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去北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2008去北京- 第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其中有馄饨侯、炒肝儿店、爆肚店,另外夹杂在这一片灰色平房中的还有几间不起眼的小咖啡馆,以及钟楼后边那早已不为人知的铸钟娘娘庙。
  伴着阵阵鸽哨和车铃儿,骑上自行车哼着何勇的歌:“我的家就在二环路的里面,我的家就在钟鼓楼的这边,我的家就在这个大院的里边,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家就在这个地球的上边”。顺道拐个弯儿,钻进曾留下歌手童年记忆的小石桥胡同转上一圈儿,接着暗暗告别家在这边的钟鼓楼,然后晃晃悠悠地奔向返程的斜阳。
  到达:乘5、60、107、124、734、824路公共汽车在鼓楼下车即可。
  门票:10元。
  开放时间:8:30~17:30
  作者手记:
  除夕夜到这里可以体验亲自撞钟和击鼓的乐趣,声音很响,要记得提前捂好耳朵哦!
  钟楼、鼓楼的里的楼梯都比较陡,登楼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钟鼓楼酒吧
  钟鼓咖啡馆
  钟鼓楼下的温馨咖啡馆,是古老与现代结合的典型产物。咫尺的钟鼓楼再加上现代味十足的lounge,喝着名为“佛”的自调酒,身子陷入沙发,听着那头顶的鸽哨,的确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地址:钟楼湾胡同41号
  床吧(Bed Tapas & Bar)
  胡同里的小木门、红灯笼、四合院、中式老木床、大铜镜……这里透着的全是很中国、很传统的古香古韵,有些昏昏,有点靡靡。床吧,没有太多的奢华包裹,虽说这里没有榻,但有的却是厢房中的大木床和大厅里的土炕,它们在床吧替代了一般意义上的沙发、座椅。在这儿盘起腿,或是舒展个你喜欢的身体姿态与朋友天南海北地聊聊过往,绝对是种暧昧的享受。
  

主要景点(9)
地址:旧鼓楼大街张旺胡同17号其
  南锣鼓巷——胡同巷里的历史与时尚
  顺着北京中轴线的龙脉一直向北,走到红墙黄瓦的鼓楼前,再沿鼓楼东大街向东大概一二百米,很容易就会发现路南一条铺着整齐地砖的光鲜巷子。巷子口的红色标牌上挂着它的名字——南锣鼓巷。
  这南北走向约800米的南锣鼓巷街区,北边为鼓楼东大街,南边是地安门东大街,西边为地安门外大街,东边是交道口南大街。被这四条大街合围的这块地方,在东西两侧又各排列了8条方方整整的胡同。由南至北,西面的8条胡同依次是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儿胡同、帽儿胡同、景阳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鼓楼苑胡同;东边的8条胡同依次是炒豆胡同、板厂胡同、东棉花胡同、北兵马司胡同、秦老胡同、前圆恩寺胡同、后圆恩寺胡同、菊儿胡同。这里光是这16条胡同的名字,竟也是经历了从明到清的演变,更甭说这胡同里深藏着曾经显赫、气派的清朝王爷府,大学士的花园,婉容的后邸,民国的官宅等等,又是经受了怎样一番天翻地动的痛苦变迁了。
  如今早已放下了那尊贵架子的旧宅故居,不由得它不淹没在五光十色的现实行进中。大宅院门前描绘精细的竹林七贤与从旧宅中走出的白发老者,院里柿树上的喳喳喜鹊与巷子里名叫“喜鹊”的安静酒吧,民宅老屋瓦顶上一只守护自家地盘的黄猫与沙漏咖啡吧窗边一个守望人群的八十年代塑料娃娃,深藏大院中精致繁复的拱门砖雕与拱形窗口铁丝上晾着的袜子背心,北兵马司上演的先锋戏剧与胡同里出门倒土老票友的一嗓子京韵。南锣鼓巷制造了太多的时空错觉,一切古老的、舶来的就在这胡同里交叉、错位、往复。
  南锣鼓巷里有三条以“儿”字为后缀命名,好叫好认,听起来又脆又亲切的胡同名,它们就是雨儿胡同、帽儿胡同、菊儿胡同。其中在东棉花胡同对过儿路西的是雨儿胡同,进胡同路北不远,挂着“北京市美术家协会”牌子的13号院,是以画“墨虾”等写意小品闻名画坛的齐白石老人曾住过的院子,老人在此没住多久后便搬去西城的跨车胡同。白石老人笔下的虾透明、灵动、弹性十足,寥寥几笔画出的五段虾,便超越了真实生活中的美学。现在雨儿胡同的13号院因被单位占据,所以收拾得也就比较规整,宅门、鱼缸都透着不少当年的原汁原味。
  出雨儿胡同向北走不远,路西就是帽儿胡同。在胡同口的介绍牌上清楚地写明了,7号至15号院为旧宅院“可园”,35号、37号院为末代皇后婉容故居。或许是与末代皇后有关,在帽儿胡同遇见高鼻深目、金发碧眼的旅行者比例明显比其他胡同要高不少,无论是三三两两步行的,还是单独一个骑着自行车的,这些来北京寻找胡同往事的外国旅行者,看那脸上的表情显然是对胡同进行了一番好奇的探索与穿梭后,接着又产生了不少浪漫的遐想。
  现在帽儿胡同的“可园”被某个法律事务所占据,矮矮的带檐粉墙在南边开了个红漆小门,透过半扇敞着的小门,可以望见里面的建筑没有进行重新油彩或其他修缮。“可园”的一组建筑群,是清末大学士文煜积累了大量财富,精心修筑多年而成的规模宏大的并联五院和花园,其中的花园虽不大,却是极为小巧精致,疏密有致。当然,这座宅院与其他精美的宅院一样也无法避免几易其主的命运。但最令人遗憾的是,总体格局保存完好的“可园”至今一直没有对外开放,而这被众多文物专家以及胡同研究者所期待的“可园”,被给予的是比恭王府花园更具艺术价值的清末京城私家园林的厚望。
  由“可园”再向西边走,路北的35号、37号院就是末代皇后婉容郭布罗氏的家。今日的宅院前只有个“旧宅院”的石牌标记,晒着太阳的修车摊师傅眼皮子都没抬地说“这里现在可住着不少人”,那一句外地口音让人顿时失去了继续搭讪、探询的兴趣。但在来之前,就知道作为皇后少女时代的住所,在婉容被“册后”了的几年内,曾花了不少钱按府第规格大加修缮。听说这后院里中国古典园林有着叠石亭榭,还有一面放置在正房的华丽穿衣镜,据说那可是慈禧太后花了500万两白银从德国购来送给婉容的聘礼。只是这些支离破碎的房屋与记忆,如今同样是不再轻易示人了,倒是世代住在院里的老人们时常坐在一块聊聊,这位“长的还行,人也时尚”仿佛是自己那多年前的老街坊佳人。只是与宣统在大婚后直到吸食鸦片的最后日子里,这位柔情的、活泼的、端庄的、受西方思想影响的末代皇后婉容,再也没有回过她在帽儿胡同里的娘家。
  

主要景点(10)
再说这菊儿胡同,此胡同是北京首批危旧房改造的对象,在经过了吴良镛教授设计改良后的古典式四合院,在1992年便获得了联合国颁发的“世界人居奖”。菊儿胡同由此,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老外所认知,住在这“类四合院”里,一是接地气,二是私密性较强,三是宽敞舒适。这些年不少迷恋京味儿文化的各国老外,更是拉家带口地在散发着浓浓京味儿特色的平民区里安下了异国的家。只是这条胡同曾经显赫的历史背景,总是像尘埃一样飞起、落下、再被人抹去。菊儿胡同口的介绍牌上清清楚楚写道:“菊儿胡同在乾隆年间称橘儿胡同,后在宣统时期改称为菊儿胡同,当年菊儿胡同3号、5号、7号和寿比胡同6号,为清光绪大臣荣禄的宅邸。其中3号为祠堂,5号为住宅,7号为花园,此后7号还曾为阿富汗大使馆。”这位曾高呼“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晚清政客荣禄,据说当年所住的宅邸很大,分为西部的西式楼房,中部的花园,东部的五进四合院,共三部分,其中有意思的是,荣禄的宅邸大部分为小楼别墅式的西洋景。而目前在宅院东南角的“原装门”上赫然贴着房管所的通知和联系电话,里院三间正房以及东、四厢房和倒座房倒是都还齐全,只是如今的暗淡到底是让曾经的雕梁画栋失了气派。
  沿着南锣鼓巷满是小酒吧、小咖啡馆的巷子一直向南,从东边数第三条的东棉花胡同就是中央戏剧学院所在了。校园里边练声的学生正怀揣与戏剧结缘的梦想,或许梦想中还有一份与青春有关的纠葛。只是旧宅主人段祺瑞以及靳云鹏的故事,在今日绝少被人提起了。中戏北边的那条叫做北兵马司胡同,这小小的一截胡同在几年前那会儿火起来,还是因为北兵马司的北剧场是上演先锋话剧的主要阵地,近两年来北剧场因经营不善,也就把剧场名字改成了中戏实验剧场,可名字一改总感觉似乎是缺了点什么,就像是这胡同本身的名字——北兵马司。明朝时在北部负责地面治安捕盗的称为北兵马司,此后这条胡同的名字也就在兵马司胡同、交道口南六条、大跃进路四条以及北兵马司之间来回更迭了。
  南锣鼓巷紧靠南口东面的第一条胡同,是炒豆胡同。炒豆胡同77号院曾住着一位来自科尔沁大草原的勇士,这位名叫僧格林沁的科尔沁郡王可谓是戎马一生,勇士总是与骁勇、善战、统领、铁骑、战火、血联系在一起的,能够战死沙场也是他们心中永远的归宿。而今,77号院只是冷冷清清地在门外挂了块石牌,写着“僧王府”三字。据说当年僧王府的地盘可谓是纵跨了两条胡同,那会儿僧王府的前门开在了炒豆胡同,而它的后门是开在了北边的板厂胡同,四进的王府照例也是分东、中、西三路,那时建筑群的规模之大可想而知。只是在民国后期,府第被后代们逐渐变卖,当年的院落也就被分割得七零八落了。而这曾经的王府,现在的一部分已是被改建成了“侣松园宾馆”,只是这王府变客栈的四合院,不知那穿着老锈铁衣铠甲的勇士,在梦里重返时还能否敲开自家的门儿?
  南锣鼓巷除了以上几条比较特别的胡同外,其实细细琢磨来还是有不少有意思的胡同在宅院深处等待着你的搜寻。像是北兵马司胡同北边的秦老胡同,那里的35号院原是晚清内务府大臣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