没有任何交情的孙权集团和刘备集团组建成了联盟,并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在联系到国共联盟的抗战胜利、美苏联盟的二战胜利等经典案例之后,我们会得到这样的结论:联盟的胜利从来不会带来联盟的继续巩固,相反会造成联盟双方迅速走向对抗。孙刘联盟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彻底破裂仅仅用了七年。在这七年间,刘备集团的变化最为迅猛。刘备以荆州为立身之地后,向西进军,吞并了巴蜀的刘璋政权,完成了周瑜死前要做的事情。而孙权集团没有太大的拓展,只是在合肥、濡须口一带寻求针对曹操的积极防御新的突破口,但也只是无功而返。建安二十年,孙权听说刘备已经夺取了益州,便向刘备所要荆州。但刘备却说等取了凉州再还荆州。孙权终于忍无可忍,派吕蒙进攻刘备治下的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也毫不示弱,亲自从蜀中带了五万大军来和孙权争荆州,孙刘联盟由此彻底破裂。

  孙刘联盟的破裂根源还是在荆州所有权的归属问题。具体来看,则早在孙、刘尚未结盟之时就埋下了将来对抗的种子。我在之前的章节提到过诸葛亮为刘备所谋划的“三分天下”战略和鲁肃为孙权所谋划的“两分天下”的战略,这两份远景规划后来成为了刘备、孙权两大集团的行动指南。但两相比较,诸葛亮和鲁肃不约而同地将“先取荆州”作为各自战略的出发点。诸葛亮劝刘备先取荆州,是因为刘备尚没有固定的根据地,荆州既是最近的、又是最容易夺取的,取了荆州才具备了取天下的基础。鲁肃劝孙权先取荆州,是因为荆州处于江东的上游,是水路进入江东的门户,遏住荆州才能保证江东基业的巩固。两人目的不同,但殊途同归,都将眼光放在了荆州之上。

  其实,在赤壁之战刚打完时,孙刘两家在荆州归属权问题上已经有了分歧,周瑜乘胜追击,拿下了荆州钱粮重镇江陵,刘备也毫不客气,将治所迁到了荆州中部的公安,双方在领土上存在着冲突。此时刘备手上还有一张牌:刘表的大公子刘琦。刘备向朝廷表刘琦为荆州刺史,接替他死去的老爸,这样就使刘备占据荆州有理有据。在此情况下,为了维持孙刘联盟,孙权在鲁肃的劝说下退了一步,暂且将荆州借给刘备栖身,这就是“刘备借荆州”的由来。刘备诚惶诚恐地来到京口拜谢孙权,还顺便和孙权的妹子结成了姻缘,孙刘联盟在此时达到了蜜月期的高潮,甚至连曹操听到这个消息都吓了一跳,失手把笔掉在地上。

  然而这样的“蜜月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