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风物》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旧时风物-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八年抗战,大后方与沦陷区音信阻隔的艰难,一封能够知悉骨肉亲人生死存亡的家书,其价值又何止万金?前时接到南京卞孝萱先生的书札,提及他在抗战期间曾函请邵祖平教授为母亲做寿赋诗,此函经一年时间辗转万里竟未失落,邵教授接到信时卞先生高堂的寿诞之期早已过了。于是回信中才有了“缄书秦蜀惊遥远,万里云飞一鸿”的感叹。其实抗战期间这样的事例很多。更遑论古代通讯不发达,即使在平时,云山睽隔,借寸楮以报平安也不容易,一封书信可以上清末开办邮政之前的信柬,信封左上角的“酒资例付”即是邮资已付的凭证纾父母之远念,下慰儿女之孺慕,鱼鸿尺素也就成了维系人们思想情感交流的唯一介质。说到情,书信尺牍中最能够表达各式各样的情,诸如亲情、爱情、友情、柔情、豪情、闲情,等等,于是尺牍书信也就成为这种情感宣泄的载体。尺牍书信也不仅仅作用于异地的音信互通,即使是近在咫尺,有时也能传布不便于交谈中直接表达流露的感情和语言。
  尺牍与文章的区别大致在于前者是写给特定对象阅读的,而后者是写给大众看的。旧式文人的书札互往,除去礼节之外,还有一种情调,或者说是一种文化底蕴形成的情致。尺牍虽只言片语,也可见其心绪与忧患,人情冷暖也隐含其中。以诗词代书的形式也是中国尺牍常见的体裁,例如广为后人传颂的李商隐《夜雨寄北》,顾贞观《金缕曲》等,都是情真意切、极为感人的诗词尺牍。明清以来还有大量的书札尺牍论及学术,直抒个人的学术观点和见解,成为治学论艺文章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明代董其昌关于书画方面的论述,就多见于与友人的往来书信之中。清末缪荃孙的《艺风堂友朋书札》,收录了当时著名学者一百五十七人的数百通论学书札;《张元济傅增湘论书尺牍》,则容纳了极为丰富的版本学资料。因此可以说,历代尺牍的内容之中,绝对不止于音信传递、事务往还、道德训诫等,我们可以从尺牍中了解世情实事、学术动态、掌故轶闻等诸多信息,搜寻到前人生活最可靠最真实的轨迹。

温馨的彩笺(4)
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文体的尺牍别开生面,将这一沟通人际关系的媒介赋予更多的文学色彩,例如胡适、俞平伯、朱自清等人的书札言简意赅,极富当时的时代气息,少了几分旧时的繁文俗套,多了几许新的思想和真情。二三十年代的文化人书札,可以说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还有著名的傅雷家书,虽然是写于思想受到禁锢的年代,然而透过父母对子女的谆谆嘱咐和无尽关爱,展现出的却是写作者自身博大丰富、细腻深邃的感情和思想境界。
  书牍之美,在于不受任何形式的束缚,可以任意挥洒,可以倾诉己所欲言。字里行间,处处渗透着情感的宣泄。六十年代末,我在北疆大漠,偶尔收到远方亲人和挚友的来信,当时那种兴奋、感动和快乐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天涯咫尺,似乎一下子缩短了距离。近些年来,每逢春节,总会收到不少贺卡,虽然用料奢华,印制考究,终不及在元旦时收到几封贺年的彩笺来得高兴。那笺纸是精心挑选的齐白石人物画,憨态可掬,生动传神;抑或是浅红色的云笺,也给人一种温馨与和煦之感,写上几句不落俗套的寄语,着实增添了些许年意。
  在我保留的信札之中,有数通上海金云臻先生寄给我的诗札。金先生是满族贵胄,后半生一直寓居上海,我们虽然书信来往很长时间,但从未谋面。1987年我去上海,才与老先生见面,那时我住在上海文联的美丽园,每天下午总与他相约园中茶室,品茗清谈,甚为愉悦。我回来后,老人常常来信,并有诗札附于函中。一些日常琐屑细事,诸如他赴真茹(上海郊区)买菜,等等,也有小诗叙述其详。那诗词是用他保存多年的旧时彩笺书写的,诗好,字好,纸也好。金老先生并非从事学术研究者,却有一肚皮的掌故旧闻,从书札也能见其旧学功底的深厚。
  旧时的书札也有很多格式上的讲究,如上款的各种不同称谓、敬辞,正文后的各种申悃和请鉴、问候,下款署名前的各种谦称,等等。这些东西距离我们今天的时代已经是那样陌生和遥远。我们今天互通音信,可以不再讲究这些繁文缛节,但对这方面的知识还是应该有所了解的。尤其是在不甚明白之前不要随便乱用,以免闹出笑话。五十年代,许多邮局的门前还有代写书信的,那时我还小,也喜欢站在背后看人写信,那写信人起始的第一句话总是什么“父母大人尊前敬禀者”或“父母大人膝下敬禀者”之类,让我感到十分困惑和不解。其实这种程式化的虚套在现代社会就大大可以废除了,书牍留给后人最珍贵的当是真挚的思想情趣和自然流露的性灵光辉。
  书牍的讲究不仅在行文的流畅、文辞的典雅、称谓的得体,还要讲究法书的艺术。一般来说,法书宜用楷书或行楷、行书,尤其对尊长或新交,忌用草书。原因很简单,是让人一目了然,阅读便利,也是对他人的尊重。信笺的式样虽多种多样(旧时公文多用十行笺,而私牍多用八行笺,根据笺纸大小不同,分为大、小八行),但对尊长或新交则宜用朱丝栏的八行笺,而用于吊唁或自己在服中(即为父母长辈戴孝期间)的信札忌用朱丝栏而改用乌丝栏。笺纸的折叠应是字迹向内,先一直叠,次一横折,大小略如信封。这是最为礼貌的式样。若是字迹向外则是反折,用以报凶或表示绝交,最应避忌。。 最好的txt下载网

温馨的彩笺(5)
一通书札能反映出人的个性与文化、审美与情趣,同时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大背景,难怪周作人认为尺牍是“文学中特别有趣味的东西”。对书信尺牍的收藏与研究近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作为传达信息和沟通感情的形式却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和悲哀。当我们坐在电脑前打开自己的邮箱,看着荧屏上过往即逝的Email邮件时,是不是还能想起那旧日韵味深远的尺书鲤素而多少产生一些怀恋之感呢?
  椟中万象
  韩非子有一则“买椟还珠”的故事,讲的是郑人从楚人那里买了一个极其精致的木盒,内盛珍珠,郑人喜其木盒却还其珠,而珠的价值却远在盒之上,后来喻以去取不当,成为人们熟悉的成语。
  精确地说,“椟”就是木制的盒子或函套,当时又称“柜”。如果单纯从艺术价值的角度来看,郑人的取舍也并不为过。那椟“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实在是太精美了,郑人之举是可以理解的。
  不久前,董桥先生的《故事》在作家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关于书画和旧器物的杂记,文笔自然还是董先生的风格,但所涉旧时生活内容很多,不少是文人的雅事,不免谈到若干旧器物,印象最深的是“盒子里的岁月”,那是关于木盒或木匣子的故事,其实,书中涉及盒子的图文还不止这些,类似明清时代的报春盒、文宝盒、香盒、粉盒、印匣,等等,都颇有趣味,这是精致生活的实物存照。虽然距离我们的生活已经遥远,但岁月留痕,总会唤起不少关于盒匣的记忆。
  从中国文玩的类别看,盒子或木匣之类的“椟”,当属杂项之类,却又是许多文玩的附属品。或言珠、椟是不可分开的,盒子本身既有观赏性,同时又有很强的实用性,使用广泛,几乎无处不在。仅以文房用品为例,就有笔匣、墨匣,多以红木、花梨、紫檀、楠木制成,用以盛放毛笔和各种墨锭。砚多有盒,或方正,或随形,与砚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即使是抄手砚,上下也有木制的天地盖。至于纸,大张的自然成卷存放,而小型纸张,也有盛放笺纸的木匣。古人用的名片,也称之为名刺,多盛放于拜匣之中,投刺时必将名刺放在匣中呈上。平时使用的各种印信与闲章,也有专门放置的木椟。于是大大小小的各式盒子能充满书斋,不但用途各异,而且材质和工艺也令人爱不释手。闺房之中的“椟”当更多,盛放首饰、香粉、薰香、胭脂、手帕、各种小物件和女红针线的盒子不胜枚举,工艺也较之书房中的盒子更为繁复和华美。内中紫檀螺钿、错金错银、珠玉镶嵌、剔红雕漆、掐丝珐琅、牙角镂刻争奇斗艳,青琐婵娟之妩媚也就尽在其中了。
  福建盛产羊皮朱漆皮箱,旧时嫁妆总会有一对或若干对羊皮朱漆箱。那羊皮是处理过的,很硬,上涂朱漆描金,箱内是皮子原状,多盖有出品字号的蓝印。其精巧者,也有小型的皮椟,在形制和工艺上与皮箱差不多。此外,还有各种样式不同的提盒(尚不包括装食品的竹藤编制的提笼),最精致的是医生的药匣,外表是一个木盒子,附有提梁或背带,而盒中却有大小不同的隔板和抽屉,聊备各种药品,以应不时之需。书生行旅或科举,文具箱是不可或缺的,一只木盒之中,纸墨笔砚尽在其中。
  世界各国的盒子有着各地域和不同民族的艺术风格,东南亚的木盒多饰有象牙,既有象牙镶嵌,也有象牙贴雕。印度盒子的剔雕常用娑罗花叶做的纹饰。日本漆器最为著名,尤其是金漆螺钿掐丝工艺的盒子,许多列入日本国宝。中东的盒子多用*神话故事,南美的盒子是西班牙风格与当地土著艺术的结合。而捷克、波兰的盒子工艺质朴,最具民间工艺特色。在法国卢浮宫和凡尔赛宫的展品中,贵族时代穷奢极侈、珠光宝气的盒子显示了一种尊贵和豪华,在塞纳河畔的古玩艺廊中却能领略到世界各地的盒子精品,令人目不暇接。
  五十年代,我母亲曾在委托商行买到过一个非常精致的匣子,长约尺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