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清- 第55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开明黄面纱,会看见圣母皇太后从未现于人前的一种表情:目光火热明亮。面若桃李之妍。



  阅过了第二大列,再次回到阅兵式区域的北首,检阅第三大列的十个骑兵方队和十个炮兵方队。



  首先是骑兵方队。



  官兵们全部骑在马上,左手控缰,右手持刀,抬肘曲臂,马刀的刀背靠在右肩上面。领队一发出“敬礼——”的号令,“刷”的一声。该方队所有官兵,直臂举刀,斜向上指。顿时一片刀光胜雪,吼声如雷!



  接着是炮兵方队。



  每一个炮兵方队,有十六门大炮、十六个驭手和一个领队,人数是少了一点,但有大炮的“加持”,气势上并不输步兵方队和骑兵方队。



  慈禧是生平第一次见到“洋炮”。



  太湖水战。轩军水师“金台号”,“只一炮就将长毛孙四喜的那只最大的龟船。打得粉碎”;美利坚查塔努加传教士高地之役,南北两军数百门大炮猛烈对轰——这些。都给御姐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现在,一百六十门大炮就在眼前龙蹲虎踞!



  如果首先检阅的是炮兵方队的话,对着这班铜头铁脑的大杀器,觉得“凛然生威”之余,御姐难免会“隐然生畏”。现在,有了前边几十个方队“打底”,激情澎湃的御姐,只觉坚兵利器,足可倚侍!那种“天下我有”的幻觉,愈发强烈了!



  正所谓“身怀利器,杀心自起”啊。



  不过,遗憾的是,这仅仅是个“幻觉”。



  受阅官兵的“乌拉”的致意,不是只给圣母皇太后一个人的——圣母皇太后身边,还站着关贝勒。慈禧以为,关卓凡真的就是像他自个儿说的那样:以“骖乘”的身份“随侍”。可惜,偌大一个校场,除了她自己以外,知道这个的,屈指可数。



  也不能简单地说,“乌拉”的致意,是给他们两个人的。因为,在受阅官兵的眼中,关爵帅和圣母皇太后,不是……两个人。



  对于轩军将士来说,关爵帅当然是一个真实的、具体的人——也就是说,是一个真实的、具体的效忠对象。可是,圣母皇太后后呢?



  咳咳,她……戴着面纱啊。



  你如何才能够把一个不知形容的人,作为具体的效忠的对象呢?



  因此,对于受阅将士来说,圣母皇太后仅仅是一个……符号。



  一个光闪闪的符号。



  两个人既然并肩而立,在轩军将士的潜意识中,关爵帅和圣母皇太后便有了同等的地位,这个光闪闪的符号,就相当于加持在关某人头上的一个耀眼的光环。



  于是,在大校场一片汹涌的热浪中,在上万轩军将士的注目礼中,圣母皇太后和关爵帅“二而为一”了。圣母皇太后不但不成其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反而变成了关卓凡身上的一个附属品,成为了他的一个组成部分。



  圣母皇太后身着轩军军装,为轩军上下带来的巨大的满足和惊喜——“太后和我们是自己人”,不知不觉中,就变成了“太后是我们的人”。最后,在将士们的潜意识中,变成了“太后是我们爵帅的人”。



  关卓凡定位轩军将士和圣母皇太后的关系——“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用意便在这里了:把圣母皇太后变成一个崇高的符号,变成自己头上的一个耀眼的光环,变成自己的一件美丽、神秘的附属品。



  接下来的一幕,使轩军上下,大大地加深、加固了这一印象。



  阅兵式结束,圣母皇太后在关爵帅陪同下,登上阅兵台,准备检阅分列式。登台的时候,关爵帅伸出手,圣母皇太后极自然地将手搭在他的前臂上。



  这其实是拿自己的胳膊给圣母皇太后做扶手用。如果是李莲英来当这个“扶手”,他必躬腰控背,尽量压低自己的身体,圣母皇太后则微扬着头——主奴之分,极其鲜明。



  但是,此刻的关爵帅,身子却挺得笔直,只是微微垂首,似有所询。关卓凡的个子,比慈禧要高出一头,于是万众瞩目之下,像极了圣母皇太后挽着关爵帅的胳膊,做小鸟依人之状。



  无声的狂潮掠过上万将士的心头。



  军乐停止,远远传来吼声:“标兵就位——”



  *(未完待续)R655
第九十一章 如山如岳,如雷如霆
  一队着军礼服、短披风、长筒靴的士兵,成一列纵线,以极均匀的步子,小跑着进入大校场,在阅兵台前方,自东而西,每隔十数丈一个,钉子般地企定了。



  阅兵台上,关卓凡轻声给圣母皇太后解释:这批兵,叫做“标兵”。所谓“标兵”,顾名思义,乃“分列式”方队参以“标杆”之用——如果没有“标兵”指示位置,“分列式”方队在行进中,领队不易把握下达口令的时机。



  御姐似懂非懂。不过,所谓“分列式”,就是方才校阅的五十一个方队,由东而西,步操通过阅兵台前——这个是已经知道了的。因此,御姐略一深想,再看“标兵”脚下,都用白粉画了一个圆圈,也就大致明白了“标兵”的用途。



  急促的鼓点再次响了起来。



  慈禧约略平伏的心跳又快了起来。



  鼓声骤停,军乐奏响。



  受阅方队,礼兵方队打头,一队又一队,迈着极齐整的步伐,开了过来。



  这一“开动”,圣母皇太后便隐约觉得脚下微微颤动!



  咦,这是我的错觉吗?



  其实,这个时候,开出阅兵式区域,“正在路上”的,只有礼兵方队和两三个步兵方队,不过千把人数,距阅兵台也还有一段距离,但步子实在太过齐整,数百只军靴齐齐落地,遥遥传导过来,阅兵台上的人,便隐隐有地动之感了!



  慈禧手心出汗,全身肌肤微栗。



  礼兵方队愈来愈近。后面,是一个又一个的步兵方队。一直向东延伸到阅兵式区域,连绵不绝。从阅兵台上向左望去,大校场夯得极结实的黄土地面上,已经隐约起了一层低低的尘雾。尘雾之上,受阅部队犹如一条气势磅礴的巨龙。在雄壮激昂的军乐声中,翻翻滚滚而来。



  龙行不语,若闻吟啸。



  一种难以言述、极沉重又极活跃的物事,充溢了圣母皇太后的心房。她双手虚攥,嘴唇紧抿,用力之甚。以至于身体微微战抖——似乎,只要一松手,一张嘴,这些物事,便会奔逸而走。



  就在她几乎不能自持的时候。礼兵方队终于逼近了阅兵台。除了旗手,方队其余士兵,右手持枪托,左手握枪身,斯潘塞连珠枪紧贴胸腹,枪口斜指左上方向。



  这时,只听有人一声高呼“敬礼——”,接着“哗啦啦”一声大响。持枪的动作齐齐变过:双手端枪前指,右手后,左手前。枪托下,枪口上,雪亮的刺刀几乎抵至前面士兵的后脑了。



  几乎同时,步伐亦跟着变过:腿高高抬起,大约超过了膝盖的位置,然后用力踏下——这个过程。腿一直伸得笔直,不稍弯曲。



  第一步踏下。慈禧便觉得整个阅兵台微微一颤。紧跟着,整个方队的士兵。齐刷刷头颈扭向右首,注目阅兵台,大吼:“乌拉——!乌拉——!乌拉——!”



  方队每踏一步,慈禧的心房,便和阅兵台一起,颤得一颤。神摇魂动之余,脑海中跳出一个念头——这真正叫“雷霆之威”了!



  嗯,这个就是“正步”。



  轩军的“正步”,完完全全是关卓凡的“私货”。



  轩军草创之初,操典是个大杂烩,华尔、福瑞斯特、白齐文虽是美国人,但操典学的还是英法的多一些。事实上,就是美军自己,也是英法的混合体。而英法军队的操典中,是没有“正步”这一说的。请留意,英国佬那种行军步加九十度大摆臂的花样,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正步”。



  美军既师承英法,操典之中,亦无“正步”。所以,轩军美国一行之后,军事建设全面“美化”,却还是没有“正步”。



  一年前的“天津会议”之后,在关爵帅的一力主张下,轩军才将“正步”列入操典,于举行“分列式”时使用。



  这个时代,全世界的军队,走“分列式”的时候,真正操“正步”的,只有普鲁士一家。于是,轩军的“正步”,自然就以普军为模板了。只不过,在关爵帅的“指导”下,做了一定程度的“改良”。



  “改良”之后的“正步”,和原时空tg军队的正步,非常接近了。只不过,踢腿的幅度,稍稍要大一点点。



  事实上,原时空,俗称“鹅步”的普鲁士军队的“正步”,是后世各*队“正步”的唯一滥觞:俄罗斯学自普鲁士,苏联继承沙俄,朝鲜从苏联变化而来。tg建国后,“向苏联一边倒”,才开始将正步引入操典,但设计具体步伐的时候,却自立门户;而且,更多是以德军“正步”、而非苏军“正步”为参考对象。



  至于那种恨不得把脚踢到自个脑门上的大抬腿,不过是部分国家给极少数礼兵玩的纯表演性质的花样,不存在什么军事意义上的价值。



  关卓凡之所以要大力推行“正步”,是因为他认为“正步”这个东东,除了可以在走“分列式”的时候,最大限度地展示军威,更重要的是,在操练“正步”的过程中,士兵的意志力、专注力和身体素质,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纪律性、自豪感和战斗精神,可以得到长足的提高。



  尤其是十九世纪中叶这个时候,各*队,大部分的士兵都是文盲,谈起“素质”二字,一个能够操好正步的士兵,几乎百分百会是一个合格甚至优秀的士兵;一支能够走得好正步的军队,更绝对是一支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