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奥纪实》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申奥纪实-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影响一些委员的走向。
  黑色星期四
  1993年9月23日星期四,这是国际奥委会第101次全会决定2000年第27届千禧年奥运会花落谁家的关键一天。
  天气从昨天就开始晴转阴,地中海的艳阳天变成了包公脸,昨天晚上还打了雷,今天早晨就开始断断续续地下起了小雨。天空乌云压顶,但为了营造气氛,八架法国战斗机利用雨停的间隙在空中表演编队特技,其中五架飞机在空中拉出了五色飘带,意味着奥运五环。尽管如此,飞机一过,仍然是压抑的阴雨天,黑沉沉的令人不快。
  按国际奥委会的抽签排序,今天上午是柏林、悉尼、曼彻斯特先后陈述,下午是北京、伊斯坦布尔。对抽签顺序的优劣我们内部也说法不一,有人说,好戏都放在后边,叫压轴戏,先听别人的,后发制人。也有人说,排在下午不好,委员们听了一天的陈述,都累了,我们再讲什么也影响不了他们,等于白说。记得何振梁同志对我们说过,绝大多数委员要投谁的票在全会前就已经决定了,陈述的好坏只会影响个别人,但个别人的走向可能会决定势均力敌的两个对手的命运。后来,我参加第二次申办,发现在莫斯科全会的陈述顺序对北京和伊斯坦布尔来说,出奇地吻合,居然和蒙特卡洛全会的抽签顺序一模一样。
  这天一大早,我们就跑到了会议中心,选了个既能看清屏幕、听清陈述,又便于交流的位子坐下。我们边与朋友们聊天边听了三个申办城市的陈述。期间,当地记者告诉我,昨夜英国首相梅杰怕天气恶劣影响飞行,连夜改乘车来了摩纳哥,今晨他邀请了22名英联邦系统的委员共进早餐,应该讨论和布置了投票策略。听了这些消息,我心中甚是堵得慌,感觉似乎我们又丢了几票。
  记得伍绍祖主任在年初就提醒大家两条,他提出“一是宣传要升温,但不能造成一种‘成者王侯败者贼’的氛围。二是要充分考虑国际大环境的影响,最后都是政治解决问题,表决结果可以预言,成也政治败也政治”。当时北京申办的宣传环境并不好,外宣不到位,中国的真实情况外国人不知道,内宣过热,造成了全国人民对申办结果期望过高。
  当时的国际政治大环境更是恶劣,由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动荡,使全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美国则借机推波助澜,对奥运事务进行政治干预。在1993年7月由美国国会通过了所谓强烈反对北京举办2000年奥运会的决议,并要求国际奥委会美国委员在摩纳哥101次全会上投票反对北京申办。就在我们大队人马抵达摩纳哥的当天,1993年9月16日欧洲议会也追随美国国会的做法,通过了决议反对北京申办。在我们所下榻的饭店内,美国CNN电视网更是全天24小时定时将1989年夏季的北京“政治风波”的镜头当成新闻的片头反复播放。在我团的记者招待会上时常有人在所谓民主、人权、军售、西藏、核试验和兴奋剂等方面对中国进行攻击,为北京申办制造障碍。

抢占制高点(6)
尽管我们上上下下、方方面面作了不少的工作,但直到表决前国际舆论环境和大的国际政治环境并没有根本的变化。正是在这么一个大背景下,开始了5个申办城市的陈述和委员们的选择。上午三个申办城市柏林、悉尼、曼彻斯特的陈述都十分精彩。特别是澳大利亚总理基廷和英国首相梅杰的现场报告有较大影响。我们将上午三个陈述完的城市进行比较,当地记者普遍认为从陈述形式、陈述质量来看,三家差不多。但从陈述队伍阵营、现场舆论和总体印象分来排列顺序,应是悉尼第一,曼彻斯特第二,柏林第三。
  1993年9月,作者与奥运金牌运动员熊倪、
  李小双步入101次全会会场
  下午我们北京申委代表团是第一个陈述,然后才是伊斯坦布尔。国际奥委会101次全会的大厅不在蒙特卡洛会议中心,而是在蒙特卡洛最东部的“夏季体育俱乐部”大厅,与我们下榻的沙滩广场饭店一墙之隔,步行可至。但不知是要求整齐,还是要树形象,硬让我们文体团也一律乘车。下午一点半出发,两分钟就到了陈述大厅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早已列队等候在那里的活泼天真的少年合唱队的女孩子们。随着下榻在市中心饭店和其他饭店的各个方面人员的陆续到来,我见到了许多久违的领导和同事。
  我们在会场门外约等了半小时,才允许我团60名代表入场。按演练时分的座次,牟作云老先生和体育团的大多数奥运冠军,霍英东、霍震霆父子等海外知名人士及我和许放、王正夫等均被安排在申办城市坐席的首排。由于陈述大厅十分宽敞,国际奥委会的委员只占了前三排。第四排以后是国际单项体联主席、秘书等的座位。再往后就是申办城市席。
  两点一刻左右,与会代表陆续进场。我们这时早已入座,但由于熟人多,不时要起来与朋友们握手、拥抱、问候。这时候许多人才理解了领导为什么坚持让我们坐在前边的道理。能在全会投票现场见到访过华的多名国际奥委会委员,自然十分高兴,还有许多我们熟悉的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的主席和秘书长见到我们也在场甚感亲切。特别是国际足联主席、国际奥委会资深委员阿维兰热先生见到我十分热情。我曾三次接待他访华。这次全会时他老人家已经77岁,人是老多了。但他十分兴奋地抱住我不放,拍拍我的头说:“你们和悉尼有一拼。祝你们成功!”
  两点半整,北京奥申委代表团11位陈述代表已在主席台右侧的陈述席上整装以毕。萨马兰奇主席主持会议,他宣布下午会议开始并示意请北京申办团开始陈述后,我们都有些紧张。首先是何振梁同志的串场词,他满怀感情的交替用法文和英文作了开场白,并表示:“我们深信,奥运会属于所有国家,既属于发达国家,也属于发展中国家。把举办奥运会的荣誉授予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既将为奥运会开辟新的地平线,也将推动我们的发展进程。”然后他分别介绍了我团在陈述席上的其他几位代表。
  李岚清副总理用英语发表了讲话,表达了中国政府对北京申办奥运会的支持,现场不少委员对他的英语水平表示惊讶,对中国政府的明确支持表示称道。北京奥申委主席用中文陈述后,楼大鹏同志作了主旨的体育技术报告,他纯正的英语和友善的态度赢得了委员们的好感。中间穿插放了录像片。邓亚萍用英语代表中国运动员作了表态,虽然话不多,但我知道她准备的挺辛苦,十分认真。每一句话都背了不知多少遍,现场效果很好。何振梁在串场过程中,还特别介绍了参加过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80高龄的牟作云先生和海外巨贾霍英东先生。他们虽然坐在会场的后半部,但仍起身示意,受到了委员们的关注;许多委员回头向他们致意。35分钟的陈述准时顺利结束。接着是回答问题。国际奥委会委员和国际单项体联领导人共提出了九个问题,大多是体育问题。楼大鹏同志回答了其中的八个,另一个问题由魏纪中同志作答,由于事前准备充分,当然是对答如流。我团的整体陈述应是十分成功的。
  我们回到饭店后,又从饭店的闭路电视里看到了伊斯坦布尔的陈述。他们准备的略显粗糙,下工夫不够。最突出的是其女总理的脱稿讲演。伊斯坦布尔陈述一结束,我们就立即整装赶往国际奥委会指定的地点——路易二世体育馆参加申办城市表决结果的公布仪式。

抢占制高点(7)
由于组织工作不太理想,耽误了不少时间,我们抵达体育馆时已是7点差一刻,好座位早已被悉尼和曼彻斯特两个代表团占据。我团席位也被他们的多余人员占了一半,我们只能前后不成形地分开坐。外边虽然不下雨了,但仍是大阴天,天色黑糊糊的,十分压抑。我们的坐席又不完整,被一分为二,前后不衔接,更觉得不痛快。7点左右看了组委会安排的文艺演出,我们想起了中国那句老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们尽了努力,委员们做什么选择,由他们去吧!
  本来听说我们的主要指挥之一的万嗣铨同志与何振梁主席约好了联络暗号,好让我们早些知道结果。但只见万秘书长进出好几次会场,当我们询问他时,他都摇头,表示没有消息。在焦急的等待过程中,我们的少年合唱队起了好作用,连唱数曲,表现出必胜的信心。悉尼大多穿着他们的国旗色—黄绿衫,在我少年合唱队的启发下,也组织了起来;唱起了澳大利亚民歌,以提士气。随后曼彻斯特、柏林申办团也参加了进来,会场上出现了类似我们解放军连队间的“拉歌”比赛。一时间会场的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
  一直等到晚上8点20分,委员们才陆续赶到路易二世体育馆。我看了看委员坐席上的几个熟悉的朋友,很难从他们的脸色中判断出表决结果。想上前问吧,我一想他们委员也和我们一样,目前谁也不知道结果。但从表决时间持续这么长来判断,表明不是一两轮就决出了胜负。
  8点半左右,国际奥委会的几位副主席随着三位检票员按照晚当选者在前的顺序登上了主席台。何振梁作为第一副主席倒数第二个登上主席台,萨马兰奇主席最后一个上台。萨翁先按字母顺序感谢了参加申办的五个城市,按英、法文字母顺序北京排在第一个。当时悬挂在主席台两侧的两个大屏幕正在通过卫星把各申办城市的群众庆祝活动场面同步切换下来。当萨马兰奇主席说:“我在这里要首先感谢参加这次申办活动的北京、柏林……”这时大屏幕中切换到的北京居然一片欢腾、万众跳跃欢呼。体育馆现场全场愕然,可能是国内广播员译错了或是大多数人只听到了“北京”就以为北京赢了而欢呼。好在萨马兰奇主席没有理睬大屏幕中的反应,在感谢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