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风云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历史风云录-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秦虽然完成了天下的统一,但历史昭示,随之而来的将是一场大崩溃。即便花上百年的时间,集权主义性质的国家还是有着极大的缺陷,连始皇帝也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可以说最清楚秦国缺陷的就是褒秦的荀子。儒家的荀子认为秦达不到自己理想中的王道,理由就是“无儒”。这里说的儒可以理解为理想主义。
  荀子说
  ——粹而王,驳而霸,无一焉而亡。
  他指出,如果秦能把儒的理想主义在政治中纯粹地反映出来,就可以称其实现了王道。如果政治只是以驳杂的形态反映了儒,最多也就是个霸主。如果完全没有理想主义而施行政治,那就只有灭亡一途。必须承认这个预言实际上完全说中了。
  2
  可以说始皇帝是强秦性格的化身。有利的一点是秦可以为所欲为,而丝毫没有公平和人情的余地。
  二十四岁时他清除了相国同时也是仲父的吕不韦。在诛杀了和太后有不伦之恋的嫪毐后,首先就罢免了推荐这个妖人入宫的吕不韦。吕不韦被迫转移到自己的封地河南洛阳。然而,做了十几年的摄政、权倾朝野的吕不韦,即使被逐到封地,登门拜访之客还是络绎不绝。不久始皇帝又发布处理决定,令吕不韦迁至蜀。这一次始皇帝给吕不韦送去的亲笔信被《史记·吕不韦列传》引用,内容如下:
  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吕不韦的功绩被全盘否定。被送往赵国的可怜人质子楚之所以能成为秦王,都是因为吕不韦的功劳。那时,吕不韦评价他为“奇货”。如果不是吕不韦对华阳夫人做工作,子楚是不可能即位的。始皇帝也因为是子楚的长子,才能继父亲之后登上王位。不能说吕不韦没有功劳。始皇帝清除在政界呼风唤雨的吕不韦,必然是在为建立王的独裁体制做准备。被勒令前往蜀的吕不韦觉察到自己“可能就此被诛杀”,于是服毒自尽。始皇帝还进而调查在参加吕不韦的葬礼时哭泣的人,并对他们处以流放。时间是公元前235年。
  始皇帝并非是头脑发热,可能从十三岁即位开始,就已经在计划着完全掌握王权。从嫪毐大案到吕不韦自杀的三年内,他冷静地计算,逐个击破,最终达到了目的。
  既然秦国有这样的独裁人物,那么当时的六国再怎么合纵,也逃脱不了对方的毒牙。不管怎么说,始皇帝在父亲为人质的时候生于赵国,从年幼不懂事开始,就过着逃亡的生活。秦昭王丝毫不顾当人质的孙子和曾孙,派军队包围了赵国邯郸城。吕不韦花六百斤黄金买通了监视的官员,好歹把子楚救回秦国阵地。留下来的子楚妻儿当然就只有任人宰割的份了,但他们还是成功地躲过了这一劫。吕不韦也有自己的考虑:始皇帝的母亲自幼在邯郸长大,对所有事情应该都有一套自己的办法。秦昭王死后子楚的父亲安国君即位,始皇帝和他的母亲终于回到了秦国。九岁之前,他过的是头颅寄放在肩膀上的生活。对于始皇帝,我曾形容他是“魔性之人”。始皇帝不是普通人,为了生存可以不择手段的信念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土崩瓦解(3)
秦向与其接壤的韩出兵后,韩把一个叫公子非的使者送给秦。《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始皇帝是韩非著作的忠实读者。韩也知道这件事,于是就把公子非送去了。韩非的著作《韩非子》流传到了现在。始皇帝在读后甚至说,如果能和作者相会、交往,死也愿意。
  《韩非子》是冷酷的法家著作,里面有句话
  ——为政而期适民,皆乱之端。
  它断定,为了取悦人民而施行的政治就是混乱的开始。举例说,收取税金和年贡是出于应对饥荒和国防的需要,而人民却因性“贪”而不满。为了博得人民的喝彩声而减免税金的话,饥荒的时候就会有饿死者,外敌入侵也无法防御。如果刑罚变得严厉,人民会因法“严”而不高兴;然而如果放松刑罚,社会秩序就会乱套,市民的生活就会受到威胁。还有很多其他的例子,主旨都是不能迎合、迁就民意。这本著作的作者是儒家荀子的门生,却对儒家持否定态度,理由是“儒以文乱法”。若以文章和言论批判政治,“法”的权威就会降低。它主张应该赋予“法”绝对的权力,王依法施行政治。信赏必罚则是不言自明。不管是和王血缘有多近的王公,还是影响力有多大的豪强,在“法”的面前是一样的。血缘、人情,一概无视。父亲犯法,儿子也得告发。儒家批判这种违反人情的做法,但韩非子辩解道,如果做得不这样彻底就无法推行政治。这种学说非常对始皇帝的胃口。
  始皇帝扣留了以使者身份前来的韩非,准备为秦所用。对此有危机感的是同为荀子门下的李斯。李斯最初是由吕不韦招揽的法家,因其才能而被认可,成了始皇帝的最高顾问。如果始皇帝起用倾心已久的韩非,李斯的地位就会变得岌岌可危。李斯向始皇帝进言道
  ——非是韩的公子,所以即使仕于秦,也会以韩国利益为先。不可起用。但也不能为他人所用,可以在秦国以某种法律的罪名诛杀之。
  始皇帝放弃了起用韩非的念头,但韩非是他曾经私淑过的人物,于是惜其才能,决定予以赦免。然而,李斯深知韩非的可怕之处。只要这位法家的一号人物还活在世间,李斯在别人眼里就只是个二流的法家。他给狱中的韩非送去毒药,迫他自尽。
  在法家的世界,就算是同门师兄弟也没有人情和公平。这让人联想起鬼谷子门下的张仪和苏秦之间也是火星四溅,以合纵和连横相争不休。同门的俊才、同学,相互之间也是敌手。肉体上消灭对手,是法家保证自身生存的所谓最佳策略。
  韩非在秦国死于非命,但他的思想仍然活在秦国以及始皇帝心中。
  3
  可以说秦灭六国的确是大势所趋,至少始皇帝使这种势头得以加倍。
  韩非子死后三年,秦国灭韩。时间是秦王政十七年(前230)。
  两年后,赵国灭亡。将军王翦攻陷了赵都邯郸。
  又过三年(前225),王翦的儿子王贲水淹魏都大梁,俘获魏王。
  自此,春秋时代的大霸主晋分裂成的韩、赵、魏相继灭亡,秦的对手由六国变为三国。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将军王翦率领大军,消灭了最强对手楚国。
  在韩和赵被消灭后,有强烈危机感的燕太子丹准备以暗杀始皇帝的方式来打开局面。刺客荆轲被送往秦国,但暗杀最终功亏一篑。虽然暗杀是狗急跳墙的策略,但此时也没有其他手段可使了。燕在受到秦猛攻后,杀了暗杀大案元凶太子丹,向秦献上首级,想以此来平息秦的怒火。然而,秦并非是一怒之下才发兵的,吞并天下才是其真正目的。秦自然不把太子丹的首级放在眼里,仍然继续发兵。燕王逃到了辽东,但很快就支持不住了,有八百多年历史的燕国就此灭亡。 。。

土崩瓦解(4)
最后只剩下一个齐国。蹂躏了燕国的秦军顺势南下,占领了齐都临淄,俘虏了齐王。时间是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此前叙述中虽然一直用始皇帝的称呼,但实际上在天下统一之前还是得称其为秦王政。而在消灭六国后,秦王政就开始用从未有过的“皇帝”称号。与此同时,谥法被废除了。各国的昭王、怀王等谥号,是在王死后依据其生前业绩和品行来选定的,这正是一种评价。始皇帝认为天子是超越评价的存在,那么如果废除了谥法后该怎么排行,就以数字来算。他宣称自己是始皇帝,接下来的就是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一直
  ——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始皇帝想要的是天子的绝对化。在此之前普遍用于指代第一人称的“朕”被定为天子专用,就是绝对化的表现之一。此外,秦不允许士大夫掌握较大的权力。称为仲父的吕不韦不得不自杀,百战百胜的将军白起也被以“有余言(怨言)”的理由处死。秦一度包围了赵国邯郸,但因无法攻克,只得退兵。始皇帝的父亲子楚逃出赵国就在这个时候。白起反对这次出兵,称病拒绝就任司令官。出兵失败后,白起说了句“都是因为不听我的话才导致这样”,传到了昭王的耳朵里。这被认为是不可原谅的多嘴,必须以死谢罪。长平之战中消灭赵军四十五万、在伊阙攻韩魏斩首二十四万的战果,进而攻陷楚都郢甚至使楚来不及迁都的大胜,悉数出自白起的指挥。可谓是为统一天下奠定基础的名将,却因为一句牢骚就被轻描淡写地杀了。多嘴只是个口实,军功过于辉煌才是被清除的真正理由。从那时起,秦就在推进王权的绝对化。如果要依据法家思想推行政治,这样的事就是无法避免的。
  基于法家思想的政治要求,还要废止封建制而施行郡县制。也曾有人进言,在远离国都的地方封皇族为王。而李斯主张强行推进郡县制,他的意见被采纳了。全国被分为三十六郡,郡下置县。郡、县的长官全部由朝廷派遣,一纸调令就可调到任何地方。当然世袭之类是不能容忍的。中央也就是朝廷的指示会被传达到全国的所有角落。
  继统一国土后,秦又在所有领域推行统一。这应该算是始皇帝的功绩。各国略有不同的字体都被统一为秦国小篆;各地有差别的度量衡也被统一;全国的车轮间距离被命令必须一致。当时的道路上因为辙较深,显现出轨道的形状,车轮就在其中疾驰。各国的轨是不一样的,这是为了防御外国战车的进攻,至此已经被认为是没必要了。文字和轨的统一被称为“书同文,车同轨”。继军事上的统一后,政治、文化上的统一也开始实施。
  秦始皇统一天下,在人们的心里深深地烙上了“一个中国”的信念。从此人们就认为,分裂是异常的,统一才是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