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敏的红楼生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贾敏的红楼生活-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贾代善娶媳嫁女,心中最得意的就是贾敏这桩婚事。以贾家之“暴发”门第向清流求配,免不了被人挑挑拣拣,嫌其根基浅薄。林家,从前朝至今,世代书香。若非林父早亡,林家又与林氏宗族分道扬镳,有心与林家结亲的人碍于林海守孝,他的婚事早就定下来了。如今林海高中探花,若不是他先下手为强,不等张榜公布先一步得知消息,腆着一张老脸,找上林海的座师请其为之说媒,等结果出来哪里还轮得到他家。
    世代簪缨的清贵世家,门风端正,文墨不断,子孙出息,数代不衰,就算家族中没有爵位,那些有爵之家也不敢轻视。何况林海如今不等家族沉寂,就已经从科举入仕,哪怕他的后代没有继续做官的,这样的家族只要读书的种子不断,那么这样的人家就不会沉寂下去。
    如今四海无战事,天下太平,皇帝正需要文臣治国,武将的地位早已同打天下之时不可同日而语了,已经一降再降,若是想保持家族昌盛不衰,就算是武将世家也得有子孙科举出仕。否则一个顶着爵位的武将家族无法维持长久!
    翰林学士清苦,清寒,清贫是真,可是也清贵。翰林为政府储材之地。历朝历代都有惯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本朝亦不例外。故此翰林院被称“储相”培育基地,以林家的背景和林海的学识大有机会平步青云。况且林家五代单传,家资饶富,翰林院清贫不清贫,于他根本无干,他家里又不指望那几两做官的俸禄过日子。
    史老太君不明白丈夫为什么说林海入翰林为官到底有多么好,也不明白丈夫是如何苦心孤诣才为贾敏定下这么一桩对女儿对家族两厢都有利的亲事。只是如今亲事已经定下,就算她再反对也无用。毕竟如果退亲,吃亏的是女方,届时不仅违逆了丈夫的意思,女儿顶着个退亲的名声,想再找哪怕如林家这般“差”的人家都难。
    既然事情已经成了定局,史老太君就算心里再不情愿也要为贾敏备嫁。因为她瞧不上林海这个女婿,少不了在贾敏耳边唠叨。虽然贾敏读书识字,也曾请过宫里的嬷嬷教导过世家的规矩和礼仪,但是所受的教育与书香世家的教育无法一争长短,况且女子不比男子,在学习中对于政治历史教育基本上不会涉及。再加上年纪幼小,不曾经历世情,见识所限,自然不明白林家如何这般得父亲青眼。
    而本该和她分说明白的母亲只不过略识几个字,不是睁眼瞎子,勉强看得懂账册,虽然聪明,可是终究受水平眼光局限,只知道争内宅之短长。视野的狭小,直接限制了她对朝局及人物认识的高度。
    因此从史老太君的口中,贾敏的对她这个夫家的印象是公爹已经去世,只有寡母在堂,祖上曾经有过爵位,不过已然是昨日黄花。丈夫科举出身,不过官卑职小,将来少不得要岳家提携。
    等到聘礼进门,因为林家世代书香,行的是古礼,送过来的东西看上去远不如那些钟鸣鼎食的权爵人家的贵重,其实的古书,字画、碑帖、古琴皆是世间难寻的珍品,价值不菲,不过贾家根本看不懂其价值,真可谓明珠暗投。因此史老太君对贾代善口中所说的林家家境殷实深表怀疑,并且把这个疑虑也传达给了贾敏。
    带着母亲灌输的对林家的思想,贾敏不可避免的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心态嫁入林家。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林家的简朴低调让奢华张扬的贾敏已然不习惯。除此之外,林家还有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
    贾家发迹后,为了不让人称为暴发户,因此以各种形态表示自家的教养与家势,因此其家庭礼节,甚至比一般家族为多为繁,以此下意识地来炫耀门第家风不同凡响。
    林家虽然是经年世家,规矩大,可是耐不住人丁单薄,府里内外正经的主子没几个,家常里相处,若按规矩拘泥着,哪还找得出点天伦之乐来。是以只要大处不错,细节也就省免了。
    贾敏初来乍到,不明情理,结合母亲的言语,不免对自己的“低嫁”更加确认。本来以林海的家世背景和才干,他官职的迁移根本无需贾家出力,奈何贾敏心中早已先入为主,认为林海有才干不假,但是若无贾家的帮忙断不会迁升的如此快。
    林母和林父乃是姑表兄妹。当年太爷留下一双尚在幼年的儿女病逝,被寄居林府的林氏族人欺上门来。太爷爷云游归来,赶走族人,放出幽禁的儿媳。太婆放出来,看到自己“沉冤得雪”,恢复清白之后为表示对夫的坚贞竟然追随太爷而去。
    太爷爷白发人送黑发人,强忍悲痛抚养孙儿孙女,无奈他年事已高,自己的身体自己知道,是无法撑到孙儿孙女长大成人的。在大限将道之前,太爷爷将孙儿送到他的莫逆之交翰林院大儒于大人门下,拜其为师,而且还和他的孙女定下了婚事。
    和于家有了如此渊源之后,把以和海宁陈家定亲的孙女也一并托付给于家,请其代为教养成人,及至出嫁。这于大人学问精深,人品端直,和太爷爷的多年的交情,让人再信任不过。况且于大人曾任太宗皇帝的老师,如今指点太宗膝下的几位皇子,有此威势,在林海祖父成人之前亦不用担心林家被吞没。强撑着将一切安排妥当后,太爷爷阖目而逝。
    林海祖父成人之后,袭爵做官,娶妻,生子。他对于大人一家于他和妹妹幼时的护持之情,十分感激。因此与妻子一生恩爱,便是后来仕途顺遂青云直上之后,也不改夫妻情义,与妻子一心一意同至白头,哪怕妻子生了林父之后再无生育也不曾纳妾。
    林海祖父的妹妹嫁到海宁陈家没几年,因为和丈夫感情不睦,郁郁寡欢,一病不起。她在亡故之前将所生的女儿托付给林海祖父。因为父母双亡,两兄妹相互扶持长大,因此林海祖父和妹妹感情十分要好,如今面对妹妹死前托孤,他毫不犹豫的答应聘侄女为林家之妇。
    林母的母亲过世后,父亲再娶,继母对她虽称不上苛待,但是也不亲近。教导女儿是母亲的责任,继母只是让她到家学中读书写字,学些女红针黹应付了事。因为林母在海宁陈家见多了妻妾争风的手段,当初她母亲就是因为父亲的一名宠妾挑唆的才是夫妻感情失和,从而病逝。因此她嫁入林家之后,将所学尽数用在林父身上,从而使林家除了她所生的林海再无其他子女。
    因为林母所受的教育导致她的见识也不高,嫁入林家之后又忙于后宅争斗,对于林家的具体地位和价值没什么认识。在林父过世之后,依附丈夫生存的林母只觉得天都塌了。在贾敏以国公府嫡女的身份一副高姿态嫁入林家,林母也认为林家高攀了贾家,面对贾敏是不免带上了几分顾忌。林母的这种态度所以更是错误的进一步的影响了贾敏对贾家和林家地位的评估。
    等到林母过世,贾敏拿到林家所有的账册,虽然震惊账册上的数字,但是这个时候贾敏的心思已经全都放在了生育求子上面,根本无暇理会林家可能比贾家有钱这个事实。
    待到黛玉出生,贾敏不住口的在她耳边提及贾家的富贵与不凡,固然心中的不安全感是一个原因,还有就是多年来养成的习惯。贾府门第比林府高,这是从她嫁人的那一天就已经根深蒂固的印在她脑海里了。
    现在林海是三品大员那又如何?虽然父亲不在了,可是她大哥还袭着一品将军的爵位呢,再说林海的这个官还是靠着贾家才来的,若不是一开始贾家的提携,哪里有林海今日的风光!
    再有就是对少女时代恣意畅快生活的一种回忆。做姑娘的时候是娇客,做姑娘的时候在家尽可以横着走,为□,作媳妇自认无法像姑娘那么畅快,有时候是要受气的。特别是如今林海位高权重,她却一直无子,难免战战兢兢,难免会感到憋屈。因此借着描述贾家的不同凡响,进而回想当年做姑娘的那段日子,与之相比,那时候是记忆中最亮丽的一抹色彩!




☆、第十一章

贾敏盯着黛玉的睡容发呆,脑海中回想着贾家的发家史还有为什么她如此推崇贾家的地位贬低林家。慨叹原主不会教女儿也是有渊源的,看看贾母就知道了。贾赦,贪花好色;贾政,不通庶务;养在跟前的三春更是不见她有什么教导,贾母对待她们的态度宛如宠物一般。至于宝玉,更不用说了,溺爱简直都没有了度。
    如此看来,贾敏真是得了贾母的“好”遗传。贾敏正慨叹间,钱嬷嬷从外面蹑手蹑脚的走进来,凑到贾敏身边要说话。这时黛玉翻了身,眼睛似睁非睁,似乎要醒的样子。王嬷嬷赶紧走上前,轻拍黛玉,哄着她继续睡。
    贾敏看到黛玉的样子,对着钱嬷嬷摆摆手,向门外指了指,示意她有什么话到外面去说。贾敏和钱嬷嬷轻手轻脚的走到外间,钱嬷嬷道:“太太,两淮布政使连太太递来帖子,请太太于下月初八过府赴宴,随同帖子来的还有几篓新鲜的河虾。”
    “东西送到厨房去。先养起来,等吐进泥沙再吃。”贾敏吩咐道。“到下个月我的身子已满三个月,可以出去走动了。看来连太太必是提早打听好了,才把日子定在那时。既然如此,她既有心,我这边也不好推辞,一会儿你派人回个帖子,就说届时我必去。”
    贾敏知道钱嬷嬷找来必不会为了这点小事,吩咐完了,等着她往下说。钱嬷嬷又道:“徐姨娘的嫂子和母亲来了,没见到太太就直接到了徐姨娘的屋里,太太要不要见见?”
    “她们怎么来了?”贾敏轻挑着眉,想了想说:“既然人家没来拜见我,我也乐得装作不知道,随她们去吧。等她们走之后知会我一声就是了。”
    看见贾敏轻描淡写就这么把这件事放过,钱嬷嬷急了,赶忙提醒道:“太太,她们这样子根本没把你这个当家太太放在眼里,如此行事不合规矩,……”
    “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