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硝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回硝烟-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925年12月,苏联开始有计划的大规模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发展机器制造业,是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一个重要特点。由于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年至100年,为保卫苏联的独立和生存,斯大林提出要在10内赶上西方先进国家的生产水平,必须抢时间、争速度,独立自主地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

  
  为了加快工业发展,斯大林认为必须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多投资、低消费的方针。政府把国有企业、矿山、铁路、银行以及贸易部门的利润尽量多地收缴上来,作为工业化资金;其次是征收农业税,扩大工农产品价格上的剪刀差,提高工业品价格,压低农产品价格,用多收少会的办法,从农民身上再征收一笔超额税;第三,通过发行公债,动员人民储蓄,精简国家机构等办法把消费资金转为建设资金。

  
  在工业化方针的指引下,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工农业生产已超过战前水平。1926――1927年大工业增长速度高达18%,工业中的社会主义成份已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96%。

  
  但是,由于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过大,苏联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1927年――1939年,粮食收购价提高了20%,棉花合同订购价提高了倍,而工业品的价格却提高了倍。农民还要负担较重的税收。这种忽视农民利益的做法,极大的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农牧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而在集体农庄的建设中,为了追求高速度,出现了要求过急过高、强迫命令的做法,违背了列宁提出的“自愿”参加,通过“示范”、“逐步”开展的原则。许多农民特别是中农,是在“被清算”和剥夺选举权的威胁下不得已而加入集体农庄的。

  
  在消灭富农阶级的过程中,又范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对富农分子没有实行生活上给出路的政策,而是采取剥夺其所有财产、“扫地出门”、驱逐“出境”的政策,从而使本来不可避免的激烈的阶级斗争更加激烈和残酷,给农业都造成了损失,为社会增加了不安定的因素。

  
  列宁逝世前,俄共(布)中央有三个常设的领导机构:政治局、组织局和书记处。政治局是党中央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全面的政治领导。列宁一死,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的分歧和斗争更趋于白热化。斗争的核心问题是关于苏联社会主义革命的前途。

  
  从1923年秋,托洛茨基首先发难,他写信给党中央,指责党的机关官僚化,党内缺乏民主。接着,他又与46人联名上书中央政治局,指责党中央执行了错误方针等。但是,由于托洛茨基高估了自己的威信,结果,受到了以斯大林、季诺维也夫等政治局多数委员的反对,最终被调离中心领导地位。

  
  1926年,托洛茨基和季诺维也夫联手打击斯大林,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仍然是社会主义能否在苏联一国建成的问题。他们攻击工业化速度太慢,主张用剥削农民的办法来实现工业化。他们在党中央会上反对斯大林,指责斯大林压制党内民主等。遭到党内多数的职责和抵制。最后他们被开除出党。

  
  在反对托洛茨基反对派和托季联盟的斗争中,布哈林积极支持斯大林,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1928年初,在农业问题上布哈林和斯大林发生了意见分歧。他认为,当时苏联工业发展的速度过快,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经济比例失调的现象。他主张:工业与农业,重工业与轻工业,积累与消费,经济与政治应“均衡”发展;用价值规律调节市场,保持市场“常态化”。他还认为当时出现的粮食收购危机的主要原因不是由于富农的破坏和小生产的束缚,而是由于新经济政策在农村没有很好贯彻,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残余尚未肃清,他批评斯大林所采取的“非常措施”是“新的战时荒诞主义政策”。

  
  布哈林的意见得了不少人的支持,严重威胁了斯大林的党内权威。斯大林对布哈林等人的意见进行了系统的批判,撤销了布哈林及其支持者的职务。

  
  经过三次党内斗争,斯大林先后击败了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布哈林等人,登上了权力的顶峰。斯大林确立了在联###和国家的领导地位,威望空前提高,斯大林不仅被看作是党和国家的化身,真理的代表,他的言行也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的依据,判断是非的标准。

  
  日益形成的个人崇拜和苏联建设中出现的严重问题,引起了党内一些领导人的不安。在1934年初召开的联共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不少代表酝酿选举基洛夫代替斯大林担任总书记的职务,引起了斯大林的震惊。随即引发了苏联长期的社会动荡和不安。

第五章 纷乱的世界 第二节
1936年7月19日,在南京的总统府办公室内,中华帝国统帅部正在召开紧急的闭门会议。

  
  徐飞狐在巡视了一遍手下的将领之后说道:“估计大家也已经听说了,就在昨天西班牙内战打响了。”在看了一下众人的反映之后,徐飞狐接着说道:“下面就由国防部长给大家介绍一下情况。”

  
  国防部长迟锋微一点头,拿起了大指挥棒,走到了地图前面。大家在他指挥棒的引导下,都注目于一副巨大的西班牙地图之上。

  
  “根据目前所得情报看,这次西班牙内战是由驻摩洛哥的西班牙驻军首先挑起的,随后加纳利群岛和西班牙本土的驻军也开始相应,三地军队组成了反政府军。由于圣胡尔霍在当天因飞机失事而死亡,佛朗哥和莫拉成为了反政府军的指挥。现在海外的反政府军已兵分两路,分别在西班牙本土的南部和北部登陆,大有南北对进、一举消灭政府军的态势。

  
  从双方军事力量对比看,政府军占有优势,海军、空军绝大部分力量掌握在政府军手中。再加上政府控制着国家的工业中心,拥有巨大的黄金储备等有利条件。估计在无外力条件的干涉下,反政府军想要取得胜利很困难……”

  
  “好了,迟锋把大致的情况都说了,你们也发表一下意见吧!”徐飞狐在众人消化完刚才的信息后,适时的引导着会议的方向。

  
  在短时的平静之后,帝国统帅部参谋、经济能源部部长张广仁打破了沉寂:“从西班牙所处于进出地中海要道的位置上看,现在欧洲的各大强国是不会坐视的。由于现在西班牙政府的亲苏立场,其他欧洲各国是不会大力支持政府军的,相反,还很有可能支持反政府军,以建立一个至少中间立场的政府。

  
  另外,西班牙有着汞、黄铁矿、锡和铀等丰富的矿产资源,欧洲各国物别是德、意两国在对待西班牙的战略资源上是一贯的。此次西班牙内战必定会有其他国家或明或暗的干涉的。所以,我们也应该积极做好准备,以免到时手忙脚乱。”

  
  “我同意先动作起来,但不是等待,而是积极支持反政府军!”不等张广仁坐下,统帅部参谋、外交部部长管毅就发言了。

  
  “自从意大利吞并了埃塞俄比亚之后,意大利就把心思全部用在了地中海沿岸,这次的西班牙内战,虽无证据,但我看十有###有意大利在后边鼓捣。

  
  在希特勒上台后,就极力拉拢意大利以对抗英法,这在意大利并吞埃塞俄比亚的战争中表露无疑,所以这次估计德国还会卖意大利一个人情的,而这对他们也是个好机会。而英国早就给西班牙的人民阵线定性为共产主义革命的序幕,所以在这个问题上肯定还会息事宁人的,这样法国就得好好考虑一下了,另外法国国内的右翼势力也不会让政府过多的干预的。这样一来欧洲其他的国家大多也会是不支持、不反对的中间政策。

  
  而支持政府军的国家则只有苏联了。苏联不支持,则反政府军就会在其他的国家的支持下,推翻现政权,那么好不容易树立的亲苏政权就会瓦解,而以后其他小国家再找靠山的时候就很难再选它苏联了;若苏联支持,则英法等可能持中间政策的国家就会倒向反政府军一边,这是一个两难选择,有的苏联头痛了。

  
  从西班牙内部看,人民阵线之间还存在着矛盾,右翼的社会党对共产党的经济政策并不十分支持,反而有抵制。内部不稳,先就败了三分啊!”

  
  ……

  
  在五个统帅部参谋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后,徐飞狐才开始了总结:“我们这次在明矾上仍然坚持以往的立场――宣布中立。双方均可在我国购买军火,双方机会均等,但必须是以黄金或龙币交割,在交付运费后我方可负责运送。

  
  另外,我们以往的军事训练都是自己的内部演习,虽说是由各指挥官自由发挥,但都是同水平的较量,到底同世界其他强国有多少差距,只有通过实战才能检验。我考虑是不是以志愿人员的身份,派出一部分作战人员投入战场,让他们在战火中得到锻炼。”

  
  ……

  
  1936年7月20日,中华帝国外交部发表了一篇简短声明,对西班牙爆发的内战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希望双方以和平方式解决矛盾冲突。必要时,中方愿意充当调解人的角色,为双方提供谈判场地。同时,中华帝将严守中立,对于交战双方,中方将一视同仁……

  
  世界大战的预赛就要开始了!

第五章 第三节
1936年7月22日晚,南京空军总司令部密室内,空军总司令周志亚亲自接见了从全国各军区推荐上来的准备执行特务任务的优秀空军飞行员。

  
  “……由于此次任务的特殊性,从你们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