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大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养生大道-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其四:孕
  一个人吃,两个人吸收,孕妇因为怀孕后体力消耗大,身体处在一种极度虚弱的境地,而且如果逗留在通风不良、温度较高的室内,则更容易中暑。对于孕妇的中暑防治除了衣着应凉爽宽大并经常用温水擦洗外,还需要在吃上下工夫,多吃新鲜蔬菜、豆制品及一些补气益阳的食物。比如可以取用百合干10克、莲子肉10克、银耳10克、绿豆45克、冰糖或蜂蜜适量。将百合干和莲子肉用温水浸泡至发软;将银耳用水发开,洗净摘成小朵;将绿豆浸泡充分,与百合、莲子、银耳清洗干净,一起放入豆浆机网罩内,杯体内注入适量清水,机器安装到位。启动机器,十几分钟后,就做好了这道百合莲子豆浆。
  夏季养长,避暑是很多人容易忽略的一件事。很多时候我们说从正面对身体进行呵护,在策略考虑上一个应有之义则是防止疾患的侵袭。这就像一些谋略之士所称的,很多时候最好的进攻就是防守一样。为了防止中暑,除了一些常规的防守外,家中常备一些中药也是必需的。比如具有降暑解毒、化湿和中之效的藿香正气水;可用于中暑引起的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胃肠不适等的十滴水;可用于因高温引起的中暑头痛的人丹;多用于中暑昏迷者急救的暑症片。另外,夏桑菊颗粒、下火王颗粒、抗病毒颗粒以及用菊花、金银花等沸水冲泡代茶饮,对防治夏日中暑等均有良好作用。
  (2) 夏季,身体疏泄的安全通道
  夏季避暑人之常情,也是养生之要义,但为什么还要“无厌于日”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其实,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即利与弊。一方面强调了夏热容易使人中暑之弊,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夏热之利,即疏泄。回答为什么要“无厌于日”,这还得从其本意说起。
  厌,本意是满足的意思。如人们常说的百听不厌其本意就是听了很多次也不满足还想听的意思。这里,显然不是说不要满足太阳的照射,而是转化为了不要害怕阳光、不要怕夏热的意思,当然,这里的不要怕并非说你可以跟太阳对着“火拼”,而是一种合理地利用夏热以接纳阳气,适当地出汗以疏泄之意。
  时令的不同就像上面我们提到的,实际上大自然给我们的一种恩赐,让我们的身体在一种时令转换中得到了“锻炼”,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应该更多地利用这种恩赐,而不是太多地借助甚至依赖空调、风扇等来赶走这样的上等好礼;否则,人体的毛孔在这种冷闭热张中变得张弛无度,这也正是很多人在沾沾自喜地享受空调带来的“品质”生活的时候,却得上了“空调病”等的原因。
  需要纠正的是,过去“汗滴禾下土”的超强劳作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是一去不复返了。随着科学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太阳的照射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日光浴反而变成了一种品质生活的享受。一方面是一种自我的调节和放松,另一方面则是利用自然阳光让我们身体得到疏泄,不是通过人工的抽、吸等手段,而是在出汗的同时让身体的垃圾得到排泄,所以,夏天虽然比较热,但不要老躲在家里,至少可以到公园里、树荫下、小河旁边去活动活动,让自己出出汗。其实这一点在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地都有体会,那些久不出汗的人体质反而会下降,做事提不起神,走路提不起劲;相反那些经常出汗或者偶尔有机会出汗的人,反而有一种自己说不出来的轻松。其实道理就在这里,卸下的自然不是肩背上的包袱,而是排除了那些积淀在体内的“垃圾”。
  事实上,疏泄在排除体内垃圾的同时,还有一个作用就是“空位”,这就像我们的电脑里面经常性地要作一些磁盘整理相类似,只有清除一些没有多少价值的东西,那么进补等才有进得去的空间。试想,还没有到收获的时令而体内已经淤积了相当多的东西,那么,到了秋天如何进补?即使表面上那些进补的东西吃了不少,但实际上往往起不到进补的作用,这是因为没有很好地疏泄,所以那些进补的东西不能到位就是这个道理。从这里也解释了有些生活水平本不错的人,面对自己可爱宝宝不长身体很发愁的原因,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吃馒头就长的有肉有个的,自家孩子吃得也不差,甚至明显地要好出许多,怎么就怎么喂也不长个、不长肉的原因。这也是《黄帝内经》提到夏季养生的时候,强调要“使气得泄”的依据所在。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秋季养生,先灭燥气之火(1)
第三节  敛气宁志之秋季养收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秋天的三个月,谓之容平。在这个时令里,多天高风急地气肃清,此时人应该像鸡一样夜黑而归,晨曦而起,即要早睡早起;让自己的神志得到安宁,以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并且收敛神气以使与秋季的容平相适应,故而不可神志张扬,以保持肺气清宁,这就是适应秋季时令特点而在养生上采取收敛人体之气的一种策略。如果违逆了秋收之气,就会伤及肺脏,并且因为提供给冬藏之气不足,故而冬天就容易发生飧泄疾患。
  秋天之养收,这实际上人们在生活之中也多早有感觉,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大多数人在谈到秋天的时候都会想到同一个词去为这个季节作定性,那就是秋高气爽。这个意思大体人们都能感觉到,但为什么会有秋之高,有气清爽之说呢?从自然现象分析来看,秋高是因为在经过了夏天雨季的洗礼之后,大量的降水清洗了天空,使大气中的尘埃杂质微粒大为减少,从而减少了穿过大气时光能的散失,使大气透明度大大提高,故而天空蓝而高远。气爽则是因为我国地面主要受冷高压的控制,下沉气流盛行,驱走了原来的暖湿空气。加之入秋之后气温宜人,人们出汗较少,干而凉的空气使人身上的汗液很快蒸发掉,身上的衣服有凉爽感,因此给人们以“气爽”的感觉。但从《黄帝内经》的养生理论来看,之所以有秋高气爽之说还在于秋之正气为燥气,而燥气具有收敛之功的原因。
  秋季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季节,处于一种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而且还是多变的季节,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热、燥、寒。一般来讲,从立秋到处暑可谓是秋阳肆虐的“热期”,此时的秋阳像是在做最后的属于压轴戏一样的表演,故此,不仅温度很高,而且时有阴雨绵长,所以湿气较重,二者双管齐下,人们大多会面对一个“秋老虎”的炙烤。随着季节的更替,到了白露过后,雨水减少又秋风登台,天气干燥且昼热夜凉,有“一早一黑冷嗖嗖”的民间俗语,此属于稍有不慎就可能伤风感冒的“燥期”,旧病复发在此阶段多成为了家常便饭。寒露过后,北方的冷空气会不断入侵,出现“一场秋雨一场凉”的“寒期”。可见,一秋者至少三变,也难怪很多人多有“悲秋”的情怀。
  秋天无论从时令特点还是气候变化所言,燥气都是一个“主旋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所说的“天气以急,地气以明”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从字面的理解我们不难看出,“急”形象地说出了燥气的脾性,是一副风风火火不由你辩解的样子。气急而生的燥气,让那些湿润变得燥硬,不知不觉中,衣服、室内的空气都被抽干了水分,地也就跟着变得明亮而透彻。当然,人自然没有被放过,也不可能脱逃和回避。那么,是否就是被动的无奈,任凭秋之燥气肆虐呢?不能改变时令的环境,但至少人们可以降低燥气对人健康的侵袭,尤其是口渴咽干、声哑干咳、皮肤干燥等更是秋燥的主要表现。

秋季养生,先灭燥气之火(2)
通常情况下,人们都在主张对症下药,实际上,有其症必有其因,相同的症状往往病因却不相同,所以,对病证更要对病因。从秋燥来看,因为“燥”从火,所以,对于燥的防治,我们不妨从“水”的角度予以考虑,而倡导以饮食调养来抵御“燥气”,则多可达到“燥则润之”的效果。具体说来,可以采取汤、粥等。汤如,将猪肺洗净切块,放入开水中煮5分钟,捞起冲洗干净;将切成块的两个雪梨去心和核;约两百根白茅根切短。5克陈皮用水浸软,与猪肺、雪梨、白茅根一齐煲,用文火煲2小时即可。具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凉血、助消化的功效。可用于秋季身体燥热、流鼻血、咳嗽,或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痰稠黄浓、喉痛、声音嘶哑、唇舌干燥、便秘等;粥如:先取苹果2只,粳米60克,白糖60克。然后将苹果、粳米加水同煮成粥,将熟时入白糖调匀即可,每日早晚食用。具有生津润肺、降压止泻的功效。可防治大便燥结。
  说到饮食调养,秋季还有一个特别的讲究,这是因为秋季里有一个特别的节气——秋分。之所以被称为秋分是因为阳历时间为每年的9月22~24日。按旧历说,秋分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那么,这对于养生有什么意义呢?《春秋繁录》中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可见,秋分也是阴阳正式转化的一个界限,即在秋分之时才真正进入到秋季。作为昼夜时间相等的节气,人们在养生中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的原则,按照《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阴阳所在不可出现偏颇。
  事实上,正是从阴阳平衡作为出发点,饮食始分宜忌。有利于阴平阳秘则为宜,反之为忌。不同的人有其不同的宜忌,如对于那些阴气不足,而阳气有余的老年人,则应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