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史,后人都不应脱离那个时代的历史情境,这样,才能理解纪录片的时代性是什么,纪录片真实的动态性是怎样的。

    从历史的角度看,纪录片真实的动态性还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那时的真实——在历史的某一时刻拍摄的东西,在若干年后人们不再认同。例如,有一年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成克杰在救灾第一线”讲述的是当时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成克杰深入抗洪一线的情况。当时这则报道被认为生动地表现了领导干部的形象,但后来成克杰却因腐败而受死。于是就变成,那时的事实是存在的,而那时的论述变成了历史的假象。“论述”尽管基于事实,但它却蚀满了精神的锈斑,受到太多意识形态的影响,而使“真实”在历史的范畴中带有了某种虚无的色彩。
推荐序三 历史、影像与影像的历史(8)
    口述的真实——在纪录片中会有许多当事人的讲述,或讲述历史,或讲述经历,或讲述感受,但这些讲述往往带有自身利益的需求,(情感的讲述通常例外)他一定会强调了一部分而忽略了另一部分。于是就变成,口述的行为是真实的,而事实是“罗生门”式的。“口述史”现在正在成为一种历史观(同时也在成为一种演绎这种历史观的纪录片的片种),这种历史观意在颠覆传统的正史,而将历史留给那些被正史忽略的个体去书写。于是,历史尽管层次越来越丰富,故事越来越生动,叙述越来越个体化,但历史的轨迹却越来越变得平面、零乱、局部、感性和相互矛盾。

    非主流的真实——在主流社会之外,边缘人群的生活和行为往往与社会的主流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处于抗拒地位,或不被认同,或不被重视。吸毒者、妓女、流浪艺人以及各种各样的弱势人群和少数族裔等等,他们的边缘化的生活尽管是真实的,但却是主流价值体系严厉批判或是廉价同情的对象。纪录片往往以反叛者或救赎者的角色来面对这样的事实,使得叙述本身就将这样的事实排除在主流社会之外,成为社会发展主流中的偶然性存在。

    如今,社会民主化和思想多元化为我们认识历史和现实提供了宽容的环境,对纪录片属性认识的深入和创作风格的个性化,也使得纪录片对历史与现实的记述不再是只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需求,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但是,我们必须了解我们走过的路,了解前人在这条路上留下的足迹,以及他们留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这就是“历史”的意义。这也是我看重这本《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的原因。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本书的作者是本人的母亲,也是本人专业的启蒙者,早年我在学习新闻摄影和纪录片创作时,样板就是“中央新影”的那些作品和作品的创作者,这当中也包括她的作品。后来,开始研究纪录片的相关理论问题,也多是从“中央新影”的历史经验中寻找论题和辩题,也经常从与母亲的交谈中获取灵感。我一直认为,她们那代人是充满激情与乐观精神的理想主义者,她们始终阳光地面对眼前的现实,尽管有时现实是满眼阴霾,对她们也并不公平,但是,她们仍为理想而坚持。就像她写这本书,前后10余年的时间,前五六年照顾瘫痪在床的父亲,断断续续几乎放弃了写作,后四五年癌病缠身,却坚持不懈,开始了与生命争抢的写作。在她离世前的几周,她看到了这本书的出版。我想,那一刻,一定是她一生中最后一次最快乐的时刻。

    又是快10年过去了,在这本书再版的时候写这些话,一是为了与母亲再作一次遥远的对话;二也是为了使更多的纪录片工作者和纪录片史研究者能够真正认识到这本书的价值。

    钟大年2012年

    (钟大年,香港凤凰卫视节目副总裁、资讯台台长,中国传媒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出版后记
    ◆出版后记

    经过百余年的发展,中国新闻纪录电影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和经验,研究中国新闻纪录电影的历史,理清发展脉络,总结经验教训,是中国新闻纪录电影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早在20世纪30年代,高维进老师就开始在延安从事艺术工作,40年代就参加了新闻纪录电影的创作工作,解放后她长期担任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副总编辑,是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自1995年起,高维进老师用了10多年的时间,查阅了大量史料,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和严肃求是的精神,对中国新闻纪录电影的发展历史进行分析、评述,写成《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这部中国新闻纪录电影研究领域的开山之作。这部著作,不但记录了中国新闻纪录电影的发展历史以及由其所记载的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和历史发展情况,还在正文中穿插了对新闻纪录电影人的回顾,并在附录中收录了新闻电影人的小传,记录了他们的伟大业绩和宝贵经验,是研究中国新闻纪录电影的重要文献。。hushui

    在本书的编辑出版过程中,我们得到了钟大年、钟大丰两位教授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第八任厂长高峰先生、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先生、著名纪录片研究专家单万里先生为本书撰写了推荐语,对他们的支持和指导,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服务热线:133…6631…2326139…1140…1220

    服务信箱:

    “电影学院”编辑部

    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拍电影网(。pmovie。)

    2012年12月
引言
    引言

    1905年中国拍摄了第一部电影,名叫《定军山》,是记录中国的古老艺术京剧的名演员谭鑫培表演的京剧《定军山》的几个片断,它记录下了20世纪初中国京剧艺术的精粹。这第一部影片是纪录片的一种形式,这就是说,在中国,电影一开始就是作为记录现实生活的一种表现手段,同时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电影是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虽然中国早从宋代起,距今七八百年前,已有利用光和影的原理制作的皮影戏,随后也出现于西方国家。但是,只有当西方近代科学的发展,摄影术的发明,胶片的问世,照明灯、摄影机、放映机等机械制造以及洗印技术的发展之后,才可能使电影逐步接近形成。直到1894年美国托马斯·爱迪生(ThomasEdison)制作的“电影镜”和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的“活动电影镜”的出现,才完成最初的称作“活动影戏”的电影。

    世界公认:1895年12月28日,法国里昂的青年实业家路易·卢米埃尔(LouisLumire)及其兄弟奥古斯特·卢米埃尔(AugusteLumire)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正式放映《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水浇园丁》、《墙》等最早的几部影片的日子,为电影诞生的日子。

    《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摄影大会代表的下船》等就是最早的一批新闻纪录片。其中,1895年6月11日在法国涅微市索恩河畔拍摄的《摄影大会代表的下船》被法国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GeorgeSadoul)称之为世界上第一部新闻片。称它是“实地拍摄的自然景象”,“在现实中选择题材,从而给人以深刻的真实动作感和生活感”。这就是他对新闻纪录电影的主要特征所下的定义。

    电影作为艺术的一种门类,是上层建筑。它既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不同政治集团掌握电影制作权时,就使电影为一定的政治目的服务。即使有的人摄制电影不是为了政治目的,只是把它作为商品,为着赚钱增殖资本,也因人们具有不同的世界观,在摄制的影片中会表达各自不同的观点。因此从意识形态角度来看,在各类电影中,新闻纪录电影的倾向性是更为鲜明的。

    中国人自己摄制电影,一开始就和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紧密地相结合着,在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中,都有新闻纪录电影为历史前进的足迹,留下活的形象画卷,写下壮丽的诗篇。

    新中国建立后,新闻纪录电影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重视下,发挥着它重大的宣传教育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新闻纪录电影的性质和作用的认识,更加明确。

    新闻纪录电影是新闻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电影艺术的一个片种,是大众传播媒介之一。它以真人真事为拍摄对象,不能虚构。它直接从现实生活的事件和人物中发现和选择典型,不能制造。它在事件进程中,从繁复的生活现象中抓住本质、提炼主题,用记录的方法,及时地反映生活。它是时代的目击者,是历史的见证。本文将结合中国社会的发展来探讨中国新闻纪录电影的发展历程,及其对社会所起的作用。
十米十花十在十线十书十库十 ;http://booK。mIhua。Net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