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记忆1978-2008》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民间记忆1978-2008-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每天晚上7点,日本共同社中国总局的值班人员都会准时把电视频道调到CCTV1,收看《新闻联播》已成了很多驻华外国媒体的一个习惯。在他们眼中,《新闻联播》已经不仅仅是个栏目,更是观察中国政治、经济走向的风向标。
  上世纪90年代,播音员张宏民一次穿着中山装登场,立刻在各国使馆中引起强烈反响。因为在他们看来,服装的改变可能意味着政治气候的变化。而事实上,张宏民不过是因为当天值班的播音员请假,临时“救火”的他没穿正装,才以中山装上阵。
  《新闻联播》主播一举一动的变化,折射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
  2007年底,海霞、李梓萌、康辉、郭志坚新晋主播亮相《新闻联播》,引来极大关注:
  2007年12月6日晚首次亮相《新闻联播》的海霞,被网友誉为“新晋主播中最端庄的女主播”;
  2006年6月5日晚首次亮相《新闻联播》的李梓萌,被网友誉为“新晋主播中最漂亮的女主播”;
  2006年6月5日晚首次亮相《新闻联播》的康辉,被网友誉为“新晋主播中最稳重的男主播”;
  2007年12月9日晚首次亮相《新闻联播》的郭志坚,被网友誉为“新晋主播中最帅气的男主播”。
  今天,我们依然记得,1978年1月1日,《新闻联播》开播,最早的主播:李娟、赵忠祥。
  时光再回到30年后。2007年12月21日《新闻联播》中,对于正在热映的冯小刚贺岁大片《集结号》有长达1分9秒的报道。
  对此,不少网友吃惊:娱乐片《集结号》凭什么能上一直以报道国计民生为主导的《新闻联播》?
  而当天的《新闻联播》对《集结号》有如下的点评——这部故事片以全新的艺术手段告诉人们,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不经过血与火的洗礼,不经过牺牲,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据2008年3月16日《新闻晚报》报道:《新闻联播》成李宗盛创作来源。在内地的日子里他养成了每天收看《新闻联播》的习惯。很多音乐人讲究“采风”,但在李宗盛看来,心灵上的“走出去”有时也能收到同样的效果,看《新闻联播》,了解外界更多的信息,会对音乐创作有诸多裨益。
  笔者还注意到这篇文章,说明了《新闻联播》的影响力:
  《新闻联播》是炒股最好的消息源(作者綦天正,载于2007年12月1日《新快报》)
  无论是中国最早出名的股民“杨百万”还是目前控制市场走向的众多基金经理,都有一个共同的癖好——收看《新闻联播》,在这些股市老鸟看来,《新闻联播》的价值甚至比上市公司的公告更值得研究,是字字都值得玩味的晴雨表。
  近来从6000点开始的下跌,如果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在10月中下旬《新闻联播》加上《新闻30分》、《经济信息联播》用了空前的力度提示股市风险。
  在这之后紧接着就是大盘蓝筹飙高后回落,将大盘死死拖住。而今年给无数投资者带来巨大损失的“5·30”大跌前,《新闻联播》用了长达一分钟的时间报道广发证券的违规内幕交易,结果是题材股全面下跌,至今都很少有个股能回到当时的股价。
  对于《新闻联播》的解读,并不是普通看电视节目那么简单,它从来不会直接说出股市涨跌,必须要做到文本细读才有意义。细读时,不仅要关注具体的新闻内容,也要关注其新闻时长和在其他新闻栏目中重播的力度,特别是出现上市公司名称时,更要字字都严加分析。
  《新闻联播》更是观察重要人事变动的最佳视角,监管层领导出现的频率高低和宏观经济形势也有着莫大关联。过去在美国,就有专人研究格林斯潘每次云山雾罩的讲话时是怎样的表情,这样的做法我们也学得来。
  《新闻联播》的历史,何尝不是30年来中国变革的历史。
  

唐代壁画飞天穿的是喇叭裤
1978年,喇叭裤,动摇了这个东方大国数十年的整齐划一和单调乏味。
  所谓喇叭裤,因裤型状似喇叭而得名。它的特点是:低腰短裆,紧裹屁股;裤腿上窄下宽,从膝盖以下逐渐张开,裤口的尺寸明显大于膝盖的尺寸,形成喇叭状;裤长一般盖住鞋跟,走起路来,兼有扫地的功能。
  喇叭裤是一种所向披靡的时尚,谁要是穿一条喇叭裤在街上走的话,那就和现在裸奔的效应一样。喇叭裤加长发戴蛤蟆镜的男青年形象几乎成了不正经、不三不四、流里流气的代号。
  当年喇叭裤在街头的出现引起过许多人的反对和抵制。但是引领时装新潮的,从来都是以青年人为主。人们从海外电影中受到影响,将裤腿悄悄放开,体现了一种青年人“后文革时代”叛逆的性格。
  虽然喇叭裤作为一种“服装怪”出现,但是它却打破了之前中国服装的“统一制”,这必然得到喜欢自我表现的年轻人的喜爱。
  喇叭裤开始流行的时候马上就被禁止,说不许穿喇叭裤,喇叭裤是代表虚幻的,没落的,腐朽的,但是已经有很多人认为这跟思想意识没有关系。
  当时《中国青年报》写了一篇文章论证,根据中国唐代壁画飞天,中国舞蹈人物不都穿着喇叭裤吗?文章论证说这个喇叭裤是缘于中国的,不是西方的,是我们民族的。
  这样,不让穿喇叭裤的人就不好说什么了。
  在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面有这样的一个镜头,警察追捕一群穿着喇叭裤的年轻人,并下令用剪刀把他们的喇叭裤全部给剪破了,这就是典型的一个街头压迫的事例。
  歌手艾敬在她的《艳粉街》里记录了这一幕:有一天一个长头发的大哥哥在艳粉街中走过,他的喇叭裤时髦又特别,他因此惹了祸,被街道的大妈押送去游街,他的裤子已经扯破,尊严已剥落,脸上的表情难捉摸。
  今天的服装业再发达,我们仍然要对当年穿喇叭裤的青年,投去钦佩的目光。
  喇叭裤开始流行的1978年,第一个国际顶尖时尚品牌,悄然来到中国,它叫范思哲。
  詹尼·范思哲1946年生于意大利南部小城。母亲开设的名为“巴黎淑女”的裁缝铺影响了他们兄妹一生的命运。巴黎成了少年范思哲的梦想。从跟母亲学艺开始,他踏上了时装设计的创业。哥哥管理财务,他做设计,妹妹做公关宣传。
  1978年,他们推出范思哲女装,并很快开了第一家专卖店。范思哲的设计风格非常鲜明,是独特的美感极强的艺术先锋,强调快乐与性感,领口常开到腰部以下,他拮取了古典贵族风格的豪华、奢丽,又能充分考虑穿着舒适及恰当的显示体型。范思哲善于采用高贵豪华的面料,借助斜裁方式,在生硬的几何线条与柔和的身体曲线间巧妙过渡,范思哲的套装、裙子、大衣等都以线条为标志,性感地表达女性的身体。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描写妓女的影片《望乡》让一些人勃然大怒
1978年,中国对外面世界的了解和争议,始于一部日本影片,叫《望乡》,也有人译为《山打根8番妓院》。
  这是一部揭露50年前日本少女被卖到南洋当娼妓的辛酸史。
  1978年,《望乡》在中国上映,引起的反响远远超过了日本国内。很多人认为它毒害了青年的心灵,更多的人不这样认为。正是在这种讨论中,人们睁大眼睛,看到了越来越丰富的世界。
  一些人看到一部公然描写妓女的影片上映,勃然大怒,在大街上贴出大幅标语,要禁止和批判这部“黄色电影”。结果有关部门又剪掉了一些镜头才重新放映。
  在当时的中国,确实有很多人,抱着看一场“黄色”电影的心态买了票,却在被主人公阿崎深深感动之后走出影院。
  与《望乡》不一样,当时另一部引进的日本影片《追捕》,毫无争议地占据了中国观众的心。影片中高仓健凭着硬汉形象,把充斥中国荧屏的以唐国强为代表的奶油小生们,一举打入冷宫。
  此后经常听见寻找男子汉的呼声;留着披肩长发,穿着皮靴,外表清纯,内心如火的真由美,成了中国男青年的第一代梦中情人。
  片中的经典对白流传至今:
  “跳啊,跳啊,朝仓不是跳下去了吗,唐塔不是也跳下去了。”
   。。

神童小宁铂“向科学进军”
1978年的中国,知识开始受到尊重。
  1978年3月,全国科技大会召开,迎来了郭沫若在会上高呼的“科学的春天”。从此,知识分子从“臭老九”一跃而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特别是著名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更是在那个科学的春天里激起了异乎寻常的反响,让无数中国人一下子记住了两个名字:陈景润和哥德巴赫。
  “向科学进军”,成了当时最为响亮的口号。
  1978年,整个中国的报纸、杂志、广播都在报道一个小孩:宁铂。
  报道上说,这个13岁的神奇少年2岁半时能够背诵30多首毛泽东诗词,6岁开始学习《中医学概论》并能使用中草药,8岁能下围棋并熟读《水浒传》,擅长古诗词,通晓天文、地理等百科知识。人们把这个聪慧过人、智力超群的第一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大学生,誉为“第一神童”、“宁铂现象”。宁铂与方毅副总理下围棋的照片,宁铂率少年班同学仰望夜空指点星象的情境,留在了很多人的记忆里。他的故事甚至成了手抄本题材,广为流传,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1977年10月,宁铂父亲的好友、江西冶金学院教师倪霖,给当时兼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写了一封信,举荐了这位江西赣州八中高二年级的天才少年。11月3日,方毅批示中科院下属的中国科技大学:“如属实,应破格收入大学学习。”
  很快,学校便派出两位老师来到江西赣州,根据举荐信中的内容对宁铂进行了考察。
  据倪霖回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