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金山侃史之曹操--喋血中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子金山侃史之曹操--喋血中原- 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史书记载有时候的确不大公平:关羽叛曹重归刘备,历代文人墨客都对其大书特书,赞其忠义,以致关羽死后被封神封帝,名彪千秋;而此时的曹操何尝不是在仗义放行?但大家对此都略过不提,有些戏剧、评词作家甚至还曲义歪解,说曹操心怀叵测,先欲毒酒送行,后又想骗关公下马擒之,只是由于畏惧关羽勇猛,才无奈作罢。

  其实现在的曹操还面临着一件大事,江东的消息已传到许都,那勇冠天下的孙策遭刺客袭击突然暴亡。若在平时,对曹操来说应该算得上是一件幸事,但现在不同了,没有了孙策就等于失去了荆州刘表背后的牵掣,刘表会不会趁机举兵南下,从背后给曹操的许都一个重击?

  一旦如此,曹军便即将陷入灭顶之灾,曹操大半生的苦心经营也将付之东流,欲寻三尺葬身之地也将不可得也! 。。

七十四 周瑜的“武装治丧委员会”
孙策的突然丧命,使整个江东如同塌了天。

  尤其是孙策是突亡于征伐黄祖的路途之中,对江东的所有政务根本不可能有所交待,只是于临终之际将自己的印授挂在了自己弟弟孙权身上,便撒手而去。

  十九岁的孙权自小等于在坐享其成中过日子,哥哥短暂的一生实在是太耀眼了,就像我们于白天看不见星星一样,那是由于有了太阳的缘故,孙权就是孙策光芒背后的星星,孙策突去,对于孙权来说,犹如太阳突然落山,星星到了耀入人们眼中的时刻,孙权开始亮相于东汉时期中国的政治大舞台。

  孙权,字仲谋。孙策扫平江东时孙权年仅十五岁,被委任为阳羡县长。曾被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孙策去世时孙权正代理奉义校尉。应该说,这时的孙权年龄与资历都不足以管理整个江东地区,而且他现在所能依靠的仅有两人:政务有受孙策临终之托的长史张昭;军事则只有依赖正在巴丘前线与刘表军黄祖相持的江夏太守周瑜了。

  兄长骤去,孙权一时没了主心骨,更无接掌江东最高权力的思想准备与执政经验,只知悲哀痛哭,哪能主持军政大事?张昭见状大忧,对年轻的孙权说:“孝廉啊,现在可不是你哭的时候!”

  张昭给孙权换上官服,亲扶至马上,首先巡视军营,以安定军心;又率领孙策属下的众文武官员,向孙权宣誓效忠;一面向曹操的中央政府通报孙策的亡故与孙权的继任;一面通告所属各郡县,以及内外将领,令各人坚守岗位,奉公守职。

  但形势并不容乐观,孙策虽然名义上拥有会稽、丹阳、豫章、庐江、庐陵、吴郡六郡,但只不过实际控制郡治城附近各县,大部分地区,仍在当地豪强的势力控制之中。这帮人都是服硬不服软的主,以前屈从于孙策的军威,实是不得已,现在孙策已去,怎会将年未弱冠的孙权放在眼里?

  再就是寄居这块土地上的外州流亡人士,跟孙氏家族并没有什么君臣间的情义,以前为了安全,托庇于孙策翼下,现在人心惶惶,都欲早日离开,当然也是为了自身的安全。

  庐江郡太守李术,公开声明不服从孙权;就是孙氏家族内部,也是暗流涌动,不服气孙权的大有人在,庐陵郡太守孙辅(孙权堂兄),在左右亲信的纵容下,已开始密信联系曹操,请求曹操大军南下武力接收江东,自己愿为内应。

  开国将军突然去世,各地拥兵大员都有自己的小九九,谁愿意甘居人下?多方反对势力蠢蠢欲动,政治局势明显飘摇,一时山雨欲来,风满江东。

  擎天自有白玉柱,跨海自有紫金梁!关键时刻,周瑜带兵奔丧来了!

  风流倜傥的周瑜显示了雄才大略的一面,带重兵奔丧实是具有先见之明,大兵一到,一切不和谐音符都消于无形,理所当然地奏起了主旋律,世界重新变得美好起来。

  歌功颂德之声无比悦耳,两耳只要一塞,人民对上级的意见自然就没有了;两眼只要一闭,社会自然一片清明!

  无限光明实际上存在于黑暗与混沌之中。

  掩耳盗铃的那个人才是最伟大的天才,说破皇帝新衣的人当然都是无知的小子,怪不得历代的皇帝最怕的都是小孩子。

  周瑜率军前来参加丧礼,遂留在了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就任中护军职务,跟张昭共同主持军政。周瑜不仅带来了万众一心的安定团结,还给孙权带来了明天的辉煌,那是一个人,一个有本事的人,此人姓鲁名肃,字子敬。

  鲁肃,临淮东城人,生幼丧父,与祖母相依为命直至成人,家境却是富得流油,史书记载的确令人既迷茫又羡慕:鲁肃不经商,不务农,不治家事,并且大散财货,大卖田地,以赈济穷人结交江湖上的朋友为自己的主要工作,真让人想不通他家那些钱财怎么来的?但此种行为当然甚得乡邑欢心。

  周瑜为居巢长时,曾带数百人路过鲁肃的家乡,并且向鲁肃求借军粮。鲁肃家有两囤米,各三千斛,鲁肃便随便指了一囤给了周瑜,周瑜从此便知道这是个奇人—那当然,谁见过这么大方的普通百姓?

  周瑜向孙权这样推荐的鲁肃:“鲁肃之才,冠绝当世,公应多聘此等人物,方能建立功业。”能让周瑜这样倾心佩服的人,大家可以估计到是何种人才了。

  孙权接见了鲁肃,一经交谈,大为兴奋,宾客全部告辞之后,还特地留下了鲁肃,把坐榻靠在一起,一面饮酒,一面畅谈自己的理想:“现在汉室垂危,我羡慕小白(春秋时代齐国十六任国君桓公)、重耳(春秋时代晋国二十四任国君文公)之功业,君能怎样助我?”—意思是打算做一个匡扶汉室的忠臣。

  鲁肃一语道破天机:“那是不可能的!前高祖欲奉义帝,不能如愿,皆因项羽作梗;今日之曹操,正如当年之项羽,将军有何方效法小白、重耳?恕在下妄断:汉室已不可能复兴,曹操也不可能排除。为将军设想大计,路唯一条,即确保今日江东,坐等天下变化。今曹操用兵于北方,无暇南顾,公应先灭江夏黄祖,继击荆州刘表,收长江南北于囊中,此乃帝业之基础!”

  孙权年龄虽幼,城府却深,怎会将这叛逆之言贸然出口?说话口不由心:“我唯一的愿望是:以我江东之力,救亡汉室,君之言太过远也!”

  张昭见状,认为鲁肃年龄太小,心粗而大话太多。反而是孙权从此更加尊重鲁肃,赏赐给他用不完的财物,孙权之心其实已经昭然若揭。

  按下孙权依仗周瑜、张昭,整肃内部,安定江东不提,还是回到曹操与袁绍的官渡前线,双方即将大打出手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七十五 单骑千里话关公
古今中外,做武官的人不计其数,但最幸运的人莫过于关羽,当然,子金山指的是死了之后的荣耀,生前风光无限的人死后得到的待遇大多是相反的。

  关羽略有不同,生前也算步入了“高干”行列,人死后同样一发不可收拾,连续得到提拔重用,先是老百姓自发地把他敬之为神,后来逐步得到官方的承认。

  宋徽宗年间,他开始有了御赐封号,被皇帝封为忠惠公和崇宁真君—这真君已是神的称号了,后又加封为武安王和义勇武安王。宋高宗加封为壮缪义勇王,孝宗改封英济王,元文宗时封为显灵义勇武安显灵英灵王。再往后关羽享祀的地位也就越来越高的离谱了。

  到了元代,关王庙宇已遍布全国,而且开始单独立庙,在这之前,一般是与刘备、张飞一同被供奉于同一庙中,与当过皇帝的刘备一起上班,对关公来说不是什么好事,连坐的资格也难有,必须站立服侍于刘备身旁,人们心理上开始替关公抱屈了,干脆另造庙宇把刘备哥们儿请了出去,关羽终于和刘备一样,正坐于南面之位。

  宋元时期的人民的崇拜关羽,其中最大一个因素当然是此时的民族情绪强烈,人们在褒奖关公的忠义的同时,昭示了对民族气节的赞美。当时的一些诗作显示了这种情绪。

  元代程元卿诗:

  将军气作汉长城,此身肯与贼俱生?

  一时成败风云散,千古精诚日月明。

  元代杜茂诗:

  躬膺节钺称蜀将,肘佩章符建汉官。

  法宣景涵金色界,神光长照玉泉山。

  虽然这是在说关王庙宇竟因其神灵长存而如佛光般长照金界,但实际上,人们把神话中的关羽与现实中那些有民族气节的人联系在了一起,在渴望汉人中出现像关羽那样的英雄。

  大明万历十八年,关羽被正式晋爵为帝,四十二年又被敕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作为统治者看重的当然只是关羽忠义中的那个“忠”字。

  神仙当然是不分种族的。清代关羽的进步几乎等于坐上了直升飞机,关帝的官也升到了顶峰。清朝皇帝除了沿袭明代岁祭关庙之外,加封更加频繁。关公被清朝皇帝封曰:忠义神武仁勇灵佑威显关圣大帝!得武帝、武圣之尊号,集神、圣、帝于一身!

  到光绪时其封号已达76个,光绪对关羽的封号最长,达到了26个字:“忠义神武灵佑仁勇显威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关庙也被崇为武庙,与孔庙并祀。关羽至此由王而帝,由帝而大帝,达于至极。

  显然,作为武圣的关羽,已与文圣孔子齐名,而作为大帝,他已经超越皇帝之位了。当然清朝的皇帝们不会这么自我谦虚,其实是希望汉族的人民能像关羽一样,效忠于他们。

  除此之外,道佛两家也把关公奉为护法神,封为“荡魔真君”、“伏魔大帝”、“伽蓝神”。有趣的是在民间,关公成为各行各业、妇孺老幼尊奉的万能之神。民间年画中的天地诸神画像中,关帝的像常常置于正中,一向以“行义”为己任,轻视财富的关公,竟成了一位声名显赫的财神爷。

  就是到了今天,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