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怀明如烟如火话周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郝怀明如烟如火话周扬-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义是要克服,但不能自倒旗帜。
  为此,“文委”多次与鲁迅商量。承担这一使命的是“左联”
  的宣传部长、书记徐懋庸。据徐回忆,他为此事到鲁迅那里跑过四趟。第一次是受周扬之命去听取鲁迅的意见,鲁迅不同意解散“左联”,他认为应当保留“左联”,作为统一战线的核心,因为没有了这个核心,虽说我们把人家统过来,结果恐怕反要被人家统过去。
  徐回来在“左联”常委会上作了汇报,在场的胡乔木听后作了长篇发言。胡乔木的才干颇为与之结识不久的周扬所赏识,周扬给他恢复了党的组织关系,在“文总”书记陈处泰被捕后即任命他为“文总”书记。胡乔木讲的主要意思是说,统一战线团体是群众团体,“左联”也是群众团体,在一个团体里面秘密存在另一个群众团体,就会造成宗派主义,这不好,而且会使“左联”具有第二党的性质,更不好。接着,徐懋庸再次与鲁迅商量,鲁迅听了徐讲的胡乔木的意见后,表示同意解散“左联”,但坚持必须发表宣言,讲清楚“左联”解散是为了在新形势下把无产阶级文艺运动更扩大更深入,而不是自行溃散。周扬听了徐带回的鲁迅的意见,起初说这意见很好,等“文总”讨论一下再说。讨论的结果是左翼文化团体很多,都要解散,如果都发宣言,太轰动了,因此决定“左联”和各联都不单独发表宣言,只有“文总”发一个总的宣言。徐将这一决定又向鲁迅作了报告,鲁迅表示“那也好”。然而又过了不几天,周扬又说,“文总”也不发宣言了,理由是此时正在筹备文化界救国会,不久将成立,如果“文总”发表宣言解散,而救国会成立,就会被人把救国会看做是“文总”的替身,这对救国会不利。当徐第四次登门向鲁迅转达此意时,鲁迅气得一言不发。周扬等人对鲁迅的意见未能进行充分的考量和研究,鲁迅的想法没有得到“文委”的理解和尊重。鲁迅对于周扬等人早就持不信任态度,在这样重大的问题上,他们这样出尔反尔,言而无信,在鲁迅看来,简直就是对他的耍弄,因此,对他们就更加不满、气愤以至憎恶了。数月之后冯雪峰来到上海,鲁迅一见冯的面就说:“这两年我给他们摆布得可以!”对周扬等人的愤慨溢于言表。紧接着,由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口号的提出,与“国防文学”两个口号论争的展开,左翼文坛内部的矛盾便以异常激烈的形式爆发了。
   。 想看书来

6 两个口号的论争(1)
“国防文学”口号的提出  早在这两个口号提出之前,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抗日爱国运动的不断发展,1932年在文坛上就出现过各种服务于民族解放斗争的文学口号,如“革命战争的文学”(瞿秋白:《上海战争和战争文学》;《文学》1932年3月),“民族革命文学”(茅盾:《“五四”
  与民族革命文学》;《文艺新闻》,1932年5月2日),“革命民族战争的大众文学”(冯雪峰:《民族革命战争的五月》;《北斗》第2卷第2期,1932年5月20日)。1934年,周扬介绍了苏联的“国防文学”,并认为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今天”,“国防文学”就是“目前中国最需要的”(企:《国防文学》,《大晚报·火炬》,1934年10月27日)。所有这些口号,反映了革命作家抗日并以文艺进行配合的共同愿望,只是在当时尚未引起广泛的注意和讨论。
  1935年底,周扬等“文委”同志在看到法国巴黎出版的《救国时报》上刊登的“八一宣言”和共产国际机关刊物《国际通讯》刊登的季米特洛夫的报告后,根据这些文件关于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精神,在考虑解散“左联”开始筹组文艺统一战线组织的同时,正式提出“国防文学”作为文###动的中心口号。从1935年12月起,许多左翼作家纷纷发表文章,阐述“国防文学”提出的现实基础和精神实质,并相继提出了“国防戏剧”、“国防电影”、“国防诗歌”、“国防音乐”等口号。“国防文学”实际上已成为文艺界统一战线的口号,在文化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国防文学”的口号提出不久,徐行出来反对了。他先后发表了《评“国防文学”》、《再评“国防文学”》、《我们现在需要什么文学》等文章,抹杀民族资产阶级的反帝要求,否认中国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可能性,也反对文艺界在抗日旗帜下的联合。他指责“国防文学”的提倡者是“资产阶级的辩护士”,“陷在爱国主义的污池里面”。
  鲁迅对“国防文学”的主张,开始也持反对和排斥的态度。
  这只要看看冯雪峰当年到上海后他同冯的谈话就一清二楚了。
  冯雪峰是1936年4月25日左右,受党中央的派遣,从陕北瓦窑堡来到上海的。周恩来、张闻天给他的任务是:1、在上海设法建立一个电台,把所能得到的情报较快地报告中央;2、同上海各界救亡运动的领袖沈钧儒等取得联系;3、了解和寻觅上海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替中央将另派到上海去做党的工作的同志先作一些准备;4、对文艺界工作也附带管一管,首先是传达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这四个任务中,前两个是主要的。
  张闻天还特别嘱咐冯雪峰说:“到上海后,务必先找鲁迅、茅盾等,了解一些情况后,再找党员和地下党组织。派你先去上海,就因为你同鲁迅熟识。”冯到上海后第二天就住进了鲁迅家里,在那里住了约两个多星期。
  师生相会,旧友重逢,鲁迅向冯雪峰倾诉了自己的忧愤之情。
  冯雪峰在建国之初回忆说:“据我了解,对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当初他确实不大明了,并且曾经怀疑过的。”“我到上海后,关于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真相,可以说他是明了了;但我觉得,他还有一些怀疑。”他曾当着冯的面说:“也要联合国民党,那些先前投敌的分子,是最欢迎的了。”“我确是不容易改变,就算记住敌人的仇是一种错误罢,也就只好错误了。……不念旧恶,什么话!”
  (冯雪峰:《回忆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55、157—158页)
  冯雪峰后来在“文革”中写的材料也反映了当时鲁迅对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之不大理解,以及对“国防文学”主张和周扬的态度。他说:“鲁迅认为周扬等人早已经要放弃革命文学的主张,急于要同敌人和形形式式的叛徒、叭儿狗们‘联合’了。”“鲁迅说过,照他看来,周扬等人只是空谈,唱高调,发命令,不对敌人认真作战,并且还扼杀不同伙的人的革命力量。鲁迅说过,照他看来,这些人大抵都是借‘革命’以营私的青年,是革命营垒里的蛀虫,许多事情都败在他们手里;……周扬他们以‘革命’大旗做虎皮,自命‘指导家’,故作激烈,吓唬别人,打击不同意见者;他们只长于‘内战’。分裂战线,对敌人却心平气和,并且有意‘取悦’于敌人,同敌人及其叭儿狗们反而常常联成一起,——他认为,他们同那些造谣污蔑的小报是有联系的。”“他说:‘国防文学’不过是一块讨好敌人的招牌罢了,真正抗日救国的作品是不会有的。”(冯雪峰:《有关1936年周扬等人的行动以及鲁迅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6 两个口号的论争(2)
口号的经过》,载《新文学史料》1979第3期)鲁迅对周扬等人的气愤和憎恶,根本否定“国防文学”的主张是显然的了。
  周扬等人当然是极愿争取鲁迅支持“国防文学”的主张,领导他们发起的“中国文艺家协会”的,无奈鲁迅采取不予合作的态度,使他们感到非常棘手。还在冯雪峰来到上海之前,即这一年的4月初,周扬曾特意找茅盾谈过一次话,讲了他们的苦衷。后来茅盾这样回忆说:“到四月初,沙汀来找我,说周扬有要事和我面谈,于是我与周扬在沙汀的家中见了面。周扬向我谈了‘左联’解散后文艺界筹组统一战线组织的情形,表示这方面的工作进展得比较顺利。但是,他说,鲁迅不愿加入这个新组织,使他们十分为难,因为鲁迅是文艺界的一面旗帜,理所当然应该领导这个新组织。而且,由于鲁迅不肯加入,也使得一大批作家对这个新组织表示冷淡,这就使他们的工作遇到很大困难。接着周扬谈到了社会上的各种流言和小报上登的一些‘消息’,譬如说鲁迅破坏统一战线等等。这都是谣言,是敌人造的谣。他说他对鲁迅一向是尊敬的,没有恶意,过去有人化名骂鲁迅,他并不知情;还有一些是误会,或者有人故意歪曲事实,挑拨离间。总之周扬说了很多他左右为难的话,希望我能从中调解。”茅盾知道,鲁迅怀疑周扬等人因他不赞成“国防文学”的口号并拒绝在“协会”发起人中签名,就利用小报攻击他“破坏统一战线”,是“托派”等等,互相之间的隔阂实在是太深了。面对这样难解的结,他也感到为难。他表示:“调解工作我实在做不了,不是我不愿调解,而是我没法调解。”(茅盾:《“左联”
  的解散和两个口号的论争》,载《新文学史料》1983年第2期)
  在鲁迅身边工作的胡风,在1934年一度曾任“左联”常委和宣传部长,是“左联”同鲁迅之间的联系人。他不是共产党员。后来,因为有人反映说胡风同南京国民党方面有关系,便不再受到“左联”的信用。在对敌斗争的环境里,保持高度戒备,乃是合乎情理之事,问题在于对胡风的怀疑缺乏充分的证据。当“文委”书记阳翰笙和“文委”成员周扬、夏衍、田汉登门向鲁迅汇报工作,田汉谈到胡风的这一疑点时,鲁迅鉴于他对胡风的了解,坚决不信,反而对怀疑胡风的人产生了怀疑和不信任。在这之后,茅盾又从另外的渠道得知胡风为南京方面做事并领取津贴,向鲁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