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是天下的眼》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广东人是天下的眼-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会制度,挽救民族危亡。在其影响下,光绪皇帝于1898年6月11日宣布正式变法。是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宫廷政变,囚禁光绪帝,并下令捕杀康有为等维新志士。“百日维新”湮没于血泊之中,但它作为一场政治、思想启蒙运动却青史长存。
  1901…1903年间,他在印度撰《大同书》、《中庸注》、《论语注》、《春秋笔削微言大义考》诸书,阐述“循序渐进”、“不能躐等”的改制说,反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1907年,改保皇会为国民宪政会(后正式定为帝国宪政会),成为推动清政府实施宪政的政治团体。辛亥革命成功后,康鼓吹“虚君共和”。1913年返国,在上海主编《不忍》杂志,发表反对共和、保存国粹的言论,并任孔教会会长。1917年和张勋策划溥仪复辟,迅告失败。晚年在上海办天游学院,讲授国学。康生平着作甚丰,达139种。台湾蒋贵麟辑成《康南海先生遗着汇刊》、《万木草堂遗稿》、《万木草堂遗稿外编》等。
  (三)
  毛泽东在《论人民*专政》一文中写道:“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康有为曾经是晚清社会的活跃分子。当他倡导维新运动、领导戊戌变法时,他代表和体现了历史前进的方向,为推动社会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当他在民国初年为尊孔复古思潮推波助澜、与袁世凯复辟帝制运动同流合污时,他就站到了历史进步的对立面。
  袁世凯当时一意复辟帝制,数次致电康有为,请他进京主持名教。一个要提倡名教,一个要复辟帝制,于是,他们很快走到一起来。日后的岁月证明,康有为提倡名教,支持尊孔复古,并不是要为中国文化谋新路,也不是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不满,而是意欲恢复大清王朝。无论从什么角度看,康有为呼应袁世凯复辟帝制,在理论上推波助澜,毫无疑问都是其晚年的一大污点。我们没有必要为贤者讳。认真推究起来,康有为晚年之所以有此失误,既有个人主观因素的作用,也有时代条件形成的局限。
  正是因为康有为与袁世凯的合作,充当民国初年帝制复辟运动的精神领袖,才导致康有为与梁启超这对莫逆师徒反目,分道扬镳。梁启超发现袁世凯在利用尊孔复古运动搞帝制复辟、妄图再建一个封建王朝的阴谋后,幡然悔悟,毅然发起护国运动。在看到袁世凯复辟帝制运动与康有为种种表演后,梁启超不无嘲讽地说,他的老师康有为已经由一个历史巨人蜕变为一个历史侏儒了。
  毫无疑问,历史人物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他们的思想、行为总是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但如何“扣”却是因人而异、大不相同的:有的人与时俱进,始终与时代潮流同行,既是“老先进”,又是“新先进”,如孙中山、宋庆龄这样的杰出人物就是如此。他们永远值得后人景仰。但有的人曾经是“老先进”,后来却落伍了,康有为即是一例。
  

梁启超:
看洋书眼界大开,戊戌变法走改良维新道路
  用史学的观点看,康有为和梁启超改良维新的道路,对推动数千年中国封建社会接受西方文明,与世界接轨,走向现代化意义甚大。
  中国人历来都喜欢当皇帝,为了皇帝这宝座,从春秋战国开始,就几乎年年烽火不断,这方败了成为贼,那方胜了成为君。大凡开国之君都还算英明者,从秦始皇、唐太宗、明太祖甚至到清的皇太极等等,他们都几乎是励精图治,都决心把国家治理好,让人民安居乐业,国富民强,希望这皇帝的金銮殿能一代一代传给他们的子孙。
  然而,中国人历来也具有“饱暖思*”的人类劣根性。何况皇帝这大老官?哪一位皇帝不是“三十六宫,七十二院”,美眷如云,因而也就整出一批一批的“皇儿”来,于是就造成宫廷斗争,往往为了“太子”这一皇帝的接班人的位置,也就没顾及“骨肉”之情了,父杀子,子杀父,兄杀弟,弟宰兄……整个宫廷常常变成血海一片。于是宫廷之争波及社会混乱、四野烽火随起,百姓遭殃。
  康有为、梁启超从洋书中看到了西方的文明、西方的*。于是他们主张改良,决心改变中国封建王朝这些劣根性。
  (一)
  改良者,只是在原有制度上的修饰而已。当然改良与改革同,但没有改革的气魄。
  最为局限的是,这种改良,只能通过执政者,即是皇帝大老官的圣意恩准,才予实施。
  那时的皇帝叫光绪,实际是一个儿皇帝,权力都在他母亲慈禧手头,当皇帝当得不痛不快。他想改良,一方面也想使中国走向世界文明,一方面也想通过改良,改掉母亲的后党体制,拿回本是皇帝自己的权力。但是不能!因为光绪帝太嫩了,势力太单薄了,搞了“百日维新”,弄砸了,不但不能保住自己(连自己也给老娘拘起来,关了禁闭)。康有为、梁启超更不用言。御卫四处抓捕,幸得两老还是广东海边人,祖先长期与大海打交道,遗传下硬朗的腿脚功夫,一溜烟跑往日本去,才保全了性命。但是,康有为却因此而把自家的家园贴了,给慈禧一把火烧得他妈的一片乌有。
  但是康、梁二兄台还不服气,他们就是要改良下去,不让中国进步,他们誓不罢休。
  要让中国进步,要让中国文明,靠的是什么?
  康、梁二兄认准一条死理,就是靠皇帝。靠光绪,光绪就是皇帝。何况他们还有“百日维新”的合作,虽然是失败了,但毕竟也是成功了百日啊!如果康、梁能扶光绪上,能通过光绪来实施他们的改良大业,是最理想的捷径,于是他们就拥护光绪。
  尽管这时孙中山的同盟会已举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旗帜,但是康、梁就不当一回事,不依不饶。于是他们就被世人称为“保皇党”。
  康、梁为啥要当“保皇党”呢?他们并不想自己当皇帝,他们是想通过皇帝推行维新变法,让中国社会进步、发展,他们绝对不是为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识时务者为俊杰”,但中国知识分子的脾气往往难改哟!他们都有自己的信仰。康有为还没经过*共和的经历,他跑往日本去,日本也是君主制国家,他还认准皇帝至上,只有皇帝才能救中国。所以他才死心塌地地“保皇”下去。
  梁启超不同,他“保”到一定程度,光绪没了,他想保宣统,宣统没了,袁世凯称帝,他极力抨击,武力反袁。后来,想保段祺瑞。段祺瑞可不是皇帝了,他在与段合作中也力图推广康、梁的维新思想,但段毕竟是军阀,他的政权建立在“火山”之上,没待多久也就没了。于是,梁启超愤愤地、后又安静地搞他的学术研究去。
  (二)
  梁启超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自幼聪颖,四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九岁即能写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十二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1890年,他十七岁时拜康有为为师,从康学习四年,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1894年6月,他随康有为入京参加会试。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次年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皇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这就是着名的“公车上书”。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这年七月,宣传变法维新的第一个刊物《中外纪闻》在京创刊,梁启超是主要撰稿人。八月,维新团体“强学会”成立,梁任书记,成为康有为进行维新活动的得力助手。
  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1898年回京,积极参加“百日维新”。7月3日(五月十五),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着《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1905…1907年,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达到高潮,梁启超作为改良派的主将,遭到革命派的反对。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