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日不落帝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第一日不落帝国- 第2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说完了英法德意和拜占庭再来说说伊比利亚的基督教国家和北欧地区诸国。

    伊比利亚半岛现在的局势十分和平,但是因为这里是伊斯兰和基督教的交锋前沿阵地,诸国的局势复杂,所以还是帝国外交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除了伊斯兰的老大穆拉比特王国之外,老二穆瓦希德王国这个曾经的**宗教武装被帝国承认之后就有了和穆拉比特王国平起平坐的资格。穆瓦希德王国一步步蚕食穆拉比特的领土,从阿尔及尔一直越过地中海吃掉了老大在伊比利亚半岛半数的领土。和北方的莱昂王国为首的基督教诸国联盟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按理说伊比利亚半岛最终会被西班牙统一,但是穿越众并没有不干涉历史的原则,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既然湿了鞋那就洗个脚,既然洗了脚,那就干脆洗个澡呗。把世界历史早就篡改的面目全非的穿越众也不怕这种小小半岛局势的风云能打湿自己的衣角。

    伊比利亚伊斯兰地区比基督教地区文明、发达、繁荣、理性、宗教宽容、好挣钱那是世界公认的,不说洗澡和人均寿命的事,就是比较食品结构也是伊斯兰完胜。在秩序善良偏中立阵营的穿越众自然支持文明程度高的一方了,那些落后的欧洲基督徒还没有达到后世的那种霸占全球话语权的洗脑达人的高度,达到几乎宣传画就让人形成好感的程度。在铁一般的生产力差距事实面前,欧洲的相对于落后不是靠抱紧帝国大腿,一两代人的辛苦追赶就能超越的。(未完待续。。)
288章 欧洲的大洗牌4
    即使是混战中的两个伊斯兰国家任然没有放松境内水利工程的养护和兴修,而基督教的诸国联盟,不用提了。在帝国众多官僚眼中,伊斯兰的形象也比欧洲的那些土鳖一样的贵族好得多,毕竟自唐代开始阿拉伯地区的大食人就大规模的进入过帝国的朝野视线。比起人口稀少、文明落后的欧洲来说,支持伊斯兰的国家比支持欧洲贫弱不堪的国家要有性价比的多,不说处于亚热带地区的伊斯兰世界丰富的物产和庞大的市场,就是那地下埋藏的巨量石油和矿藏也不是贫穷的欧洲能相比的。

    用一个词——鸡肋来形容欧洲诸国十分恰当。帝国开设在直布罗陀的直销免税区一年下来卖给穆拉比特王国的商人货物总值竟然是整个欧洲的总和,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欧洲市场的购买力多么贫弱了。穆拉比特和穆瓦希德的战事还在持续,而北方联盟的军备却是越来越废弛。不是各国领主不想整顿军备,而是根本不可能和人口过5百万的两个‘大国 ;’搞军备竞赛。两国的穆斯林士兵装备了华夏帝国进口的钢盔和铠甲刀剑的时候,北方联盟还只是军官身上挂着几个拼凑出来的护心镜和米兰出产的代替华夏货的薄薄的板甲。一个人口不过百万的莱昂王国只能支撑2万常备军就搜刮的民怨沸腾了,这支常备军的骑兵更是少的可怜,还不到800人。诸国的联盟机动总兵力也不过5万人。战时动员做得好的话大约能凑齐20万的民兵充数来建设一道防线抵御南方的穆斯林的攻击。

    说实话,要不是当年穆拉比特王国的衰弱。让几个草寇称王割据,这些基督教国家联盟的创始人还不知道在哪混呢?阿斯图里亚斯公国、莱昂王国、阿拉贡王国、卡斯蒂亚侯国、巴塞罗那伯国、加泰罗尼亚公国、纳瓦尔公国都是弱小的不像话的蕞尔小国,在国际舞台上根本说不上话。几乎和旧时空的那些汤加什么的小岛国家一样属于弱鸡。要是不联合起来,早就被得到帝**火和战术的穆拉比特王国灭了八回了。

    三方均势实际上非常脆弱,后院起火的穆拉比特觉得穆瓦希德才是心腹之患,北方联盟就是个笑话。要是最后两个伊斯兰国家决出胜负,北方联盟更加危急的局面都能出现。

    和东方不一样的是,此时欧洲的军队全部是类似农奴那个叉粪的叉子在战场上捡臭鱼的的乌合之众,用乌合之众都是抬举他们这些民兵了。此时的欧洲军队战斗场面和宏伟诗篇与文艺作品当中的那些规模宏大的场面毫无联系。以英法百年战争中最著名的发明了两根手指竖起来当胜利手势的那场弓箭对骑兵的大战为例,这场战争中总参战人数还不到一万,加上双方的辎重部队和摇旗呐喊的民兵之类的也不过3万。最激烈的战斗场面甚至比不上现代的拉美黑道大帮派火拼的场景。

    穆斯林的武装可不是欧洲的这些小打小闹的过家家。在哈里发扩张到伊比利亚半岛初期,也就是几百年前穆斯林鼎盛的时候,差一点就把地中海变成了穆斯林海。打的东罗马这个欧洲第一强国连连败退丧师辱国,皇帝写信给教皇求援也不是一次两次。当奥斯曼崛起之后。差点毕其功于一役的在维也纳干掉欧洲所有国家的联军。一统欧罗巴。

    常备军才是军队的主力,但是在财力匮乏的欧洲各国,在战时花钱雇佣一些常年在外征战的雇佣兵才是高性价比的做法。准备一支不一定打仗的精锐军队耗资巨大,规模大一点就把国家财政拖垮了,小一点又不顶事。还是存钱在战时雇佣一批有信誉的高质量雇佣军来作战比较合算。

    但是在穆斯林国家,这种做法无疑是找死。一旦战争上了规模,雇佣军就不顶事了,根本不能搞多兵种协调配合(雇佣军兵种单一)。在大军团作战的时候只会拖后腿。攻坚战的时候更是打酱油(雇佣兵一般都是搞防御战和平原摆步兵方阵)。北非和西亚也没有出产像瑞士这样的盛产雇佣军的山地贫民众多的国家。

    北方联盟为了抱紧帝国的大腿,不惜一切代价的卖国求存。在联盟各国的大使馆的大厅都有一句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华夏帝国的官员和商旅就是上帝,只有让上帝高兴了,国家才能存在下去。所有欧洲国家和其他邦交国都没签的卖国条约这些国家都敢签,内容比起日本逼迫北洋政府签订‘二十一条’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种卑鄙的做法也是穿越众的授意。先让南方的两个伊斯兰国家打得热火朝天,稍微挪一挪战场,北方就犹如惊弓之鸟。然后军火代差的现实和军力不足的窘境也让这些国家处于两难当中,打又打不赢,投降又不愿意,只好找大腿紧紧地抱住了。

    早在直布罗陀特区出现前,穿越众就想看看北方联盟统一的效果能不能顶住南方这些个穆斯林割据势力的骚扰,结果却是军火运到直布罗陀全都被财大气粗的穆斯林买走了,进一步加大的南方的实力促使了伊比利亚的伊斯兰化。为了遏制穆拉比特的快速集权和复兴,大量出口军火给**军的穆瓦希德也是一种外交制衡的需要,毕竟穆拉比特再次强盛起来就有可能改变整个欧洲和北非的格局,这样的话很不利于帝国控制地中海和东大西洋。

    要说伊比利亚上基督教权贵最大的愿望,恐怕就是北方联盟统一在一个国家旗下了,但是谁都相当联合王国的国王而不愿意当臣子。本来在旧时空的伊比利亚,这个半岛将归于卡斯蒂利亚,但是在这个时空,穿越众想让谁当国王谁就能当。为了巴结帝国的实权贵族,不少北方联盟的贵族让自己的子女来当实习生侍奉帝国在各国的大使和顾问(卖国条款参见21条)也是一项传统了。

    帝国就是这些王国、公国、侯国、伯国的邦交国和有实无名的宗主国,派驻到各国的大使就等同于太上皇。巴结这些太上皇就等同于巴结帝国吗?当然不可能了,这些来到局势复杂的伊比利亚的大使无一不是人精,就算刮地三尺也不可能刮到多少油水,更何况他们要的是政治正确的加分,而不是留下一个烂摊子交给继任者。因此在扶植各国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方面万分好说话,但是要表态给各个国家的君主谁能当联盟共主却是万分滑溜,从来不肯轻易的表露一点点姿态。各国的诸侯招数都用尽了,还是无法从这些帝国外交官口中探听到一丝口风。(未完待续。。)
289章 欧洲的大洗牌(终)
    这些争权夺势的贵族一直都没有反应过来,帝国的扶植标准就是依照帝国官员的升迁标准来扶植各国贵族的。也就是说那个贵族的领地发展的好,发展的均衡,那么就能升职加薪。帝国如此的暗示,这些愚蠢的贵族还是不开窍。一直到第一批留学生学成归国,这些家伙才意识到帝国的统治艺术。和异教徒通商不要紧,只要能拉动经济,即使出售绞死自己的绳索也必须经行下去,结果一个关税同盟出现了。帝国希望北方联盟能走上类似旧时空德意志统一的路子,刚柔并济,经济政治军事多领域的交叉渗透来通过不流血少流血的方法统一,而不像现在的德意志那样纯依靠战争消灭割据势力。(时代不同,国情也不同,旧时空的德意志统一是有一个强大的普鲁士的基础的,消灭了外部反对势力就能轻易的整合神圣罗马帝国的诸小邦国,现在时刻的德意志还是一个实力均衡的七候选帝的时代,很难通过王朝统一战争来实现一统,只有借助华夏帝国的外力来野蛮统一。)

    到了南方的两个穆斯林国家因为宗教争端而引发的战局达到势均力敌的相持阶段的时候,北方的墙头草好日子就结束了。为了搞定北方联盟这个能改变局势的一方,双方都派遣了使节要求北方联盟攻击对方并断绝一切商业往来,否则就要大军压境消灭北方联盟。

    这个重要关头,帝国再次不负众望的跳出来调停,在三国交界了马德里签订了一份三国停战友好条约,规定三方已现有控制区为止停战,终止一切形式的敌对行为。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共同维护伊比利亚半岛的和平。三方因为政见和信仰的分歧属于意识形态之争,很难在现有的上层建筑水平下达成永久和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