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金山侃史之曹操--喋血中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子金山侃史之曹操--喋血中原- 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乔娉婷小乔媚,秋水并蒂开芙蓉。

  二乔虽嫁犹知节,日共诗书自怡悦。

  不学分香歌舞儿,铜台夜泣西陵月。

  其实高先生也是在发挥个人想像力,但也告诉我们不同时代对美的不同尺度:要是唐代人,一定会想像成丰满肥润的;到了宋代兴许描绘成体态纤细的;到了现代能被“新人类”们想像成何种绝艳?不好说,或许让二乔都剃个光头,那才是酷毙了呢!

  这国宝级的人才,孙策没有独占双绝,而是与他的从小玩伴、性情挚友、事业臂膀周瑜分享了:孙策纳了大乔,周瑜纳了小乔。

  一对姐妹花,同时嫁给两个风华当世之英俊,而且俱都是文武双全、风流倜傥,且是世所公认的雄略过人、智勇拔萃,当然应该是一段风流千古的佳话。

  至于后来鸾凤落单,鸳鸯失偶,那便不是人所能预料的了,不过那又有什么?有句歌词唱得好:“只要我们曾经拥有过,对你我来讲已经足够……别管一切将如何结束;至少我们曾经拥有过!”这才是人生的本来,这才是爱情的真谛。

  能舍得将美女一起分享的哥们才是绝对的铁哥们。周瑜,字公瑾,庐江郡舒城人。孙坚举兵讨董卓时,将家小安顿于舒城,孙策与周瑜同岁,二人从年少便性情相投。周瑜家是舒城豪门,孙策家的住宅便是周瑜家提供的,两家有无共通,直至入堂拜母问安,可算是通家至好。

  周瑜在孙策东征到历阳时,接到孙策的书告,从叔父丹杨太守周尚那里借了些兵来迎接孙策,孙策大喜:“有了你,一切就不会有问题了!”

  从此周瑜便随孙策攻横江、克当利、摧牛渚、击秣陵、破笮融、驱薛礼,转战吴越,荡平江东。直至建安三年,被孙策授予建威中郎将,领江夏太守,留镇巴丘。

  时人因爱戴孙策,皆称孙郎,对周瑜也比照孙郎称呼,皆呼为周郎。与孙策的外秀眩目不同,周瑜有点南人北像,体形长壮魁梧,相貌堂堂;与孙策的精通经史相映的是:周瑜从少年便精通音律,有着音乐指挥的天分,因为经常指出乐队中某一管弦之误,所以江东盛传:“曲有误,周郎顾。”

  现代的一些人们专爱考证大乔、小乔是妻?是妾?是强迫?还是欣从?是妻是妾那么重要吗?多妻制的古代,怎能用现代人的表面道德来衡量得失?

  至于是孙、周是否强娶?你可以在网络上做个调查,看有谁愿嫁孙策、周瑜这类地位、人品、风采的帅哥,估计美眉会自发举办应征选美大赛的。

  更有些善良的人文学者断言:二丈夫皆早殇,一对姐妹###命运堪怜!这点子金山在前边已借两句歌词作答,不再重述。但大家可以注意这一点:古时幸福美满白头到老的爱侣车载斗量,我们今天能知道几位幸福巾帼?而我们今天还能在这里议论大小乔的一切,兴许这对姐妹花的名字能永远流传下去,岂不正是赖于这两对有缘人的巧成眷属。

  至于《三国演义》中戏言曹操也欲染指二乔,小说家胡扯,无可指责,罗贯中把曹植原赋的“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虾蝾”,改为“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属妙笔移文,为小说添彩,只能钦佩老罗的文思机敏,于历史中的真实无涉。赤壁之战进行时从诸葛亮口里出来的这种说法,但赤壁之战在建安十三年才开始,而曹操的铜雀台建于建安十五年,诸葛亮再聪明也没能耐借来几年后写出的词赋。

  孙策在曹操与袁绍即将开始最后的决斗时会对许都的献帝有想法吗?就是有,那也是将来的事,现在是绝不可能的,上游还有宿仇刘表、黄祖虎视,中部有难缠的陈登潜伏于肘肋待机,江东当地还有的是不服气的豪强,只是被军威震慑得暂时的低眉顺眼,孙策无能力出动大军进行无后方的远征。

  即便是有现在的武力压制着,也不乏背后挖墙脚的人。吴郡太守许贡就暗暗上表给朝廷:“孙策骁雄,与项籍相似,宜加贵宠,召还京邑。若被诏不得不还,若放于外必作世患。”(《三国志&;#8226;吴书》)

  孙策截获了许贡的表章。当即把许贡请来相见,真凭实据,许贡无辞。孙策爱民未必喜爱暗算自己的官员,立即让他做了萨达姆总统的榜样,把许贡执行了绞刑。

  在除掉自己不喜欢的人士方面,孙策做得一点也不比曹操逊色,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也正因为这一点,才使得曹操指望孙策牵制刘表后方的愿望落了空。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六十二 孙策是个“宰星族”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就孙策这样不愧英雄的人也有个不良喜好:对一些有名头或者有身份的人他是不讲任何仁义的,极喜欢以一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崇拜与好奇心:宰了他,看能有什么大不了的结果?

  会稽郡余姚隐居一位名士,名叫高岱,以研读经史著称,尤其精通《左传》。恰巧孙策也把此道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便想跟高岱论一番文理,一次巡视会稽时便让当地的地方官会稽丞陆昭去请他,自己虚席等待这位《左传》高手前来。

  谁想左右却有心怀叵测的小人,具体是对孙策还是高岱有看法不好说,或许二者兼有,便乘机离间二人。

  先对孙策介绍高岱:“据说这高岱认为您英武有余,文采不足,您跟他讲《左传》,他肯定说这不懂那不知道,其实这便是他不屑与你谈论经史学问的原因!”。

  等高岱来了,他又嘱咐高岱:“孙策最不喜别人超过自己。他如果问你《左传》的事,你不能显得自己无所不知啊,违背着他的意愿跟他论辩,可是一件危险的事!”

  高岱看来难符其什么名士,竟信以为真,想拍一次孙策的马屁。在与孙策讲论《左传》时,连连回答这不知道,那不懂得。孙策心想:看来你真的认为我不配与你讲论经史呀!立时发怒,把他给关了起来。

  平心而论,这时孙策本无严惩高岱之意,但后来发生的事却成了高岱的催命符:听说高岱被囚禁,他的朋友和当时好多人都在露天静坐示威,请求孙策立刻释放他。孙策登楼看见数里地远近,坐满了请愿之人。原来是这样啊!那我非杀了你不可,看天能不能塌下来?讨厌高岱能得众人之心的孙策,干脆下令把高岱杀了,其实是专杀给以请愿要挟孙策放人的示威者看的。

  这件事孙策做得实在有些过头了,无论如何高岱也够不上死罪呀。至于众多示威者静坐请愿,更不是什么该杀被保人的理由,惹得做领导的心情不好那是自然的事。看来孙策毕竟不是成为太祖的圣才,过于凭情感决定他人生死了。

  后来又出了个会变戏法的道士,徐州琅玡人于吉,往来吴越之间,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整个是张角成立太平道的翻版!而江东人偏就多信他这一套。

  有一天,孙策郡城门楼上###诸将宾客,恰逢这于吉不长眼,在城门下面走,结果被诸将及宾客们发现了,近三分之二的宾客急忙下楼给于吉磕头,连司值的礼仪官员也呵止不住。

  这下孙策火了,便把于吉逮捕收监,这事没做错,总要调查一下这么个有邪教嫌疑的露头鸟吧?

  结果竟然所有的人都来说情,其中还包括孙策的母亲吴夫人,这后门可称得上通天了!老太太大都爱信些鬼啦神啦的,对政治的敏感度当然不如儿子,对孙策说:“于先生也能为军祈福呀,可以医护将士,不可杀呀。”

  孙策看得很清楚:这是个邪教头目,幻惑众心,不怀好意,竟然能使诸将不顾礼节,不听我的命令下楼叩拜,不可不除!

  诸将也连名具保,请求释放这个现世活神仙,孙策大怒:“诸君难道不看前车之鉴?糊涂啊!这小子已经被我入了鬼籍,你们别再浪费笔墨了!”

  当即催斩了于吉,并把于吉的人头悬市示众。众人没有醒悟的,反而认为于吉并没有死,照常去人头那儿祭祀求福。

  后来作史书的竟然也跟着胡说八道:说这于吉远在顺帝时就有极高的道行,顺帝至建安中,五六十年了,于吉应该近已百岁,年在耄悼,礼不加刑。(《三国志&;#8226;吴书注&;#8226;志林》)

  其实这反而提供了于吉造谣惑众的证据,那年代如果出个百岁老人,孙策能看不出来?大概就因为于吉胡吹的这个年龄而宰了他。从孙策的角度看:这样的不杀,难道再培养出一个“大贤良师”张角不成?

  在曹操担心孙策以大军袭击许都时,身边的郭嘉这样分析孙策:“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三国志&;#8226;魏书&;#8226;郭嘉传》)

  不乏一些郭嘉的“粉丝”甚至有的专家以此为据,证明郭嘉料事高人一等,聪慧绝伦。

  子金山认为:这纯粹是古代史家在扯淡,能预言孙策必定死于刺客?除非郭嘉造出了时间机器,否则哪里有一点可能?只能证明:正史记载也照样忽悠后人,史书上也是满纸谎言。

  孙策喜欢轻装简从,出外游猎。他骑的是上等骏马,驰骋逐鹿,跟从的人当然赶不上。正当他快如疾风地奔驰时,突然从草丛中跃出三人,弯弓搭箭,向他射来。孙策仓促间,不及躲避,面颊中箭。虽然后面的扈从骑兵赶到将三个人杀死,但孙策已经重伤。

  这是许贡的门客潜藏在民间,寻机为他们的原主人报仇,竟然一次得手。

  孙策中箭,创痛甚剧。自知不久于人世,便请来正议校尉张纮、长史张昭等人,托以后事。他说:“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三国志&;#8226;吴书&;#8226;孙讨逆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