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的阿娜河》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静静的阿娜河- 第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丢人可要丢大发了。因为此酒名曰《一品春》,何为品?乃三口也!此时品饮酒之人自当是神暖体健、五腑六脏春意融融。

  此《一品春》非官至一品方能饮,而是劝人少喝为妙,佳酿虽有益,贪杯无些许之益。

  达巴申科夫接过话说:“陈老先生继承祖业,潜心揣摩酿酒之道。深居简出,虽然来自中原古镇大姓之家,学渊颇深,但却并不善于与人交际,更不与无缘之人把酒品茗、谈酒论道。故而陈老先生在伊宁的朋友只有我和玉山巴依。

  凡是闻其名登门拜访之人,均由家人送来酒三杯,来人如将三杯酒饮下,还能稳坐椅中,陈老先生方才出来,递与一杯解酒之茶,饮后再谈生意。

  陈老先生认为:酒品如人品,酒后失仪无德者本无德;无德之人不配饮其酿造之酒。

  但凡世上饮酒之人无非有三:一、见酒就喝,喝点就醉,醉了发疯,疯了打人砸物,此类饮酒者为酒疯子、亦可叫做酒鬼。

  二、喜酒、善喝、且能喝。喝醉后不打不骂,不吵不闹,一觉醒来,犹如平常。此类为酒徒子。

  三为善喝能饮之人,会喝会品,喝的越多,行为谈吐越潇洒,各种才艺愈发显现出来。此类人当之为酒仙,贵国诗人李白是也!”

  领事达巴申科夫也是一个喜饮善品但决不嗜酒之人。一个参透了中国酒文化奥秘之人。靠着玉山巴依的引荐,三番五次登门拜访。陈老先生本不欲达巴申科夫打交道,因为沙俄给其印象太糟糕了。在伊宁街上,这些连祖国都没有的白俄喜饮酒,却没有酒德,一个个横冲直撞、寻衅滋事、醉卧街头、在中国的土地上肆无忌惮靠的是谁?还不是你们这些官府之人。十月革命后,达巴申科夫等人来到了伊宁、没多久,那些白俄浪人便收敛了许多。加上这个领事和以前的领事的确不一样,中国话说得比玉山巴依还要地道,对中国文化颇有研究,更不会仗势欺人。

  一来二去,俩人成了莫逆之交。在达巴申的帮助下,陈老先生游历了欧洲各国及中亚许多国家,品尝了不少各国名酒。

  陈老先生发现各国酿酒方法并无大异,关键在于酿酒原料和辅料的搭配比例、勾对方法、发酵的时间与环境,窖藏保存的器皿材质等环节上。最主要的还是勾兑的配方。

  各个国家因为地理环境的不同,对酒的烈度,口味就不一样,居住在炎热地带的人们,要求各种酒的烈度低,口味淡、而且酒性气戻。居住在寒带的人则要求酒的烈度高,可以起着驱寒保暖的作用。

  伊宁处于寒带与温带之间,所以《一品春》的度数介于三十六至四十度之间。口味绵纯清甜,加之配方中的熏衣草、薄荷等原汁勾兑其中,三伏天饮其在口,嘴里象含了一块冰似的,清凉极了。三九天饮的酒,则要另行勾对,使其增加驱寒之效,要不然,春意何在。陈老先生酿造的酒,同陈老先生一样,不显山,不露水,为人低调,不张扬,但是,一旦你孟浪贪杯,几杯酒入肚,不经意间,你便会提前透支你生命的全部。

  玉山巴依说:“陈老先生的酒坛,全部是利用当地黄泥烧制而成。酒坛制好后,不能马上装酒。须放在冰冷的泉水里浸泡一年后,方能用其装酒,目的是为了去掉泥坛中的燥性。装酒后的酒坛须经保存十年后才能上市销售。我们今天所喝的酒,大都在几十年以上了。陈老先生的酒坛子底下,刻的都有出品时间。”

  元钧抱其酒坛让别人看,酒坛底部清晰地刻着:同冶十年。元钧不会计算,白玉奇脱口而出:“呀!距今七十一年了。”

  陈阳南老先生说:“陈氏酒业从道光三年至伊宁创建,迄今己经一百二十多年,传至我手己是第五代了。依照陈氏规矩,每年的产量不过区区万坛,每坛重约三十斤,销往阿拉木图和莫斯科的占了八成左右,余下的一成交给玉山巴依兄弟销往土耳其等国,最后的一成则是我拿来与懂酒之友品酒论道之用了。各位若是真的喜欢此酒,我保证送你们每位两坛,一家子人一年足够了!”

  大伙高兴的直拍巴掌。

  其实,陈老先生没说实话,在伊宁,陈老先生还有一家供应点……汇芳园。每年供货一百坛。

  当年汇芳园的宫老爷子在海参崴曾经品尝过《一品春》。

  当宫老爷子得知此酒就产自伊宁时,后悔得直拍大腿。同居一城,竞然素不相识,对其生产的酒居然一无所知。可真是墙里开花墙外香。

  回到伊宁后的宫老爷子,亲到陈府拜访之前,就探明了陈老先生以酒试友的规矩路数,故而准备充分。双方初见,相见恨晚,加之天津人的嘴特别的会说。双方约定,此酒不得在伊宁地面上销售,以免同业中人互相倾轧,让外人从中渔利。

  陈老爷子答应每年给汇芳园供酒一百坛。

  《一品春》在向外面供酒时,必定要回收酒商手中的空酒坛,回收后当场打碎,以防有人旧坛装新酒,坏了《一品春》的名声。这样一来,既防止了各地经销商打破代理地域范围,引起恶性竞争,确保了代理商的独家垄断权益,稳定了产品价格。又可防止假冒商品鱼目混珠,即使是送给朋友的酒,也是同样办理。否则你就没有了酒喝。

  听得了《一品春》的典故,众人莫不为陈老先生的人品和经商之道深为感之。

  “商道亦同人道,经商之道实为经商之人人品的展示;商德亦同人德,商人无德,则商品无行。”

  司马元钧在佩叹之余,更多的是内疚,一个中国人,一个伊犁地方行政大员,对其辖境内的风土人情、历史典故居然还不如一个外国使节,可真是令人汗颜。

  小餐厅里谈兴正浓,礼堂之中却成了另外的世界。

  酒徒子瓦西里、高凌云之辈己经在呼朋引伴、高声大赞《一品春》的美妙感觉了。

  二人的身旁,大批的护卫队军官和来宾们正在大口狂饮一品春。三坛美酒己去其二,剩下的一坛被两名军官抱走了,他们的身后还跟出了一队人。

  瓦西里、高凌云真不愧为酒徒子,喝了那么多酒,不吵不闹,竞然在靠墙边的长椅上呼呼大睡。几个护卫队的军官们己经抡着马刀要和马志文少校来决斗。

  新娘凤仪、伴娘马志兰站在志文身后的墙角里,护卫队的四名军官是来抢舞伴的。

  马志兰看见醉酗酗的军官邀其跳舞,便婉言谢绝。苏联军官认为马志兰不该拒绝其邀请,一只大手捏住马志兰的手腕就是不松。急得志兰喊大哥。

  当马志文把握在妹妹手腕上苏联军官的黑毛手拿开时,恼羞成怒的军官伸手就给了马志兰一巴掌,愤怒的马志文一脚就把苏联军官踢到了几米开外的地板上。

  从地上爬起来的苏联军官岂肯罢休,召来了几名同事,准备和这个中国警官决一死战为了俄罗斯军官的荣誉。

  凤仪搂着志兰好生劝慰,眼里却冷眼盯着决斗场。她要看看这名二十二岁的中校如何应对四名俄罗斯军官的挑战。

  小餐厅里的人走了出来,达巴申科夫一眼就看见了决斗场面。

  一名军官挥动着马刀冲上去,对准马志文兜头就是一刀,马志文侧身闪过,贴上那名军官,抓住他的手腕反手一拧,军官的马刀落在了地上。马志文抬腿用膝盖对准苏联军官的屁股后用力一顶,手一推,那名军官顿时飞到了二丈之外的条桌下。

  三名军官一齐冲了上来,马志文抽出了青刃与马刀相迎。只听得叮叮当当一阵响,苏联军官手中的马刀只剩下了刀柄握在手中。达巴申科夫惊呆了;

  如果中国警察手里的匕首伸向的不是马刀而是手腕的话,那么落地的就不是马刀,而是三名苏联军官的胳膊了。达巴申科夫领事急忙令人把这四个酒鬼拖回营房里。

  凤仪亦明白了:凭着自己的那点招数和马志文过手最多三招,三招一过,小命难保。

  看来元钧手下这些人个个都不是好剃的头。马家的这几个孩子,一个比一个强。

  乐队拼命在伴奏,舞场上的人们对刚才那一幕见惯不惊。

  俄罗斯人都这样,喝醉了酒,爹娘是谁都不知道,更何况今天这顿丰盛的免费午餐加酒水……&;not;&;not;——不喝白不喝。

  下午四时,婚宴结束了。当来宾们走出礼堂时,才发现外面的林带里躺着许多喝醉了的护卫队员,白雪皑皑映衬下,年轻的苏联士兵们的红脸庞,显得越发可爱。

  贵宾们众口一词称赞苏联士兵的体质好,大喜的日子里还不忘防寒训练,实乃可嘉。纷纷向东道主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达巴申科夫领事走进军官食堂时才发现事件的严重性:科廖洛夫大尉、李斯特上尉、季米特洛夫中尉和士兵发生了冲突。大尉己经死亡,两名军官重伤,另外还有三名士兵的尸体己经僵硬。

  达巴申科夫看到桌上的《一品春》坛子就明白了:三名军官为了保护坛中的美酒,对三名士兵不惜痛下杀手。这可是真正的俄罗斯汉子。为了杯中酒敢和圣母上床的真男人。世界上能让俄罗斯男人为之牺牲的除了酒,还有谁?

  酒精可以使胆小鬼变为勇士,可以让姑娘变成婊子。可是一个民族要是活到依靠酒来壮胆的话,这个民族还有希望吗?达巴申科夫的脑子里突然闪出了这个严肃而荒诞的命题。

  达巴申科夫知道:卫国战争期间,苏联红军的士兵根据法律每人每天都可以领到一百克白酒,军官加倍。飞行员每人每天二百克,击落一架敌机再奖励二百克,有人曾经统计过,苏维埃军队要是按五百万计算,每天光供应的酒精就得几百吨。难怪有人嘲笑我们俄罗斯人的血管里流的不是血而是酒精。

  想到此,达巴申科夫知道了,这份报告该怎样写,该谁写了。

  领事先生下令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