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长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的长征-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长征,一个浩瀚而传奇的“行走”意象,越远越鲜明。后世的人们或许会这样跟他们的孩子说:很久很久以前,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只要一息尚存,就要杀出一条血路,坚定地行走。他们竟然走了两万五千里。这次震惊世界的行走,其内涵丰富而博大。它的起点,或许不在江西瑞金,不在福建宁化,而要上溯到1840年;他们的先头部队,或许不是红一方面军,而是康梁、是六君子,是先行者孙中山,是嘉兴南湖的那艘画舫。为了找一条出路,一支队伍行走两万五千里,一个民族已经行走百年。人常说“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说“万里长征才走了第一步”。今天,我们说这些话不需要注释,不需要引经据典,它们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民族共同的语言。毋庸置疑:英雄史诗“长征”,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一个励志品牌。如果说长江是中华民族的自然遗产,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那么长征就是中华民族一份珍贵的非物质遗产。《我的长征:亲历者口述实录》这本书的出版,就是对长征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为了这本书,SMG的记者发扬了长征的行走精神,辗转数省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壮士暮年的英雄(或许这是最后的机会了)。为了这本书,记者与时间赛跑,在告别“西行漫记”时代70年后,他们完成了一部“西行速记”。我的书架上,需要这样一本书。
  作者: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总裁
   。。

带领游击队投奔红军
1933年10月,红四方面军打到四川宣汉县境,读过3年私塾的贫农的儿子向守志,受到了革命教育,幼小的他从此开始漫长的革命生涯,先后任区少先队队长、区游击队队长。向守志三次走过草地爬过雪山我的长征路更长。
  1988年向守志被授予上将军衔1934年7月,在四川军阀刘湘发动对川陕苏区的“六路围攻”最紧张之时,宣汉县区游击队队长,只有17岁的向守志毅然决定,带领一百多名游击队员集体参加工农红军。就在向守志决定加入红军那天晚上,母亲通宵达旦地为向守志赶做了一双粗布鞋。第二天,她对儿子说:“孩子,你放心地去吧,我们穷人要有活路,就得跟着共产党和红军闹革命。”不过当时的形势对红军很不利,国民党的围剿非常疯狂,一旦红军战士被抓住,就会被杀头!因此,也有游击队员对于参加红军有点犹豫。有队员表示顾虑说,“队长,再考虑考虑吧?”也有队员说,“形势不妙啊,队长,我们能不能再缓一缓?”更有队员十分担心地说:“队长,敌情这么复杂,我们这时去,合适吗?我们得为自己想想后路啊?!”但是铁了心的向守志表示他心意已决,一定要参加红军!加入红军后,向守志被编入红9军第76团第2营第4连。按照当时的政策,向守志作为区游击队队长,又带来一百多人,至少应当个排长。团领导也对向守志说:“我们打算让你先从排长干起,怎么样?”但向守志急忙说:“首长,我年龄还小,还是让我先当兵吧!”团领导想了想,点点头说:“也好,先锻炼锻炼,那么你想当什么兵呢?”“我有1米73的个子,身体又结实,我想扛机枪。”向守志回答说。“为什么想扛机枪?”团领导问。“用机枪比步枪打死敌人多!”向守志头一抬,大声说。“你这个小鬼!”团领导摸摸向守志的头,笑了笑。就这样,向守志先在4连当战士,没几天,被调到团部当通信员,不久又被调到团机枪连当战士、班长,扛马克沁重机关枪。这一扛,就是两年多,直到1936年8月,向守志离开机枪连,到红军大学学习,1937年8月,他毕业后,担任129师386旅771团特务营连长,后任营长。
  

一根竹棍拯救战友生命
1935年3月28日夜,徐向前指挥向守志所在的红9军与红30军、红31军主力,兵分三路,强渡嘉陵江天险,向西挺进,拉开了红四方面军长征的序幕。为了早日与中央红军会合,部队几乎天天行军,天天打仗。长时间的行军打仗,指战员们的脚都磨烂了,无论谁脱下草鞋,露出的都是一双血迹斑斑、溃烂流脓的脚。向守志的双脚也不例外,一路走来,肿痛难忍。最后只能把双脚用一层层布或稻草包裹着,但没多久,那裹脚布或稻草上就渗出了斑斑血迹。当时向守志的负荷还要比别人重,因为他肩上扛的是挺重机枪。而且向守志还一直是连队收容队负责人之一。收容队成员不但自己要和部队一起爬雪山过草地,还肩负着帮助体弱和有病人员长征的重任。1936年2月,红9军行进到党岭山,党岭山的海拔有5000多米,藏民称之为“神山”。上山一百里,下山一百里,峰顶气温在零下40摄氏度以下。当地有一首民谣说“正二三,雪封山,鸟儿飞不过,神仙也不攀”。正当部队走到半山腰,突然狂风卷着积雪,积雪裹着沙石,带着一股骇人的啸声吹打着艰难行走的红军队伍,这时刚被收容的伤员小瞿,实在是累得走不动了,就对向守志说,想休息一会儿。向守志赶紧上前几步,扶住小瞿说,出发之前先遣队已经说过,半道上千万不能休息,一休息很有可能会牺牲。可是小瞿还是苦苦哀求,说他实在走不动了,就是死了,也要留下休息。看小瞿实在是累得走不动了,向守志也知道,再说也是多余,于是就把手中的竹棍递给他,让小瞿抓紧竹棍。小瞿犹豫了一会儿,然后伸出了冻得发抖的双手抓住。一步、两步、三步……早已筋疲力尽的向守志艰难地前行。山越来越陡,雪越来越大,风也越来越凶猛。突然一个趔趄,他摔倒在地。“副排长!”小瞿带着哭腔喊道。就在小瞿准备伸手扶他时,向守志已经吃力地爬了起来。他明白,如果稍一迟缓,就有可能永远爬不起来。此时的向守志,每迈出一步,都要使出全身的力气。在他的帮助下,小瞿恢复了些体力,开始自己走了。几十年后,向守志还清楚地记得,长征一路所见触目惊心:有的同志的腿被冰雪划破了,正在滴血;有的草鞋陷在雪里找不到,只好光着脚走;路旁到处是拱起的雪堆,一不小心便会被绊个跟头,里面是冻僵的尸体……还有一次,向守志发现从山上滚下一个东西。眼看着就要滚下悬崖,被一块巨石挡住。那是一名掉队的红军战士!向守志拼尽全力一个冲刺,来到那位战士上方不远的地方。向守志把手中的竹棍伸了下去。那位血肉模糊的战士艰难地摇了摇头,说:“不要啊,同志!我会把你带下来的。”向守志吼道:“快点,这是我的职责!”那位战士痛苦地伸出了左手!向守志刚一用力拉,就被带下去一步。说时迟,那时快,紧随其后的连长一把抓住了向守志单薄的衣服。在三四位收容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那位战士得救了。就在那位战士刚被拉起的一刹那,“轰”地一声巨响,从天而降的巨大雪块把那块石头冲到了悬崖底。惊心动魄的雪崩发生了!
  

长征中见到毛主席
1935年6月18日,他们终于迎来了历尽艰辛的中央红军。小金川岸边,红9军全体官兵穿戴整齐,像参加阅兵式一样站在道路两边。当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朱德等领导同志率中央机关人员出现时,红9军一边喊口号:“欢迎中央红军老大哥!”“庆祝两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一边鼓掌高唱着“万岁!万岁!我们来会合!……”的欢庆会师歌曲。这是向守志第一次看见毛主席和朱总司令,过去在部队一直听红军将士说到中央红军和朱(德)、毛(泽东),但从没有亲眼见过他们。当时,毛主席穿着灰色棉大衣,身材高大,满头黑发被微风吹动,面带着微笑不停地向战士挥手致意,给向守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首长们过去后,中央红军的队伍走近了;向守志他们惊奇地发现中央红军队伍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威风凛凛、兵强马壮。他们由于长途跋涉和艰苦转战,衣衫破旧,服式不一,不少人穿的还是缴获的国民党军的灰军装,只是帽子上没有青天白日徽,许多人还拄着树枝当拐杖。队伍里有几顶红军的八角帽,比四方面军的军帽要小一些。武器装备与四方面军比也相差悬殊。回到宿营地;向守志他们了解到,其他部队所迎接到的中央红军部队也和他们所见到的情况相似。原来,中央红军在没有后勤保障的艰难的长征中,历经漫漫征途上的一场场血战,战斗伤亡和减员很多,有的指战员尽管衣衫破烂,但依然充满战斗激情。两军会师是一件大喜事。那一段时间,基层官兵都沉浸在会师的喜悦中。然而,在决定下一步的行动计划,确定中国革命的战略方针时,张国焘与党中央严重的分歧出现了。为了顾全大局,中共中央7月21日任命张国焘为红军总政委。接着,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部队混合编组,分成左右两路军,准备踏上北上的征程。当右路军以无比坚韧的毅力穿越松潘大草地时,张国焘带领的左路军却忽生变故,西进阿坝后,迟迟不肯北上。此时,张国焘的个人野心已经极度膨胀,公然拒绝执行中央的北上战略,率部南下,并命令右路军立即南下向左路军靠拢。在此危急关头,毛主席和党中央毅然率中央红军第1军团、第3军团北上。张国焘命令红四方面军掉头南下,再次踏入荒无人烟的大草地。正如党中央所指出的那样,“南下是绝路”。在后来的百丈一战中,红军伤亡近万人,也没有能够打开南下的通路。敌军大兵压境,再加上漫天大雪,像一个磨盘重重地压在红军将士的心头。此时,红四方面军不少人已意识到南下的错误,大家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朱德总司令、刘伯承、徐向前的领导下,再次踏上北上的征程。
   。。

第三次爬雪山过草地
1936年6月,红四军第三次过夹金山,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部队翻越了夹金山,又再次翻越党岭山,党岭山上的风暴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