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长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的长征-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水沟,战士们又冷又饿地睡了一晚上。当时刘月生有一个任务,就是带着几个警卫排的战士跟在部队最后担任收容工作。有一次,他们看到路边一个小高地上,有一个帐篷还支撑在那里。刘月生奇怪,想太阳都出来很长时间里,怎么他们还不出发,于是带着战士跑过去看,才知道二十多个红军全死在帐篷里了。据刘月生猜测,那些战士可能是太累太虚弱了,躺下后,就再也没有起来。部队这样走了十几天,才走到阿坝。到了阿坝之后,情况也不见得好。粮食已经吃完了,青稞也被前面的部队收割完了。刘月生和另一个干部一商量,跑到地里去拾青稞穗子。饿了就把青稞放在瓦片上,烤熟了吃。连续拾了三四天,弄到了不到40斤的青稞,磨成炒面才七八斤。但他们就是要靠这点粮食吃一个月,才能走过雪山、草地,这实在太难了。从甘孜出发后,他们每天宿营后,第一个事情就是找野菜,用水煮了后,像撒胡椒面一样撒一些炒面。当时红军战士中,再好的关系也不接受别人的炒面。因为谁都不够吃,如果一个人吃,可能还能活下来,如果分给其他人,那两个人都活不了。刘月生看到一路上全是红军的尸体,左一个右一个,好多都是极度虚弱死掉的。有一次,刘月生在过一个小山时,遇到了突然刮起的大风和冰雹。刘月生感到鼻子好像突然被堵住了,怎么也呼吸不了,怎么提脚都提不起来,也走不动,眼睛看东西是虚的,想把雨伞打开的力气都没有。刘月生就对指导员说想要休息,但指导员坚决不同意。马上和连长两人上来架起刘月生,硬拖着刘月生往前走。走了一段路后,刘月生缓了过来。其实,刘月生知道,当时好多红军战士,坐下去以后再也没有能够起来。
  

刘月生采访手记
SMG电视新闻中心记者陆薇薇
  到北京采访刘老爷子之前,我就知道他是一个特别顶真的人,因为,他的秘书提早了一个星期让我把采访提纲发过去,说老爷子要好好准备准备。我心里其实挺犯嘀咕的,因为根据经验,凡是上了年纪,尤其是很大很大年纪的人,根本就不在乎你的采访提纲,他们的记忆是模糊的直线型,自顾自地就能把事情说开了去,拉都拉不回来。可是,见了老爷子,才发现,他是真正认真的一个人,特别是对于自己,对于那段历史。因为我发现,老爷子手里拿着的就是我的采访提纲,上面针对每一个问题都密密麻麻地写了好多的字,他的顶真和对于这次采访的重视程度很让我汗颜。采访很快就开始了,军人的特质就是他完全明白自己的任务,无论是冲锋陷阵还是接受媒体采访,对于一个有着70多年从军经历的老人来说,都是一样的。老爷子还是保持着战地的习惯,把靠背椅子当成了板凳,随手把裤管袖子卷了起来。一开口,他就立刻像换了一个人,声如洪钟,滔滔不绝。他的记忆可以说是异乎寻常的清晰,所见、所闻、所为,还有身边战友们的心绪和作为,他都记得一清二楚,无论是刚开始西征离开苏区的不舍,还是被敌人围追堵截时候的窘困。说到部队被敌人的飞机轰炸得抬不起头来的时候,老人的声音低沉了下去,而说起肖克用智谋战胜了飞机的时候,老人像个孩子般大笑了起来。趁着老人说话的当口,我在他家屋子里闲逛,房子很大,却几乎没怎么装修,每个屋子都很昏暗。刘家奶奶特别热心,切了西瓜说让我们解渴。西瓜是沙瓤的,特别甜。我们吃得开心,老人却一口没动,自顾自地在一旁整理一些菜皮和粮食。我问她这些东西派什么用,烧什么菜。老人笑了,说,都是菜场收摊剩下的,人家都不要了,她捡了回来,给猫吃。因为大院里挺多的野猫,她觉得那些猫没东西吃特别可怜,所以,就不时给他们准备些吃的东西。整理完了菜皮接着整理小米,难不成猫咪还要吃小米粥么?刘奶奶说,那是家乡人送给她的礼物,因为她在家乡办了所希望小学。房子太潮,她就只能找来各种罐子和可乐瓶把小米装起来,送朋友或者邻居。我奇怪了,难道家乡人不可以送些其他的东西来表示感谢么?刘奶奶说,她不让。虽然她是出钱办学校的“大老板”,但是每次去学校,她都坚持不和当地政府官员甚至学校的老师校长一起吃饭,“你知道么,这样他们就没有理由把钱花在除学生之外的任何地方了”。我无语,将军的生活就是这样的么?我跟刘奶奶说,过会儿我们还要拍一些镜头,让奶奶陪着刘老爷子上院子里散散步,没想到,刘奶奶突然扭捏起来了,说要去换身衣服。我偷笑,女人还是爱美的。无论她多大的年纪。刘奶奶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说,这身衣服穿了快20年了,边啊角啊都磨破了,怕你们拍出来镜头不好看。我留心看了下,的确,我又无语。离开刘老爷子家的时候,老两口送我们到了门口。老人们的热情和热心让我们不断地握手,告别,再握手,再告别,似乎大家都希望离别来得越慢越好。对于我们来说,这一次的告别之后,不知道是否还有机会来拜访这些历史老人。而对于老人来说,这一次的告别之后,不知道还是否有机会等来下一批的听众。也许,纪念长征,记录历史的悲哀和快意尽在这里了。
  

苏区“红孩子”
1949年10月1日16时,当17架飞机编队从天安门广场开国大典上空飞过去的时候,飞行编队的隆隆机声和地面数十万人群的欢呼声响成一片,大家都为新中国有了自己的空军而激动万分。方槐就是当时这支飞行编队中一个分队的领队长机。
  方槐全家合影说起方槐,得从红军长征开始。方槐出生于1917年,原名赖芳槐。他的家乡在江西于都,那里是红色根据地,也是中央红军长征开始的地方。红军到来之前,方槐家里没有一寸土地,没有一间房屋。租种地主的四亩地,每年收获的四成要交给地主。祖母改嫁后,方槐的父亲跟着过去,借了一间房子住。家里欠外债100多块银元。从小,方槐就帮着家里干些活,不过,方槐念过两年书。课本自然是《三字经》一类的书。除了能够认识些字以外,方槐觉得自己没什么别的用处。社会上的事不知,自然科学更谈不上,数理化更没有。方槐的命运在12岁那年改变了。那年,方槐的家乡被红旗插遍了。于是,方槐也就加入了儿童团。在于都,有许多像方槐一样的孩子,初生牛犊不怕虎,跟着红军起来闹革命。当地老百姓都管他们叫“红孩子”。当时那些儿童团专门负责破烟馆、赌馆,而当地赌鬼烟民最怕“红孩子”。那时候的方槐,其实还并不知道什么是革命,不知道什么是共产党。但是后来,方槐也渐渐懂了。他知道苏维埃是人民的,是老百姓的政府,是穷人的政府。他知道,家里分的土地比原来租的地还多,欠的债也不用还了。把地主的田地分出来,就叫土地革命。方槐还知道了苏联,知道苏联好得很,种地有机器。虽然方槐不知道什么是机器,但是觉得好,因为有了机器,耕地不需要人了,机器会耕。于是,方槐脑子里就一直想,这个机器耕田怎么耕啊?还想将来我们自己也有了会耕地的机器,那该多好啊。另外,方槐还看到,老百姓看到红军就像看到了亲人一样。红军打胜仗了,老百姓都高兴,都来慰问红军。于是两年后的1931年,方槐秘密加入了中国共青团。又过一年,方槐就加入了红军,成了红军的一名战士。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长征途中多轶事
长征开始了。中央红军长征时要越过广州至武汉的粤汉铁路。农村出来的红军战士绝大多数没见过铁路、火车,认为世界上还有用铁铺的路,感到十分奇怪。白天部队进行动员,说晚上要过铁路,宣布了几条纪律:手电要把电池取出来;不要大声说话喧哗;自身携带的物品要整理好,水壶、刺刀等不能碰撞出任何声响;不准打火把;不准掉队……深夜,部队开始通过铁路,有的人发现了,就去用手摸一摸铁轨,才知道铁路就是两根铁条放在木头上。更多人的则没有发现,过了铁路之后,不断地有人小声问身边的人:“怎么还没过?”方槐以前见过铁路,在一旁听了觉得真好笑。知道的战士就说:“你傻蛋,早过完了。”得知已经过完铁路了,一些战士觉得十分不甘心,竟然偷偷跑回去,摸一摸。那些没有跑回去的人则始终觉得很遗憾。转眼部队要过草地了。松藩战役之后,在毛儿盖,部队开始动员,说要准备10天的干粮。可是干粮哪里去弄?方槐所在的小分队分了几个组,三四个人一组,到地里头去,把老百姓漏掉的青稞,一颗一颗捡起来。有的战士到山头摘野果。摘之前,还要自己先尝一颗,觉得没问题,才摘。这还没有完,这些野果拿回营地,还要晒干,要用火烤,才能算作干粮。另外,部队后勤部门也要到老百姓家里去买点粮食。这样才算是把过草地需要的干粮备齐。湘江战役失败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开了会,根据毛主席的意见,改变了原先要和2军团和6军团汇合的计划,转而向贵州进军,所以要过乌江。1935年元旦过后,红2师4团打先锋,向乌江进军。方槐到现在还记得,乌江地势险恶,像个大山沟一样,两边都是石头,江水湍急。红四团分成渡桥突击队和架桥的工兵部队。突击队袭击守渡口的敌军,工兵部队就架桥。经过两三天的战斗,红4团强渡乌江成功,立了一个大功。方槐所在的卫生部野战医院随后跟进,那时候,战斗已经结束。过江时,方槐看到两岸尽是悬崖,他们从岸上向渡口行进,都是从陡峭林密的石头中开凿的石级顺级而下。走了一个多钟头才到达渡口。过江后又爬了一个多钟头才爬出“一线天”。
  方槐红军占领遵义后,方槐所在的部队进至桐梓。他们的野战医院住进贵州军阀一个团长新建的洋楼里,这是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