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政界往事系列:前清秘史(上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政界往事系列:前清秘史(上部)- 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见到这个阿敦后,感觉到的就远远不仅仅是不愉快了。原因是,这个阿敦告诉他:“皇太极伙同莽古尔泰和阿济格,正在准备干掉你。事情紧迫,你应该有所防范!”就这样,发生了代善向努尔哈赤哭诉的一幕。
  

遗产与剑(8)
可以想见,努尔哈赤必定是觉得难以置信。他立即将三个儿子召来询问,三人也理所当然地否认此事。于是,怒火满腔的努尔哈赤把这个阿敦痛打了一顿,然后戴上镣铐,关进监狱,并罚没了全部家产。
  就这么一个莫名其妙的事件,在某些学者那里,除了代善跑到努尔哈赤面前痛哭之外,其他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一概黑不提白不提,然后,一口咬定是皇太极阴谋陷害代善的铁证。甚至作出了皇太极为夺取汗位,阴谋策划长达十五年之久的断言。我们知道,皇太极是三十四岁登上的汗位。按照这种说法,他应该在十九岁时就生活在阴谋策划之中,准备着干掉自己时年三十岁的大哥了。平心而论,做学问若是做到了这个份儿上,也的确让人不知说什么好了。
  从常识上判断,上述事情若真是皇太极所为的话,此人的确就称得上是老谋深算兼阴毒狠辣达于极致了。其大匠运斧不着痕迹之处,竟达到如此程度,以至于深受其害的代善要如此不遗余力地联合所有的和硕贝勒们推举他来继承汗位。
  须知,努尔哈赤死后,代善已经成为后金国里资历、行辈最高者,他和他的儿子岳托分别掌管着两红旗,而当时的皇太极只是镶白旗一个旗的旗主。将代善的作为理解成害怕皇太极的报复是有些勉强的。何况阿敏是皇太极的堂哥,莽古尔泰是皇太极的同父异母哥哥,他们二人各领一旗,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分领两黄旗。他们任何两方联合起来,都比皇太极的实力强大。除非他们都是白痴,否则,怎么会众口一词,将皇太极这么一个谋兄弑母的角色推上汗位?
  这种说法有许多难以自圆其说的漏洞。
  如果代善多年受到皇太极的阴谋迫害,他那些拥有重兵重权不亚于皇太极且战功卓著的儿子们,首先就应该愤愤不平才是,怎么反倒是他们先出来推举皇太极?
  如果皇太极当年曾经串通莽古尔泰图谋过代善,如今又主导伪托努尔哈赤遗诏,串通其他三位大贝勒逼死大妃阿巴亥,并且杀人灭口,将当年在他指使下控告大妃的那个小妃子一起殉了葬的话,则必定形成他政治上的致命伤。阿敏是一个烧杀抢掠成瘾成性的家伙,莽古尔泰则连自己的亲生母亲都敢亲手杀死。这么两个凶狠暴戾的人物,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情况下,他们当时每个人的权势差不多都与皇太极势均力敌。然而,当后来皇太极直取他们的权位名利时,居然手握利器却束手就范;这显然是说不通的。
  如果皇太极阴毒狠辣到如此登峰造极的地步,为什么又如脑子进水了一样,连斩草除根这样简单的道理都不懂?在十七年执政岁月里,和他有杀母之仇、夺位之恨的多尔衮及其亲兄弟阿济格、多铎,偏偏受到了他的多方关照、栽培与重用。这条威胁最大的祸根被他扶植得树大根深,以至于在他死后,多尔衮有能力把他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皇长子豪格,摆弄得完全没有脾气,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个六岁的孩子被推上皇位。
  很难想像,一个靠阴谋和残忍夺取了汗位的人,会不明白这些已经涉及到了最最根本的皇权继承问题。
  晚年的皇太极身心交瘁,曾经多次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表示忧虑。他执政十七年,有十一个儿子。除三个夭折者之外,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在漫长的执政岁月里,他曾经有意识地培养、扶植自己的哪一个儿子继承皇位,包括比多尔衮年长三岁,战功、实力、地位、威信都足够崇高,且事实上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皇长子豪格。
  除了推举制原则之外,对这一切,的确很难找到更加强有力、更能够自洽的解释。
  面对这些,上帝很有可能在微微发笑,因为,只有他老人家才知道,皇太极和持上述看法的人士究竟是谁的脑子进水了。
  当然,文学艺术作品应是不在此列,因为,这些作品的天职就是虚构和想像。
  也许,换一个角度思考,说不定更接近实际情况。譬如,在一些处于上升期、朝气蓬勃的团体中,我们时常可以发现一种锐意进取、顾全大局的气象。从许多迹象判断,后金汗国应该说是具备此种气象的。努尔哈赤确立了推举制原则,皇太极又的确优秀,于是,出现了这种局面。
  

遗产与剑(9)
中原士大夫们没有过这种理论与实践,想要他们准确理解并正确评论这种完全陌生的什么推举制之类玩意儿,平心而论,是挺难为他们的。于是,对于皇太极继承汗位怀有最大善意的人们,也只能采纳如下这种解释——
  ——当时,蒙古部族经常为王子起名叫王台吉,或者黄台吉、金台吉等,据说就是模仿汉语中“皇太子”的谐音。这皇太子三字,在女真语中发音便是皇太极。于是,有人认为这是天意早已预定;也有人认为,生下皇太极时,正值努尔哈赤最为宠爱皇太极的母亲之际,于是,为他取了这么一个预示未来的名字。
  也有人包括大清朝官方史书认为这些说法没有根据,根本就是扯淡。姑且存疑。
  事实上,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对于我们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位皇太极已然被推举成为后金汗国的第二代汗王,他把自己的年号定为天聪,从第二年正月初一开始使用。
  皇太极的即位典礼很有意思,证实前面曾经谈到的一些规定,得到了很好的执行。譬如,拜祭堂子——满清皇家萨满教神庙、拜神、拜天等等,一切如仪。然后,大家分别对天盟誓。皇太极盟誓的内容,主要是继承遗志,敬兄弟爱子侄,多行正义云云;代善等三大贝勒盟誓的内容大体是,合谋一致,奉皇太极继位,若心怀忌妒,损害汗位,将不得好死等等;其他兄弟子侄则发誓要谨遵父兄教诲,恪尽忠诚之类。
  最为富有特殊制度与文化意义的情节是,焚香盟誓之后,皇太极率领所有弟弟、子侄诸贝勒们向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三大贝勒行三拜大礼,表明彼此之间身份平等,并无君臣之别。最后,八和硕贝勒并肩而坐,共同接受百官群臣的叩贺。
  至此,大礼成。
  从此,我们就要称呼皇太极为天聪汗或者天聪皇帝了。后金汗国也从此进入到了一个全然不同于以往的世代。
  

走向智慧之宫(1)
曾经有一位明清史权威人物说过,创建大清朝的女真——满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他们特别善于学习,特别顾全大局,特别能战斗。至少在他们入主中原以前和入主中原之后很久一段时日里,的确如此。因此,曾经有人感叹:假如他们学习的不是明王朝的那一套,假如他们入主中原之时,就已经有了坚船利炮、蒸汽机和民主制度的话,那么,17世纪前期和后来中国的面貌可能就会全然改观。
  这只是感叹,假设对于历史毫无意义。
  历史事实是,他们后来几乎全盘照搬了明朝的制度。其学习过程的认真程度,令人无法不感慨万千。
  根据王族血统主义和推举制原则,皇太极顺利继承了努尔哈赤留下的后金汗国汗位。如今,他叫天聪汗,或者天聪皇帝。继位前后,皇太极做了几件意味深长的事情,可能都是努尔哈赤去世前没有规定或交代的,看上去,却又很像是努尔哈赤的意思。
  一件事情是,按照努尔哈赤“八大贝勒共治国政”的遗训,皇太极提出,在推举新任汗王时,八大贝勒应该和参与议政的青年一代大臣将领共同协商。此议立即得到这批少壮派们的拥护。这是一批在近些年的战争中,与皇太极一起冲杀在第一线,陆续脱颖而出并掌握着实际权力的年轻人。在未来的岁月里,正是这批人坚定地支持着皇太极的事业,使皇太极在和代善、阿敏和莽古尔泰的相互钳制中,力量加大了许多。
  努尔哈赤很有可能希望自己死后,八个大小和硕贝勒各领一旗。他们之间势均力敌,方能达到钳制、平衡的功效,令推举出来的汗王不至于肆意妄为,否则,很容易按照他的《汗谕》中所说,被弹劾、撤换掉。但他临死时,只是将自己亲自带领的两黄旗人口、土地、财产、牛录分给了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兄弟,他们兄弟并没有接任两黄旗旗主。其他各旗的调整也没有进行。皇太极适时地提出,让三兄弟立即接任旗主,使这三兄弟十分喜悦。以前,皇太极本来只是镶白旗一旗旗主,如今,他模仿努尔哈赤自将两旗的做法,将两白旗全部拿到了自己手上。
  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史家语焉不详。以至于只能说“挟威独得”云云。推测起来,也许是援引努尔哈赤在世时汗王一人独领两旗的先例,把杜度所领的正白旗,收到了自己的手里。我们知道,杜度是褚英的儿子。而褚英之死与受到大家的一致厌恶有关。
  这样一来,八旗旗主的格局演变为,皇太极一人独领两白旗,代善、岳托父子领两红旗,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兄弟三人领两黄旗,阿敏与济尔哈朗哥儿俩领镶蓝旗,莽古尔泰领正蓝旗。代善父子全力拥戴皇太极,阿济格除了厮杀打仗,对其他事情全无兴趣,多尔衮、多铎兄弟年纪尚小,显然,皇太极的声威立刻就大为不同了。
  与前一件事情相关,他又做了另外一件事,在不变更人口、土地、财产等任何东西的条件下,获得诸贝勒默许,也得到了三兄弟同意,用他自己的两白旗旗色,将努尔哈赤按照“幼子守产”制度,留给自己“未分家子”阿济格、多尔衮、多铎的两黄旗旗色,换到自己手中。
  与前一件事情比较起来,这似乎是件小事。其实,却有深意在焉。据说,黄色是“汗”色,“黄衣称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