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杯看世界:足球是圆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从世界杯看世界:足球是圆的?-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绺瘢颐敲荒茏龅秸庖坏恪8唤バ缘那蚨酉衷谝残枰芯空绞ふ庵执蚍ǖ亩圆摺!闭娴氖歉呷烁呗郏∈韵耄合陆焓澜绫蚺分薇ㄒ部赡苁窃ぱ∪持ё⒅亟サ那蚨右孕碌恼惺绞は@岸樱澜缱闱蛴痔硇碌木剩攀撬箍评锖鸵谕蚯蛎缘墓餐竿
  冠军是学习的榜样、赶超的目标。赶超中又产生新的冠军,大家又有了新的目标,体育运动在如此循环往复中“更快、更高、更强”。此消彼长、此起彼伏是体育运动的规律,也是其魅力所在。
  2004年7月
  

胜却人间无数
2004是体育“大年”,欧洲杯、美洲杯、亚洲杯,还有奥运会。一些专业体育报纸今年不从邮局发行,为的是多出增刊多有收益。经过千百场预选赛、热身赛,奥运会开始了,这好比垫场的小戏演过,大轴戏开锣了。
  希腊雅典,奥运走进了21世纪。奥运百年,沧海桑田。从几十国到全球,从几千观众到世界瞩目。远的不说,单说我这样儿的体育爱好者吧,少年时代的奥运记忆只是《参考消息》上的只言片语。到20世纪80年代我们绝大多数中国人还不曾看过奥运会的现场直播,更别说亲临比赛现场了。想想20多年前的中国,全院子的人围在黑白电视机前还是件幸福的事情;看看现在,大彩电早已遍及千家万户。今天的世界,大众传媒覆盖了各个角落,平常人家所能获得的信息和娱乐比百年前的皇帝还多得多。
  五个四年,许海峰打枪的场景还在眼前。记得那一年的入场式,中国队员穿着板板正正的西服,踏着整整齐齐的脚步,在众多自由自在的外国运动员中间显得有点紧张呆板;亚特兰大、悉尼,我们的运动员一样地欢声笑语,轻松自然,不经意间成了奥运大家庭中快乐的一员。
  看电影、电视剧也有让人激动的时候,可毕竟是虚构,而现场直播的体育比赛却是真实的。有外国名记者说过,一切语言文字描述的体育比赛都比不上现场直播。面对电视直播,我们这些以写字为业的人只有感叹笔拙。
  看高敏跳水、看索普游泳、看刘易斯冲线、看布勃卡过杆……20年奥运直播,有多少人间幸事可以与之媲美?
  期待奥运、期待雅典、期待良辰好景、期待更快更高更强的明天。
  2004年8月
   。 想看书来

多一些关爱
奥运会不光是奖牌,还有更多的东西。媒体也应对没有获奖的运动员多一些关注。
  在美国看NBC转播奥运,一项比赛结束,不管美国运动员得的是一二三名还是六七八名,都一一采访,称赞多多,鼓励有加。一次看采访一位女跳水队员,记者说:“你太了不起了!你会当第一的。”再看字幕,才知道她排名预赛第14位。而我们的电视镜头、报纸版面和网站页面,一多半是对得奖牌者的赞扬,一少半是对输了比赛的运动员的批评和失败原因的分析,对没名次的运动员说得太少,没有把他们的训练和生活、他们的酸甜苦辣充分地告诉大众,让更多人关心他们;更没有说他们的长处和优点,让人们关爱他们。
  一个项目多少人拼争,金牌却只有一个,许多失败了的运动员也非常优秀。想想看,从千百人中选到国家队,再从国家队挑出参加奥运会,要付出多少努力多少艰辛。
  不要看麦克尔·菲尔普斯一个又一个金牌挂在脖子上,要知道他一天训练*个小时是常事,一年365天都在游泳池里,圣诞节都不例外,有几个人能做到!我有过采访运动员的经历,一次见到体操运动员吴佳妮,助理教练正为她按摩放松,每一个动作都痛得一声惨叫,让人不忍听下去;20年前采访备战奥运的男篮,那时训练馆还没有空调,训练后的匡鲁彬汗水像水流一样淌了几分钟,然后是不停地滴答,我的同行看不下去,说:“咱们别问了,让他歇着吧。”运动员太不容易了!男子双人跳板王克楠失误而失去金牌后,他的搭档彭勃说:“我们运动员也是平常人,也会有失误,我们平时训练付出很多,比他们(指获得金牌的选手)多很多倍,请理解我们。”
  对输了比赛的运动员,媒体不能太苛刻,而要多加爱护和关心。运动员大多很年轻,一场比赛再重要也是一时一事;关爱和鼓励却关乎他们的一生一世。
  2004年8月
  

凝聚力
体育对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一个国家的认同感有难以替代的作用。
  雅典奥运会期间我正好在美国,在很多城市见到的华人对中国运动员的成绩都津津乐道。亲戚朋友中有来美定居几十年的白发老人,也有新世纪来留学的青年学子,更多的是改革开放初年来美国、现在事业有成的中年人。每次聚会聚餐,中国人在奥运会都是第一主题。知道我从北京来、又是体育爱好者,总是要我说说中国运动员的情况,我只好把在报社道听途说的情况一一道来,一说完,就有人问:“还有呢?”下一个城市、下一次聚会又是如此这般。语尽词穷时我后悔在行前没向熟识的体育记者多学习。
  很多在公司、学校工作的亲友说,有比赛的日子,各国同事在工作间隙常到他们跟前议议中国运动员,让他们脸上多了几分骄傲的光彩。不光姚明,李婷、孙甜甜、刘翔也进入了公众话语。
  美国全国性的电视台只有NBC直播奥运会,多是美国队的比赛,除了游泳、田径等多国运动员参加的大项,很难得看到中国运动员的身影。不过一般人家都加入了各种有线电视网,有的能看CCTV—4、有的能看凤凰台,我在西海岸曾住在拉美移民多的城市的,在两个西班牙语电视台借光看了中国男篮对阿根廷、中国女排对古巴等比赛。美国从东到西有4个时区,各地转播的时间也不同。于是能看到不同比赛的亲友就用电话传递比赛信息,认为网上发信不如电话快,也不足以表达情绪。那些天,只要电话一响,十有*是中国人又得了金牌。
  女排决赛时,我在硅谷圣何塞,亲戚家只有NBC,先是直播美国男篮与立陶宛争第三,然后是男篮决赛。亲戚远在底特律附近的妹妹就用电话向加州姐姐家报告女排赛况。当女排反败为胜的消息传来,亲戚把女排夺金牌的消息连同我讲的有关中国女排的只言片语添油加醋地翻译给他的洋丈夫听,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她不满十岁的小女儿问:“妈妈,你来美国二十多年,平常很美国,怎么一到奥运会就很中国?”妈妈回答:“那当然!”
  2004年8月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差距
一想到奥运金牌赶上美国指日可待不由得有点热血沸腾。可是到美国走上一趟,发现中国与美国体育的差距远不是3块金牌,让我少了些浮躁之感。
  美国体育设施之完善、大众体育开展之广泛处处都能感受到。向晚,乘汽车或火车出行,窗外不断闪过正在比赛的绿茵场;入夜,飞机起飞下降,灯火通明的球场十分醒目。有统计说:美国绝大多数中学有灯光草皮球场;美国每一万人就有五片网球场;全世界三分之二的游泳池在美国……这类数据还可以举出很多。我们与美国的绝对数字就相差很多,按人口比相差更远,比如北京每20万人还分不到一片网球场。
  在朋友居住的弗吉尼亚州的里士满,百万人口的城市有60支业余男子足球队参加三个联盟的联赛。朋友在国内上大学前是省少年队的,自然是业余队的主力,他参加的联盟分30岁以下、30至40岁、40至50岁和50岁以上4个年龄组。他现在所在的40至50岁组有8个队,每年春秋两个赛季各打一个双循环,他说比赛非常认真,与裁判争执是常事。要知道在美国足球远不如橄榄球、篮球、棒垒球有人气。在里士滿,4岁以上的小女孩就可以参加足球训练班。朋友的太太想为4岁的小女儿报名,去看过几次,说是小女孩们很努力,只是常把球踢进自己的门里。我想哈曼、莉莉们的运动生涯可能就是这样开始的。美国有上千万女孩常年参加足球运动,而中国能参加女足训练的仅万人左右,两个数字一比,中国女足的差距就不足为怪了。
  美国是发达国家,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有些差距并不奇怪,重要的是我们在经济高速发展、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亿万人民的体育锻炼和运动娱乐。国家的建设资金要充分考虑广大普通民众的体育需求,决策者在城市规划时要想到运动设施,开发商在投资每一片住宅小区时要留有健身场地,还有千千万万农村中小学的篮球场和乒乓台应该是必不可少的……
  我希望中国的奥运金牌有朝一日超越美国,更希望中国的大众体育水平与美国缩小差距。
  2004年9月
  

观众也要学习
我在电视上看网球比赛多年,ATP、WTA排名前十的选手个个脸儿熟,可亲眼看见得过温布尔登网球赛、美国网球公开赛冠军的选手还是人生第一次,感谢有了中国网球公开赛。
  和我一样,现场看世界级网球大赛是很多中国人的新鲜经历。网球是一项高雅文明的运动,看比赛有一定之规,比如:比赛进行时不能喧哗,每一次得分才能鼓掌,比赛间歇运动员回座位休息、观众才能进退场……
  在北京网球中心看中国公开赛可不管这一套。我在外场看了两天球,常常是场上打得正激烈,场边便有成群的观众呼啸而来,边往看台里挤边呼朋引类:“快来,这儿有比赛!”仅有的一两位工作人员哪能对付蜂拥之众。比赛时,中国运动员进场就有碰头彩、击球常有叫好声;外国运动员却时常被观众哄笑。观众中还有人手机打得震天价响,把他晚上饭局的时间、地点和菜谱向整个看台广而告之。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组委会也有可议之处。外国裁判用英语请人把风吹进场地的水瓶捡出去,场边的司线员和球童一脸茫然,直到懂英语的观众提醒才明白。外场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