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去北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2008去北京-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从公元前二世纪的秦朝直至公元七世纪的唐代,北京一直安于其北方军事重镇的地位。唐太宗从这里出发东征高丽,大败而归,纪念阵亡将士的法源寺留存至今,丁香花白皙胜雪,香气馥郁。公元755年,握有兵权的封疆大吏安禄山在这里发动叛乱,渔阳鼙鼓动地而来,扫荡着丰美的盛唐江山,那场战争已杳不可及,叛将之一史思明的墓志和随葬陶俑,如今静静地躺在首都博物馆的展柜中,彻底褪去拥兵自重的飞扬跋扈,无意回首主人那轰轰烈烈的戎马生涯。
  由于后晋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936年,少数民族契丹不费一兵一卒占据北京,并在此建立陪都。契丹人崇佛,在北京大地留下了众多佛寺遗迹,天宁寺塔风铎清脆的铃声,京西大觉寺呢喃的诵经声,在辽代的天空下次第响起,自隋朝开始的云居寺凿刻石经的叮当声,此时也愈发密集,而大辽王朝,包括创立大辽的契丹人,最终却无声无息地消失在时间的洪流中。
  此后,另一个少数民族女真接管了北京,国号为“金”。1153年,金迁都于斯,改名中都,这是北京作为封建王朝政治中心的开端,也是北京850余年建都史的起算点。金中都只存在了短短的一百年,来不及留下太多痕迹,就连金代的皇陵,都在后世的战火中,湮没于房山区的黄土衰草间了。不过美丽的事物,往往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金章宗附庸风雅创立的“燕京八景”,一直流传至今,建于金中都北郊的皇家离宫,成为今日北海公园的前身;更有如彩虹般壮美的卢沟桥,横跨于永定河上,一直跨越了八百年的风风雨雨,用自己的臂膀,承托起往来的客商、归家的游子,承托起望柱上群狮共舞的曼妙身姿。
  取代女真入主北京的仍旧是少数民族,1276年,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迁都北京,改名大都,北京从此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首都。元大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际大都市,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作为那个时代的旅行家,以生花妙笔,勾勒了卢沟桥俏丽的身影,记载下白塔寺盛大的佛事,描绘出美轮美奂的元大都城,使之成为无数欧洲人心驰神往的人间天堂,为西方世界带去一份遥远而神秘的东方梦幻。元大都的兴盛,仰仗一条伟大的运河源源不断地运送钱粮,运粮船满载江南的富庶,直抵大都腹地。地安门外后门桥边的镇水兽,似乎还在追寻当年过往的帆影,曾经樯橹蔽日、舟楫纵横的积水潭,如今已变成灯红酒绿、醉生梦死的温柔乡,只有默默伫立在京城中轴线北端的钟楼、鼓楼,依然坚守着关于暮鼓晨钟的传说,坚守着来自元朝的悠远节奏。
  1368年,在元朝末年的连天烽火之中,明朝大将徐达将蒙古人赶出了大都城,并将大都北城墙南移千米,城北几段草木丛生的废弃城墙,似乎还残留着那个来去倏忽的马上民族的豪迈气息。明太祖朱元璋死后,韬光养晦的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自北平起兵,杀入首都南京,夺取了他侄子的天下。1403年,已即皇帝位的朱棣将北平改称北京,“北京”这个响亮的名字,从此与古城融为一体,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也就此展开,紫禁城、天坛、太庙、社稷坛……在元大都的战争废墟之上,明北京城初具规模。1421年明朝正式迁都,时隔半个世纪后,北京再度成为大一统王朝的政治中心。1553年明嘉靖年间又增建了外城的南半部分,从而奠定了今天北京城“凸”字形的基本布局,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巍峨的城墙层层套叠,“内九外七皇城四”20座城门城楼,勾画出雄伟壮丽的天际线。
  

北京史话(2)
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明朝全力打造长城防线,尤其是北京周边的蓟镇长城,更是以其拱卫京畿的战略地位受到特别关注,成为最牢固、建筑成就最高的长城,形成今天北京长城旅游的主体。明朝统治者以为最大的威胁来自北方,万万没有想到终结朱家江山的,却是陕西、河南的一帮农民。1644年,北京风云突变,各路军事力量你方唱罢我登场,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杀入北京,崇祯皇帝和曾经风光无限的明朝,终归于明十三陵的一抔黄土。志得意满的李自成在皇位上只坐了一天,就被迫弃城而去,将北京拱手让与呼啸而来的满清八旗。
  统治北京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依然是少数民族政权。骁勇善战的满族起兵于白山黑水之间,经过六十余年南征北战,终于修成正果,入主中原,创造了中华帝国最后的辉煌。清朝皇帝特别喜欢修筑园林,从“三山五园”到避暑山庄,无不檐牙高啄、绿肥红瘦,闪耀着康乾盛世的夺目光芒。无奈好景不长,清帝国逐步滑入被列强宰割的深渊,北京城也在劫难逃,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荟萃中外造园艺术于一身的万园之园——圆明园,竟然被纵火焚毁;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洗劫北京,无情的火焰,刺刀的寒光,彻底破灭了清帝国中兴的期望。
  1911年,清朝末代皇帝宣布退位,在中国存在了两千余年的帝后公侯们黯然谢幕,北京成为军阀政客们角逐的舞台,与全国政治中心的地位短暂告别。1937年7月7日,沉寂多年的卢沟桥再度成为目光的焦点,日本侵略军罪恶的铁蹄踏过卢沟桥,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风景秀丽的“卢沟晓月”变成了血雨腥风的战场,赵登禹、佟麟阁……中华英烈们在京华大地上,以血肉之躯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篇章。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北京历史翻开新的一页,在此后的五十余年里,北京经历了沧桑巨变,渐渐成长为国际化大都市,变幻出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现代模样。2008年8月8日晚8点,北京奥运会将隆重开幕,这个时刻,注定将成为北京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 想看书来

皇家建筑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是中国古代帝王引以为傲的信条。作为大一统封建王朝的元明清三代,幅员辽阔。作为帝国中心的天朝之都,物阜民丰。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历代皇帝,自然免不了一掷千金、大兴土木,为自己营造金碧辉煌的宫殿、磅礴大气的园林、威严庄重的坛庙和巍峨肃穆的陵墓。皇帝们不仅生前享尽荣华富贵,就连死后到了地下,仍念念不忘要在另一个世界里继续专断和奢靡。
  除了曾经高大坚固的城池,那一大片灰瓦灰墙的民房之中,最为醒目的当然就是皇家宫殿。红皮黄瓦的砖墙,在两者之间划出了一道清晰的界线,寻常百姓不得出入。皇帝居住的幽宫禁院,更是深沟高垒,守卫森严,任何人不得擅入。而那宏伟壮丽的殿堂,自然是皇家的专利,就连位极人臣的王侯之家,也不敢轻易逾制。这就是紫禁城,由迁都北京的明永乐皇帝下诏,仿照南京故宫修建。自命为真龙天子的明清皇帝,就坐镇中央而号令四方,历时达五百年之久。
  为了宣扬皇权神授,皇帝还不惜煞费苦心,在京城四方先后建成了规模空前的九坛八庙。上至天地日月,下至风雨雷电,包括祖先、社稷、先农、先蚕,还有至圣先师和历代帝王,都纳入到了皇家祭祀体系之中。这都是为了昭告天下,其统治神圣不可侵犯,让百姓俯首听命,以求江山稳固。
  入关后的清政府,继承了这一切。然而从关外狭小低矮的沈阳故宫,入主高大森严的北京紫禁城的清朝皇帝,却并未因此心满意足。习惯于凉爽湿润气候的满族统治者,难以忍受宫内的干燥闷热,于是转而苦心经营西郊的三山五园,作为皇家的夏宫。又在长城内外建起大量行宫,以供围猎之需。其中的热河行宫,也即避暑山庄,面积甚至数倍于京城皇宫。这些离宫别苑,位于山清水秀之间,重楼叠阁,俨然成了人间仙境。皇帝往往在此乐不思归,于是本为享乐而建的园林,又成了皇朝的另一个统治中心,决定着帝国的命运。
  不管久居深宫的明朝皇帝,还是钟情别苑的清朝皇帝,他们都没有忘记在位时为自己修建庞大的陵寝。无论是京城北郊的明十三陵,还是分列东西的清东陵和清西陵,甚至还有远在沈阳周边的清关外三陵,都是风水绝佳、建筑考究的万年吉地。当然他们也忘不了,布下重兵为其守陵,以免死后遭遇不测,虽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规模庞大、布局严谨、用料考究、装饰华丽的皇家建筑群,无疑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最为灿烂的篇章。追求自然与人工的完美结合,是中国建筑的最高境界,皇家建筑更是其中的典范。虽然历经沧桑,有些惊世之作早已荡然无存,但保存完好的也不在少数。这些构筑在木头之上的经典杰作,至今还在闪耀着光芒,令世人慨叹。
  

胡同与四合院(1)
胡同与四合院是北京的名片,承载着北京大量的文化财富,鲜活的历史血肉,以及这一方水土独有的精气神儿。北京城被誉为世界上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城市建筑杰作,胡同与四合院无疑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胡同”二字来自蒙古语,意为“水井”,始于十三世纪的元朝,人们近水而居,从而形成民宅、街巷,元大都营建之初,做过非常系统的城市规划,根据街道的不同宽度,分别定名为街、巷、胡同,胡同就如同京城的毛细血管,连接着大都子民的寻常生活。走在胡同深处,高高低低的屋檐上面,是深深浅浅的槐荫,曲曲折折的铁丝上挂着鸟笼,画眉、黄莺跳跃其中,唱着婉转的歌曲;头皮刮得锃亮的老头儿,在楚河汉界两边杀得不亦乐乎,老太太们坐在院内的阳光底下,边择菜边聊着家常;鸽群掠过天空,振翅的风声之后,是一带回响悠长的鸽哨;间或走来一位走街串巷的小贩,叫卖声绕梁不绝:“臭豆腐——,酱豆——腐儿”……在这样的场景中,北京城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