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齐鲁文化- 第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昆嵛山
  昆嵛山方圆百里、山势绵延、峰峦叠翠、谷深林密,清泉飞瀑不可胜数。相传:神话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等三座海上仙山均是由昆嵛山衍生而来的,故昆嵛山有“海上仙山之祖”的美誉。因为民间传说中主管长寿的神仙麻姑就是在昆嵛山上修炼成仙的,所以昆嵛山古名姑余山,就是说麻姑羽化成仙后留下了这座大山。所以山上至今还有麻姑冢,是后人为纪念传说中的女神而建立的。
  据史书记载:早在秦汉年间,昆嵛山就已经被佛教、道教的僧人、道士们相中,他们纷纷来此修建道观、寺庙。到隋唐年间,昆嵛的七十二峰(崮),峰峰有寺庙,崮崮有道观,香火经年不断。金元年间,陕西咸阳名士王重阳云游至此,发现昆嵛山正是自己的心仪之地,遂在此修仙布道,创立了道教全真派,昆嵛山从此成为中国道教名山。
  昆嵛山峰峦叠翠、古木参天、资源丰富、林木结构合理,现已形成较为稳定的森林生态群落,森林覆盖率达82%以上。山中有木本植物320多种、草本植物600多种、可供观赏的花卉340多种,其中有南方的杉木、东北的红松、美国火炬松、山东最大的“活化石”水杉、落叶松、马褂木、华山松、辛夷花、火炬树和千年树龄的银杏、杜松、300年树龄的北方玉兰王等等。
  昆嵛山属长白山系,崂山山脉,多为花岗岩,地形复杂多变,沟谷曲折幽长,形成以溪水、瀑布、清潭、山泉为主的水体景观。在众多景观中,九龙池瀑布是一处“人间仙境”:九龙池是自然形成的九个水池,悬在半山腰,飞溅的瀑布相互撞击,尤为壮观。传说这九个水池是九条巨龙留下的:九条巨龙犯罪被贬到此地,后来天下大旱,玉帝令他们戴罪立功。九龙被赦免后,非常感激,施展神威破壁飞出,留下了这九个水池。
  昆嵛山由于地形地势特殊,形成了众多自然奇景,最著名的有“泰礴日出”、“昆嵛叠翠”、“龙池喷雪”、“山市蜃楼”、“古洞烟霞”等。
  除了自然景观,昆嵛山的人文景观也非常多,包括古迹遗址、碑碣石刻、名人史料等,如全真教的发祥地烟霞洞、胶东第一古刹无染寺、名扬全国的岳姑殿、龙王庙、九龙池、齐王坟等。全真教的发祥地烟霞洞内有元朝和明朝的圣旨碑、“铜碑”、丘处机手书石刻;无染寺中有唐昭宗光化四年的无染院碑、清光绪年间重修无染禅院碑等。

第八章 齐鲁名山古寺(6)
此外,昆嵛山上道教遗址遍布,是一座天然道教博物馆。如“混元殿”、“众仙坟”、“老君庙”、“卧仙石”、“会仙桥”、“玉皇阁”、“聚仙台”、“东华宫”、“三清殿”等,至今香火不断。这些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进一步体现了“古”、“秀”、“奇”、“幽”、“俗”的特色。
  昆嵛山不仅古老神奇、秀丽多姿,而且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近年来,政府加大开发力度,初步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旅游服务体系,目前已推出泰礴顶、烟霞洞、九龙池、岳姑殿和无染寺等5个旅游景区,数十个旅游景点,是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
  六、人间仙境:蓬莱阁
  蓬莱阁位于蓬莱城北的丹崖山上,始建于宋代,原本是一幢单独的阁楼。明朝年间,官府在附近增建了一批建筑物,通称蓬莱阁。清代,蓬莱阁再次修缮扩建,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坐北朝南、双层木结构、绕以回廊,并由蓬莱阁、吕祖殿、三清殿、天后宫、龙王宫、弥陀寺等建筑组成的蓬莱阁,整个建筑占地面积达到了189万平方米。
  由于居中的主体建筑“蓬莱阁”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再加上当地海水浩淼、云雾变幻,有“仙阁凌空”、“海市蜃楼”、“渔梁歌钓”、“日出扶桑”等十大胜景,还有秦始皇访仙求药的历史故事和八仙过海的神话传说,所以这里始终带有浪漫的神秘色彩,被当地人称为“人间仙境”。
  走近“蓬莱阁”就可发现阁门上方悬挂着一块横匾,清代书法家铁保书写的“蓬莱阁”三个大字雄浑有力、刚健俊朗。“蓬莱阁”内供奉着三组“神仙”塑像:第一组塑像是东海龙王敖广的龙王宫;第二组塑像是海神娘娘林默的天后宫;第三组塑像是八仙聚居的蓬莱阁大殿。
  “蓬莱阁”风景优美,自古就成为文人墨客的聚集之地,阁内的亭、殿、廊、墙之间,楹联、断碣、碑文、石表等比比皆是,最为有名的应属蓬莱阁东侧的“碧海丹心”石刻,乃是我国著名的爱国将领冯玉祥的手迹。据说:冯玉祥将军与李烈钧先生等人在1939年曾经游览蓬莱,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时候,众人都不满蒋介石明抗日、暗卖国的做法。李烈钧先生游到兴处,挥毫写下了一幅对联:“攻挫若石,同具丹心扶社稷;江山如画,全凭赤手挽乾坤。”然后让冯将军题横幅。冯玉祥略加思索后写下了“碧海丹心”四个大字。后人为了感念他的爱国豪情,将“碧海丹心”刻成石碑用以存留。
  除此之外,“蓬莱阁”后壁上还刻有“海不扬波”四个大字。据说此字创作于1840年。当时鸦片战争已经爆发,山东巡抚托浑布兼办海防。有一天,他登上蓬莱阁,放眼远望广阔无际的大海,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海不扬波”4个字,以此表达希望万里海疆平安无事的心情。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日舰的炮弹在海战中击中蓬莱,“海不扬波”的“不”字被炮弹击中,只剩下了“海扬波”三个字。后来有人又将“不”字添上,这才是我们所看到的“海不扬波”。
  “蓬莱阁”的下方有一座水城,名叫“蓬莱水城”,据说始建于宋代,当时称“刀鱼寨”。元末明初,北方沿海经常受到倭寇的侵扰,于是明朝政府在“刀鱼寨”的基础上开设水闸,将海水引入其中,并修筑土城,取名叫“备倭城”。土城共有南北两门,北门叫水门,门上有栅闸,可以控制船只出入;南门为振阳门,与陆地相连,可方便车马行人出入。明代后期,统治者又用砖石堆砌墙面,并在东西北三面增筑炮台,以控制附近海面,且这种建筑规模、风格保存至今。

第八章 齐鲁名山古寺(7)
七、东泰山:沂山
  沂山古称“海岳”,别名东镇,有“东泰山”之称,是沂蒙山的主脉。“嵬嶷磅礴,与岱埒尊,表镇东方而萃秀,实齐东之巨镇也”,所以沂山一直享有“泰山为五岳之尊,沂山为五镇之首”的盛名。主峰玉皇顶海拔1032米,被誉为“鲁中仙山”。
  古时,人们称一个地方的主山为镇——“每州之名山殊大者,以为其州之镇”。而沂山既有海拔10317米的高度,又跨越东西20多公里,南北长50多公里,面积数百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顶周围还环绕着29座不同姿态的奇峰,成为鲁中地区的镇。
  据《史记》记载:黄帝曾登封沂山,汉武帝曾亲临其下,令礼官祀之。隋、唐、宋、元、明、清各代均有增封,祀典不废。
  据民间传说:赵匡胤曾在沂山与后周大将韩通进行过激战,当时幸亏得到沂山之神相助,才能战胜韩通。因此,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大宋后,钦封沂山为东镇,并在沂山东麓的九龙口处修建东镇庙作为纪念,此后还曾携文武百官前往祭告。
  左思《齐都赋》记载:“神岳造天,唯此山可以当之。”由于沂山独居鲁中、山峦重叠、群峰竞秀、松林茂密、风景秀丽,文人墨客纷纷来此游览,并留下了不少诗句,如明代吏部尚书乔宇赞道:“平生溪山颇登陟,如此名山初见之。徘徊尽日不忍去,似觉岩壑生春姿。”
  沂山为岩浆岩石质山地,玉皇顶是沂山主峰,海拔1032米,上有玉皇阁、玉皇庙、望海亭、探海石、太清洞等,因建有玉皇庙而得名。玉皇顶巍然耸立、气势磅礴,有盘山公路通山顶。站在山上遥望远方,可见万山下伏若丘、水库如镜、河流如带。加上彩云笼罩、晚霞流飞,使天际、峰峦、溪壑历历在目,真可谓“沂山晚翠接云端”。
  玉皇顶东侧是一片古式圈椅型的山坳。传说:东汉年间这里曾建有一座古寺,当年殿宇崇丽、古木聚秀,有僧侣上百人,晨钟暮鼓,香烟缭绕。元代时,一场大火将庙宇烧毁,如今古寺的旧址上只存有一幢石碑,堪称历史的见证。旧址周围虬松苍翠、密竹荫深,有栗抱松、迎客松、蟠龙松等千年古木,其枝干虬屈盘旋、千姿百态。
  沂山东麓九龙口还有一座东镇庙,面临汶河、负岭傍水、风景幽雅。据资料记载:该庙建于西汉太初三年武帝亲临沂山祭祀时,名曰“泰山祠”。隋文帝开皇十四年,庙址迁移,并更名为“东镇沂山神庙”。宋建隆三年迁于目前的所在地,更名为“东镇庙”。庙的格局为中国传统的院落形式,院内以甬路、花墙相隔,共分东、西、中三个院落。主体建筑位于中院,前面为拱形牌坊式山门,门上的石匾额刻有“东镇庙”三个大字。山门东西两侧各有两间将军殿,又叫“神君殿”。殿后的东侧为钟楼,西侧为鼓楼,均为亭阁式。继续往里走是“御香亭”,其后是正殿,为东镇庙的主体建筑,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光彩夺目。整个大殿的造型、风格、彩绘与北京故宫殿宇相似。西院公馆门上的匾额写着“万山深处”四个大字,遒劲秀丽、奇古浑朴。馆内有“净风轩”。东院公馆的规制、用料、砌筑工艺等均不如西院,但楼亭廊庑众多。
  东镇庙自建成后,帝王将相封祭沂山时便都在此处立碑碣留作纪念,再加上名人墨客来此游览并题诗镌碑,在东镇庙院内外留下了大量碑碣。据统计:至清末民初,东镇庙已形成规模宏伟、气势壮观的东镇碑林——大小碑碣360余方。其中包括:宋乾德三年太祖赵匡胤的御碑、宋仁宗景佑御碑、元成宗大德二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