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演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五代演义-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前言
从小就很喜欢古文和古代历史,特别是五代十国的历史。但是五代十国并没有像三国一样有一本《三国演义》,让人提起那时的人、那时的事,如数家珍,历历在目。所以我决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更多人的了解这一段历史。

  在古代,写五代十国历史的主要有薛居正的《旧五代史》,欧阳修的《新五代史》,罗贯中《残唐五代史演义》,蔡东藩的《五代史演义》以及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关于五代历史的章节。《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是纪传体,历史事件往往孤立不连贯,不如编年史简单明了,《资治通鉴》专为帝王而写的,有些偏颇而不详细,而《残唐五代史演义》太简略,《五代史演义》比较平淡,最主要的是这五部书都古代人用文言文写的,现代人在阅读上比较困难。

  不久前,有朱长孝的新出的《五代十国》,写得非常好。但是遗憾的是仍然是用类似文言文编写的,有些地方没有一定的文言文功底很难明白。尤其是古代人和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与喜好已经大不一样了,还用古代的体制写历史小说,很难让人接受。

  其他关于五代历史的小说,在网络中比较有名的有“姜狼豺尽”的《五代十国风云录》和杜文玉的《夜宴:浮华背后的五代十国》等等,可惜的是这些小说有点像易中天的“大话三国”,是一种评论式戏说性文体,很难让读者身临其境,载性而归。因为每一个读者都幻想着和小说主人公一起在历史长河中喜笑怒骂间纵横天下,抑或赢得美人抱月归。

  起意写五代十国历史小说是在98年,10年间主要是搜集资料和布局谋篇。正式动笔写《五代演义》的时候,不由感叹五代人物之多犹如过江之鲫,史料之巨宛若汪洋大海,事件之繁恰似千丝万缕,常令人惘然若失,步履维艰。虽然我曾疯狂地阅读各种书籍,常常也写些文章自娱自乐,但是写长篇小说不免语屈词穷,屡屡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再对比别人的小说,不免自惭三分,情绪低落。只好宽慰自己尽了最大的努力就行了,每一字词无不仔细推敲,每一句段无不反复思虑,每一史实无不认真考据。暗暗激励自己,行文不在华丽,谋篇不在宏伟,重在平中见奇、常中见险。

  现代小说我很喜欢金庸的小说,其关于衣食住行、琴棋书画、诗词曲赋、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容,无所不精细,置身其中如痴如醉,难以自拔。所以有心细读唐朝和五代的《志》、《考》以及附录,另寻购李斌城等编著的《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和杜文玉的《五代十国制度研究》,力求将小说写得更接近当时生活,还原当时社会现状。但是历史小说并不是正史,为了不使小说过于乏味,也是广收闲文轶事,偶而插入些惊诞传闻,真真假假,自有后人评说。 。。

序一 唐帝王简史
隋义宁二年(618年)五月,李渊篡隋称帝,定国号为唐,即唐高祖,都城定在长安。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李渊次子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即唐太宗。太宗时期内政方面承继了宰相制,发展完善和确立了三省六部和科举选士制,又推行府兵制、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这时期社会秩序安定,经济繁荣,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唐太宗死后,唐高宗李治即位。高宗死后不久,武皇武氏立太子李显为帝,是为唐中宗。不久又废中宗为庐陵王,改立另一个儿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天授元年(690年),皇后武氏废睿宗,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称圣神皇帝。 

  神龙元年(705年),宰相张柬之等起兵发动政变,拥中宗复位,废周为唐。景龙四年(710年)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杀中宗,韦皇后立温王李重茂为帝,是为少帝,并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的儿子,当时是临淄王的李隆基在姑母太平公主的协助下发动政变,诛杀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拥立李旦复位。延和元年(712年),睿宗让位于太子李隆基,李隆基即唐玄宗,又称唐明皇,同年改元开元。玄宗前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迅速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玄宗晚期骄奢淫逸,任用有“口蜜腹剑”恶名的李林甫为宰相,使得朝政败坏。此时又出现了宦官干政的局面,宦官高力士的权势炙手可热。再者,唐玄宗好大喜功,为此边境将领经常挑起对异族的战事,以邀战功。又因为当时兵制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使得节度使与军镇上的士兵结合在一起,就出现了边将专军的局面。其中以胡人安禄山最著,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趁唐朝政治*、军事空虚之机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唐玄宗逃到成都后,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奉玄宗为太上皇。安禄山则自称大燕皇帝,,经过8年时间这场叛乱才被平定。安史之乱后,唐朝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此时均田制已经逐步瓦解,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租庸调制也无法实行。宝应元年(762年),宦官李辅国杀张皇后,肃宗受惊吓而死。代宗即位。次年,安史之乱平定,唐朝开始转为衰落。当时,东有诸多藩镇割据,北方又有回族不断勒索,西面有吐蕃侵扰,甚至在广德元年(763年)吐蕃占领首都长安有十一天。代宗又迷信佛教,寺院多占有田地,国家政治经济进一步恶化。

  大历十四年(779年)代宗驾崩,传位于唐德宗李适。次年,德宗为了改善财政,听从杨炎的建议,废除租庸调制,颁布“两税法”。另外,也试图削弱藩镇割据实力,加强中央集权,但由于措施失当,反而引起节度使的反抗。建中四年(783年)发生泾原兵变,德宗仓皇出逃到奉天(今陕西乾县),后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叛变,再次逃到汉中。于是发布了《罪己诏》,声明不再约束节度使,对其姑息迁就。从此,唐朝的中央权力进一步削弱。其在位期间,任用宦官为统帅,并且勒索地方官进奉物资,在长安施行宫市,征收间架、茶叶等杂税,民生更加困苦。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德宗驾崩,唐顺宗李诵即位,改元永贞。任用王伾、王叔文为翰林学士,在韩泰、韩晔、柳宗元、刘禹锡、陈谏、凌准、程异、韦执宜等人支持下,改革德宗以来的弊政,贬斥贪官,废除宫市,停止盐铁进钱和地方进奉,并试图收回宦官兵权,史称“永贞革新”。不久患中风。同年八月,宦官俱文珍等勾结部分官僚和藩镇,逼其退位,传位于太子李纯(宪宗),贬王伾等人,史称“永贞内禅”。王叔文、王伾即遭贬逐。王叔文被贬后又被赐死。王伾死于贬所。柳宗元等八人都被贬为“边州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宪宗继位后,开始对割据的藩镇开展了一系列战争,他继位次年就开始对西川节度副使刘朋开战获胜,同年杨惠琳不肯交出他的兵权,宪宗也对他作战,杨惠琳战败被杀。元和二年(807年)*镇海节度使李锜,元和八年(813年)魏博节度使田兴归伏唐朝,元和十二年(817年)平定淮西吴元济的叛乱。这些成果被称为“元和中兴”。吴元济被平定后,全国所有的藩镇至少名义上全部归服唐朝。但是因为宪宗的皇位是由宦官逼迫获得的,故其信用宦官,他的军队中有许多将军是宦官,有些拥有很高的军权。宪宗末年,以牛僧孺和李德裕为首的大臣之间的朋党之争亦越演越烈,使宦官更加得势。牛党、李党相继执政,史称“牛李党争”。

  元和十五年(820年)宦官陈弘正杀害宪宗,穆宗李恒即位。穆宗在位期间荒于朝政,奢侈放纵,措施不当,导致河北三镇再度背叛。朝廷内宦官权势日盛,官僚朋党斗争剧烈。使唐宪宗的“中兴”局面完全丧失。824年穆宗服长生药而死,唐敬宗李湛即位后,敬宗只知在后宫嬉戏,奢侈荒淫。宦官王守澄把持朝政,勾结权臣李逢吉,排斥异己,败坏纲纪。导致官府工匠突起暴动攻入宫廷的事件。

  宝历二年(826年),敬宗被宦官刘克明等人杀害,宦官王守澄等拥立唐文宗李昂为帝。文宗在位期间,朝臣朋党相互倾轧,官员调动频繁,政权甚至皇帝的废立生杀,均掌握在宦官手中。后起用李训、郑注等人,意欲铲除宦官。大和九年(835年),李训引诱宦官参观所谓“甘露”,企图将其一举消灭,但事情败露,反而导致宦官大肆屠杀朝官,史称“甘露之变”。甘露之变而后,文宗被宦官钳制,群臣唯有借藩镇兵力对抗宦官权力,埋下残唐时藩镇和宦官的直接冲突。

  开成五年(840年)文宗抑郁病死,武宗在宦官仇士良的拥立下,经过派系斗争而继位。由于拥立武宗的宦官仇士良鉴于朝廷派系林立,不得已给武宗亲自处理朝政,武宗重用李党首领李德裕,削减仇士良的权力。武宗一连串振兴朝廷的政绩,史称会昌中兴。

  会昌六年(846年),唐武宗被道士上供的长寿丹毒死,唐宣宗在宦官的协助之下继位。未即位前的宣宗表面上是容易被宦官利用的君主,但即位以后励精图治,当时唐朝国势已很不景气,藩镇割据,牛李党争,农民起义,朝政*,官吏贪污,宦官专权,四夷不朝。唐宣宗致力于改变这种状况,他先贬谪李德裕,结束牛李党争。宣宗勤俭治国,体贴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唐朝国势有所起色,阶级矛盾有所缓和,百姓日渐富裕,使十分*的唐朝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宣宗是唐朝历代皇帝中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因此被后人称之为“小太宗” 。另外,唐宣宗还趁吐蕃、回纥衰微,派兵收复了河湟之地,平定了吐蕃。

  大中十三年(859年),唐宣宗去世,唐懿宗李漼被宦官迎立为帝,改元“咸通”。懿宗是一个昏庸无能、奢侈无度的君主。他即位后,不思朝政,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