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美国的第2次阴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警惕美国的第2次阴谋- 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报告,该报告探讨了“中国输出通货紧缩”问题,尽管罗奇称自己的观点被人断章取义,但由于罗奇自身的影响力,从而在国际社会掀起了“中国是否输出通货紧缩论”为主题的大辩论,并迅速演变为一个“西方列国密谋迫使人民币升值”的政治话题。
以下是罗奇《中国因素》的观点摘要:
在这份经济报告中,史蒂芬·罗奇首先对中国因素的坚韧力和继续迅速改革的决心表示钦佩,“中国推行改革的决心始终没有动摇,并没有因国际形势严峻和中国领导层即将换班而出现倒退”,“这是促进强劲增长的高性能燃料,使持怀疑态度的舆论界感到吃惊”。
在称赞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后,罗奇开始讨论中国向全球输出通货紧缩的问题,并认为中国应对全球经济负责,而不能仅仅考虑本国的问题。
他认为,“在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中国必须从‘着眼于国内’向‘着眼于国外’的政策转移;不然的话,全球市场将会由美国消费者和中国生产商主导;重新平衡全球经济是惟一的出路。”
报告认为,在全球经济举步维艰之际,中国犹如沙漠中的一片绿洲。2002年,受出口、外商直接投资和国家资助基建投资力量推动,中国的经济保持有近8%的增长,成为全球迄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到目前为止,中国是惟一能不受以美国为中心的日益严重的全球周期性衰退影响的国家。然而,中国在目前形势下取得的成功将为其增添更多新压力。“中国因素”的日益明显,使若干有可能拖垮亚洲其他国家以至全球经济的极为严峻的宏观趋势日渐成型,并且影响全球。
“中国目前已处于世界舞台的中央,不断上升的通货紧缩风险则是要点所在。”
罗奇分析指出,今天的全球通缩风险比过去70年的任何时候都要高。日本经济通缩勿庸置疑,美国1%的GDP增长率为过去48年来的最低水平。欧洲的风险是其2%的通胀率还要面对更大的下调压力,特别是在实施周期性财政和货币政策对疲弱的欧元区产生重压的情况下。此外,除了韩国,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已经出现通货紧缩,如香港、新加坡和台湾,当然也包括8月份消费物价指数比上年同期下降、零售物价指数下降的中国。
面对目前疲软的全球经济来说,亚洲通货紧缩尤其令人烦恼。越来越多的开放工业国家会从亚洲生产商进口越来越多的低价产品和服务,这些产品的价格正在不断下降。“这将使亚洲扮演一个令人不安的角色———成为向全球其他地区输出通货紧缩的出口商。中国则首当其冲。”
在2001年亚洲(除日本)的出口量中,中国占33%;与1996年的22%相比,增长约50%。此外,中国在亚洲(除日本)1996年至2001年对美出口增长额中所占比例高达50%,中国已成为美国通货紧缩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中国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下,中国在制定全球价格水平方面实际上已日益具影响力,这已促使许多人开始重新考虑发达工业国家物价和企业收入的前景。摩根士丹利金属业分析师韦恩·阿特威尔在其最近调低美国铝金属行业评级时就强调了这一观点:“这很可能只是超巨型冰山的一角,生产力的全球化———不仅体现在产品上,而且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服务上———使低成本亚洲生产商在价格影响方面处主导地位,中国目前正在确立这一地位,这种情况以前从未出现过。”
罗奇表示,“我仍然坚定不移地看好中国的增长前景。不过,我还得承认中国以出口为主导的强劲增长对全球经济通货紧缩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我不是惟一得出这结论的人。”
报告认为,全球经济的不景气,特别是亚洲经济的衰退给中国的宏观政策走向构成新挑战。中国的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对中国自身的影响固然是至关重要,但现在它也对邻国乃至全球大部分国家有同样重要的影响。
首先是中国的货币政策。中国的领导层早已考虑最终要实现资本账户全面开放和人民币的自由兑换,但由于认为银行业改革是向货币和资本账户开放成功过渡的重要前提,因而迟迟未有在这方面采取行动,这是可以理解的,给人们带来痛苦的1997、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也表明,这种渐进的方法是有道理的。
说明这一点后,显而易见,中国以美元为本的汇率策略将使全球经济所需的再平衡构想更加难以实现,处于失衡状态的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市场相对价格有待调整,以期回复平衡。报告认为美元的弱势最终将在促成这种调整中发挥关键作用。但是,如果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依然固定不变,那么就会对其他货币形成更大的压力,这将意味着日元及欧元出现不成比例的贬值。此外,如中国在美元转弱的情况下继续保持联汇,其出口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这将对其他亚洲生产商构成巨大压力,并显然有可能阻碍全球经济再平衡的进程。
“请不要曲解我的意思”,罗奇说,“我不是在倡议中国应对货币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也没有建议任何走捷径的办法。只是认为中国应该理解到,目前其货币政策所面对的全球环境与几年前的十分不同。这也许意味着政策必须设法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对中国来说,最终实现资本账户开放和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是更为紧迫的工作。这意味着中国必须在金融体制改革方面采取更果敢的举措,以便为货币政策的调整铺路。”
报告认为,刺激国内需求是中国宏观政策的另一考虑问题,在全球经济急需重新平衡的情况下,这一点显得尤为紧迫。据摩根士丹利亚太区经济分析师谢国忠估计,2002年上半年,中国的出口增长占GDP增长约54%。同时,国内消费的势头已减弱,反映在目前通货紧缩、国有企业重组面对持续压力和人们倾向储蓄之间相互产生的负面影响。鉴于以美国为首的全球贸易活动放缓,中国需要采取其他方法,以避免过分依赖外部需求,从国内寻求更大支持。而着眼于增长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不仅可以在全球经济停滞的情况下提供保障,而且,国内需求形成的增长势头也能有效遏制中国的通货紧缩。如是,全世界都将可通过中国GDP增长实行调整而获得莫大的好处。
罗奇表示,中国的未来前景和新的、日趋挑战性的全球环境,将促使中国改变其宏观政策。中国不能再只着眼于国内的改革和重组进程,必须放眼世界。当然,面对全球经济走下坡路,任何国家都应如此。
紧接着,在2002年12月2日,美国《商业周刊》放言:“中国的通货紧缩正在危及全球经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关人员也曾呼吁中国考虑采用更具弹性的汇率机制。
从理论上来分析,目前全球的通货紧缩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引起:首先,从经济周期角度分析,在经历了90年代初以来的长期经济增长后,目前全球经济已进入经济调整或衰退阶段,物价普遍的下跌是正常的现象。其次,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普遍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使商品价格呈不断下降趋势。第三,全球制造业的激烈竞争,压缩了许多商品的超额利润,也使商品价格下跌。第四,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发展中国家的大量出口,推动国际市场产品和服务的激烈竞争。第五,全球性的贫富差距扩大,导致总需求不足。此外,美日欧三大经济体中政府的不当政策及企业的不法行为也是引发通缩压力的重要原因。以美国为例,在网络泡沫和企业诚信危机的重创下,国内需求持续不振,经济迟迟没有强劲复苏,伊拉克战争又再度为经济前景蒙上阴影。
在全球通货紧缩的预期下,进一步引发了经济不景气和物价进一步下跌,使物价陷入恶性循环中。首先,由于预期物价要下降,人们就会延期消费,导致商品的需求低于正常状况,生产厂商面临产品价格和利润下降的压力;其次,物价下跌意味着存货贬值,厂商利润被压缩,中间商的生意更难做,整个生产供应体系的运作受到影响;第三,在资金借贷方面,将来物价下跌,使债务人须偿还的本金实际价值远远高于当初预期,本金和利息的负担增加造成债务人无力偿还,又将给金融机构带来坏账,因此通货紧缩对资金借贷常常会造成强烈的抑制作用。
根据这些通货紧缩成因的分析,目前美国各界专家提出的对策有:尽早大幅降息、提高公共开支、降低税收、增加购买公债以降低长期利率、在银行体系放注资金以鼓励放贷、通过购买外币压低美元以提高进口物价。为此,布什政府推出了大规模的减税政策以刺激美国经济。2001年,布什政府推出一个为期10年﹑规模高达7250亿美元的减税计划,以推动美国经济增长,并通过取消股息税来支撑美国股票市场。
日本经济白皮书则认为,持续放松银根对消除通货紧缩十分重要,加大货币供应量可以诱使日元贬值,从而给实体经济带来有益影响。
但美国和日本的有些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却把全球通货紧缩的责任归到了中国身上。根据他们的分析,自9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市场的商品价格逐年走低,而与此同时,中国大陆的出口商品价格也是不断下跌。因此,他们便把全球劳动力密集型商品价格下跌的原因归因于中国廉价商品对国际市场造成的冲击。但这些分析言论有意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目前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例仅为5%左右,中国对日本的出口额尚不到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2%。因此将世界或日本的通货紧缩归咎于中国出口的廉价商品是没有道理的。
4、日本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
在美国引导下,日本充当了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急先锋。
自2002年底以来,日本官方及公众媒体大肆指责中国“输出通货紧缩”,要求人民币升值。
2002年12月4日,日本副财相黑田东彦在英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