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老相册2》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庐山老相册2-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苦的总司令,与老总叙叙旧。
  有一天午饭时,卫士向朱德报告:“董老夫人何莲芝同志上午曾来看望康大姐,大姐不在。她曾问到您,我告诉她您正在楼上办公,她就回去了。”
  朱德听后不高兴了,对卫士说:“你这个同志啊,怎么能这样子待客呢?周公离现在已经几千年了,他是周成王的叔父,又是宰相,很谦虚。周公有次在洗头当中,三次握着头发接见来访的人。有时在吃一顿饭当中,三次吐掉口里的食物来接见来访的人,这叫作‘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古人都讲谦虚,不搞官僚主义,你不让客人见我,就给打发走了。这样做,多不好呵!”朱德那种心平气和、循循善诱的态度和对来访者的谦虚诚恳、平等待人的精神,使卫兵深受教育,深为感动。
  从那以后,卫兵热情接待每一位来访者。可是朱德无心和来访者叙旧寒暄,他一张口就是“大跃进”问题。不管谁来,朱德总是用他慢条斯理的四川口音谈论大炼钢铁和大食堂。
  庐山会议并没有因为大家一致反冒进而改变毛泽东的态度。朱德依然没有注意会场上明显的情绪变化,还是按照自己想的说。等他发现会议大势所趋的气氛,才闷闷不再吭气。
  说什么呢?有什么好说!中央高级领导中,有几个没有种过地?谁没有看见粮食是怎么长出来的?竟然现在连地里能长多少斤粮食也搞不清了!朱德心里能平静吗,情绪能不受压抑吗?
  他们中间讲话最耿直、脾气最大、惟一敢直闯毛泽东床前,把毛泽东从梦乡中叫醒的彭德怀,在这次会议上遭受了严厉的批判,朱德心里更加不安。朱德不是那种见风使舵、会用艺术语言开脱自己的人。惟一的办法,只要是他发言,他只谈自己的问题,尽量把问题往自己身上拉,这与会上一些人形成鲜明对比。有些一直反冒进的中央委员一见会议气氛不对头了,马上改变自己的发言,甚至将自己所说的话都推卸到彭德怀等人身上。
  朱德知道他无法改变毛泽东的决定,但他可以不改变自己为人的原则。他在会议后期基本保持缄默,用无言表达他的满腹意见。
  在会议最紧张的时候,朱德和毛泽东谈过一次话,可见朱德那种无私无畏正直的品格。他对毛泽东直言指出会议不足之处:“我觉得这次会议发言民主风气不够。”
  毛泽东听朱德这么一说,先是一愣,然后想了一会说:“你对一半,我对一半。”
  朱德听懂了毛泽东的话意,不再说什么了。毛泽东的各对一半,是指会议前期还是发扬了民主,大家都发言很充分,这是毛泽东对的一半,会议后期,大家都开始沉默,没有什么民主风气了,这指朱德对了的一半。
  从庐山回来,朱德常去玉泉山居住,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被贬的彭德怀居住在附近一处叫吴家花园的农庄里。1959年彭德怀在庐山倒霉后,正好朱德也闲居在家,就经常去郊区的吴家花园和彭德怀下棋。
  

庐山会议上;朱德手举一半高(2)
朱德只要在玉泉山,就经常去彭德怀的院子里,没有别的事情,就是下棋。他们几乎不谈政治话题,一个政治倒霉的元帅,一个政治外围的元帅,一个软禁,一个赋闲,刚好,棋盘能为他们增添一点生活色彩。他们坐到棋盘前,顿时有了两军对垒的厮杀快感。被压抑的情绪,通过咫尺的棋盘猛烈地宣泄。这对战场上的正副司令,一尺见方的棋盘成了二人继续施展军事才能的用武之地。只要一开战,和善的表情全没了,拼命要将对方的军。
  (顾保孜: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炮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专业作家)
  (本文照片由黄健、周蔚霞提供)
   txt小说上传分享

庐山军官训练团创办缘起(1)
郭必强
    定点庐山
  1926年冬,蒋介石从浔莲公路走下汽车,伫立山麓莲花洞坪场,昂首庐山叠翠的群峦,心境顿觉开朗。他摆了摆手,示意不坐备好的凉轿,率领警卫、副官等一干人等,从莲花洞出发经好汉坡上山。
  这是蒋介石第一次上庐山。北伐军节节胜利,已经攻入江西,准备与孙传芳的五省联军决战。身为北伐军总司令的蒋介石,率部下上庐山并不是游山玩水。踌躇满志的蒋总司令,心中早已有了更宏伟的计划,他要承传中山先生“遗志”,统一全中国。
  早在广东时期,他主持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这次北伐,真正能打硬仗的还都是他校长麾下的学生军。他曾在多种场合赞扬、嘉奖勇猛善战的黄埔子弟。可随着北伐的推进,蒋介石欲定都南京,偏于一隅的广东不再适合为大本营。以黄埔军校起家的蒋介石,此时面对此景,他不禁被这秀美的景色、险峻的山峦、宜人的气候深深吸引住了。后来他在创办庐山军官训练团时就坦承:“早在我第一次上庐山时,就看中了这个训练、培养军事人才的好地方!”
    二将进言
  真正使蒋介石决定创办庐山军官训练团,是源自其部下两位军事将领的提议。
  1932年冬,蒋介石调集30多个师约50万人的兵力,任何应钦为赣粤闽边区“剿共”总司令,采取分进合击的方针,对中央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红军以歼灭国民党军3个师、俘敌1万余人、缴炮万余门的赫赫战果,获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1933年6月,蒋介石在南昌行辕召开军事会议,研究第五次“围剿”的新战术。
  这次军事会议上,两位为蒋介石东征西讨的川军旅长柳维垣、独立36旅旅长戴岳,先后向蒋介石建议采用“碉堡推进、步步为营”的“堡垒政策”。这与蒋介石的德国军事顾问“第一是筑堡,第二是筑堡,第三还是筑堡”的主张不谋而合。蒋介石采纳了柳、戴两将军的建议。
  采用筑堡围剿新战术,第一要旨是训练军事指挥官。蒋介石眼前一亮,脑海中迅速闪动着庐山,谋划创办庐山军官训练团,对“围剿”红军的军官进行政治教化和军事训练。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一文中,亦谈及国民党二将的建议,以及蒋介石创办庐山军官训练团的起因,这又可为印证。
    亲临选址
  蒋介石“围剿”红军求胜心切,立即致电原江西省政府主席、当时主管军训的国民政府军事训练总监部总监朱培德,命其在南京负责筹划庐山训练、聘请教官、划拨经费等项事宜,自己则从南昌行辕径直上山,亲自视察选址。
  20世纪30年代的庐山,已形成以牯岭镇为中心的山城。蒋介石计划中的军官训练团的规模,牯岭显然不能容纳。第五次“围剿”在即,首期军官训练,就暂时先以简易建筑临时充之。同时责成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迅速筹办,选定庐山东谷掷笔峰下谷地,规划构筑以传习学舍、大礼堂和图书馆为主体的庐山军官训练团三大建筑,以作学员住宿、开会、学习之所。
    开学典礼
  1933年7月18日,庐山军官训练团举行首期受训军官学员开学典礼。
  开学典礼庄严而又隆重。身着戎装的中央军各级军官,在牯岭南坡黑鸦鸦地站立了一大片,个个满脸虔诚,肃立着聆听蒋总司令的训诫。
  首期受训帷幕刚刚拉开,一切事务接踵而来。庐山军官训练团的种种筹办事宜,均是在蒋介石亲自过问下紧锣密鼓地进行,从庐山发往南京、南昌的电报一日数封。他一面亲自催办临时训练营地选址、施工,一面电告朱培德,以其名义邀约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杨杰校长、张治中教育长及骑、炮、工兵各校校长,并遴选其部下中最优秀的教官,随同朱培德和军事训练总监部各兵监官长速至牯岭,蒋介石召集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军事专家,共拟训练团教学计划,开设各类军事与政治训练课程。
    旨在“剿共”
  创办庐山军官训练团的目的就是“剿共”。
  蒋介石发布命令,责成南昌行辕选调在江西“剿共”的各级军官,从1933年7月起分三期轮流参加训练。每期训练时间为14天,每期2 500人,共计训练中下级军官7 500余人。给这批###军事骨干上训练课程的教官,均是军事训练总监部从各级各类军事学校抽调的优秀的射击、通信、工兵、炮兵教官,对受训学员进行针对性极强的山地战术和步炮联合演习。蒋介石还亲自聘请了德国、意大利和美国的军事顾问,研究了德国顾问提出的“步步为营、步步推进、筑堡固守”的堡垒新战术。
  与此同时,蒋介石与各路军事将领在庐山部署第五次“剿共”计划。这次会议总结了前四次“围剿”失败的原因,制定了“堡垒政策”与“经济封锁”并举的剿共方略,还抽调了华北驻军大部至江西,增援对红军的“围剿”。
  首批轮训结业的军官们,通过短期的系统军事和政治训练,毕业时由蒋介石亲自颁发结业证书,受训后回到原部队,并负有再行对其部下训练之责。
  1933年9月,蒋介石亲任“剿总”司令,指挥以受训军官部队为主体的65个师约100万人的兵力、200多架飞机,对中央红军及其苏区开始了第五次“围剿”。至年底仅在江西全省就筑有碉堡4 000余座,受训的军官们充当了战斗的急先锋且来势十分凶猛,加之红军受制于错误路线指挥,终遭失败。红军被迫放弃苏区进行战略转移,于是才有了历史上著名的万里长征。
  

庐山军官训练团创办缘起(2)
(郭必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民国档案》杂志社主编)
  (本文照片由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提供)
   。 想看书来

白鹿洞书院组照
冰  如
  1921年英文版《历史闻名的庐山》上,有一组庐山白鹿洞书院的老照片,堪称中国书院史上最早以摄影形式存留的历史资料。而庐山五老峰东南麓的白鹿洞书院,又是中国历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