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的智慧》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婚姻的智慧- 第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够。爱情缠绵、亲情牵挂、故土情怀,便是人文的东西从物的现实存在中升华起来的意识形态,这种形态形成的是一种有磁性、有引力的“场”,我把它叫做“家场”。你之所以觉得家是“港湾”、归家之心似箭、身无后顾之忧,是因为不管你走到哪里,“家场”的半径就会延伸到哪里。你漂洋过海远走异国他乡,“家场”的半径就扩大为“国场”延伸到了国外。“落叶归根”正是这种“场”在起作用。正是其赋予了情感的比喻。因此,人、固定的住所、情感三位一体,才是家的全部意义。没有人的家,冷清得如同一处待售的房子;没有房子,人的处境就跟流散于荒野里的鸟兽一样;没有情感,有家也不想归。
  人存在自立的问题,爱情存在经营的问题,家也是需要经营的。过去,当孙子辈、重孙辈出世的时候,许多爷爷辈的弟兄们还在一个锅里舀饭吃,现在多成了单线家庭,这反映出一个问题,现代人不太注重经营“家”了。过去一个老太爷子往高堂上一坐,下面众儿孙哪个敢言分家,分家被视为自私自利,被看做家败的表现。经营一个家就如同经营一个工厂,不易。“清官难断家务事”,说明治家是多么的难。没有一个老人不愿自己的儿孙们都能和和睦睦团结共处于一家的,可面对现在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的儿孙,一家之长们已经没有了经营一个大家的能力。于是,与其等弄出矛盾了不欢而散,倒不如回避矛盾早作了断,结婚一个分出去一个,结婚两个,分出去一双。这是让天下父母非常悲哀的做法,但又是无奈的。事物是进步的,人越是复杂就越难管理。人被当做奴隶的社会、土地被私有的社会的已被替代,人权的逐步扩大,民主旗帜的不断张扬,正是被管理者越来越聪明,管理者步步退缩的结果。
  人们都希望家庭和睦。家庭和睦其实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问题。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包括:夫妻关系、父子母子关系、兄弟姊妹关系、爷孙婆孙关系、婆媳关系、公媳关系、姑嫂关系、妯娌关系、叔侄关系、叔嫂关系等等。这些关系中,最难相处的是非血亲关系,其中夫妻关系是基本,婆媳关系是焦点,正因其难度大才千百年来演绎出许多让人或捶胸或扼腕的悲欢故事。现在许多人把离婚当喝凉水,对家庭是个致命的威胁。婆与媳的矛盾,多是婆看媳不敬,媳嫌婆苛刻。家的基本发生了动摇,“家场”受到了削弱。家庭规模的缩小、离婚、单亲、婚外情等等问题,使家的凝聚力逐渐缩小,家的结构更趋松散,家原来的意义逐渐失去。就像爱情的基础是感情而非物质一样,住所及其他生活条件的好坏,对一个家庭是否和睦影响不大,影响家庭和睦的主要因素在于成员的素质,包括成员的道德修养、知识水平、处事方式等,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生态度。男女走入婚姻既意味着爱情的升华,又意味着新的责任的降临。养育子女、孝敬父母、兄弟相帮、婆媳互敬,都是责任,担当各有不同而已。见孩婴残疾就弃之大街是逃脱,对长辈不敬不养是忤逆,手足相残是不道,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当然,家庭成员相处又是一门技巧。真诚与善意的谎言同样重要,设身处地地替别人考虑与正确对待不良回应,更是一种境界。

第十二讲 家庭成员和谐相处(2)
百事孝为先,万念贪最过。“孝”和“无私”是家和的核心要素。试想,一个连生养自己的人都不爱惜的人,他会爱别人吗?更谈不上有社会责任;不求索取只讲奉献的人谁不愿与之共处?所以,现代社会难以形成十几口人乃至几十口人共处的大家庭的根源,主要在于缺少了“孝”而多余了“贪”,这是我们应该警惕的。
  家庭和睦的外在表现是,各成员都能身心愉悦地共处并为此心满意足:居者虽贫亦乐其道,离者纵远却近其心。“家和”便有凝聚力,外人不敢言欺。“家和”便有创造力,掣肘相衬,事业共谋,甘苦与共,万事可兴。“家有高堂不远游”可以变通,“儿行千里母担忧”却由不得人,但不管“家”原有的意义如何变化,其结构如何的松散,做人的原则没有变,人类社会的美德没有变。家庭和睦人所共求。
  家是社会的元素,“家和”对于和谐社会建设至关重要。家家和睦,社会岂有不和谐的道理?社会和谐,万事岂有不兴旺的道理?万事兴旺,国家岂有不发达的道理?
  第一节 和谐家庭的构成要素
  生存要素是和谐家庭的基本条件
  生存意识、生存能力、生存智慧和生存艺术,是现代社会每一个人都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作为和谐家庭,它的每一个成员更不能例外。
  生存意识是一个家庭存在和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决定一个家庭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下能不能兴旺发达的思想前提。一个家庭的主要成员没有顽强的生存意识,没有在逆境中拼搏的思想动力,这个家庭即使有很大的社会背景,有丰厚的资产继承,都可能坐吃山空。一个家庭的主要成员如果具备了顽强的生存意识,即使眼前十分贫穷,不断遭受天灾人祸的严重打击,都不会使这个家庭破败,相反,会一天天好转,最终彻底翻身,走向兴旺发达。
  生存能力不是一般的生活能力,它是家庭成员在各种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命环境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它是一个生命个体能够不断发展强大,不断适应环境、战胜环境,最后改造环境的生命力和意志力的集中体现。
  生存智慧是保护自己,战胜困难,走出低谷,趋利避害,实现理想和自身价值的智力品质。具有生存智慧的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都不仅能够克服困难,摆脱厄运,而且能够获得成功,取得胜利。没有生存智慧的人,即使在十分优越的物质条件下,在十分有利的社会环境中,都很难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更难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甚至失去对生活的热情,背负沉重的生活包袱和无穷的思想压力,一生无所成就。
  生存艺术是在生存能力和生存智慧的基础上形成的更具智力因素和思维艺术的智力品质,是一种生存方式和创造能力的更高境界。一个家庭的主要成员不能固守自己祖辈遗留下来的基业过日子,也不能依靠亲朋好友的权力庇护过日子,更不能按照祖辈的治家方略和对家庭的经营模式维持生活,而应当创造新的家庭业绩和新的家庭生活模式,在更高的层次上建设自己的家庭,使自己的家庭真正成为“五型家庭”,即:自由型、民主型、开放型、学习型、和谐型。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家庭的主要成员只有生存意识、生存能力和生存智慧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较高的生存艺术。这种生存艺术集中表现在对家庭的经济活动、文化生活、教育行为、对外交往、发展模式等重大问题的深层思考和实际运作上。
  这些基本的生存要素要根据每一个家庭的实际情况和可能,尽量使每一个成员都能逐渐习得和掌握,从而使他们在和谐家庭的建设上能够有用武之地,能够成为现代家庭中的现代人。如果一个家庭缺乏这种生存要素,它的生存都不太可能,还谈得上什么和谐?
  道德要素是和谐家庭的核心内容
  和谐的社会不是单纯地依靠法律的制裁和威严来维系的,它更多的是靠道德的力量来维系的。同样,一个和谐的家庭,道德要素也同样重要。一个道德不良的社会是病态的社会,一个不讲究道德的家庭也必然是病态的家庭。病态家庭是不可能有和谐而言的。因此,在建设和谐家庭过程中,就应当把道德要素放到更高的地位来考虑,把道德要素作为和谐家庭建设的核心内容来把握。 。 想看书来

第十二讲 家庭成员和谐相处(3)
首先,要使家庭的每一个成员确立健康、高尚、科学、进步的道德观念,在思想上明确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道德贯穿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因此,道德观念也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这一切都应当成为家庭成员耳熟能详的基本道德知识。这些观念大体上有:是非观念、真假观念、善恶观念、美丑观念、公私观念、人己观念、取舍观念、法理观念等。体现在这些道德观念之中的社会精神是人们对社会、人类、自然和生命的关爱与呵护,是对美好的社会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是对反社会、反人类、反自然与反生命陈腐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斥责与鞭挞。牢固地树立这些道德观念,家庭成员的道德行为才能有明确的目标,也才能更加有效地建立起家庭道德规范,促进家庭和谐气氛的形成。
  但是,确立道德观念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和谐家庭在道德层面上的理想目标是家庭成员道德行为的培养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观念的确立可以说是“道德之树”,而道德行为则是“道德之果”,道德观念的确立就是培植“道德之树”,而道德行为的培养则是生长“道德之果”。和谐家庭的道德建设就是要使全体家庭成员不仅能够在家庭的所有事务和所有家庭活动中,表现出良好的道德行为,而且在一切社会事务和活动中也要表现出良好的道德行为。人们的道德行为根据社会生活的不同而分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道德,和谐家庭要在所有这些方面都表现出良好的道德素养和道德水平。
  道德行为是一种社会行为,它要受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也要受到每一个人的文化知识层次、文化教育背景、家庭教育水平等许多因素的制约。道德行为不仅有良好与恶劣、高尚与低俗的区别,而且还有自觉与强制的不同。高尚而自觉的道德行为是社会追求的道德目标,也是人们普遍的道德要求,更是和谐家庭建设的最高道德标准。实现这样的道德目标和要求,就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