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中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品牌中国-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里试穿同事新衣的年代。穿名牌不是新闻,不穿名牌才稀奇。

  ——品牌是一种个性

  阿文,17岁,中学生

  “突破渴望,实现梦想”,劲歌热舞,挑战巨星……我喜欢“酷”,而百事可乐是一个喜欢玩酷的品牌。正是这样,我和很多同龄的年轻人才会认为最酷的饮料是百事可乐,而最酷的行为就是喝百事可乐。在我看来,百事可乐代表着青春、活力、激情,跟自己追求“酷”的个性正好合拍。

  ——品牌是一种效率

  小米,30岁,记者

  作为一名职业女性,不可避免地要出席一些公务场合,这就要求自己的着装必须与场合的氛围相协调,所以我不太喜欢去淘东西,因为我觉得与其盲目地选择,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权衡质量、价格,倒不如直接感受“品牌”的理念。品牌其实是对生活的一种保证,也是比较省时间和精力的一种很好的购物方式。只要找好适合自己风格的几个品牌,只需留下电话,或者定期去看看,购物这项琐碎的事情几乎就解决了。何况,名牌服装有保障,面料、做工考究,而且很耐穿,不用担心今年买了明年就过时。

  ——品牌是一种情感

  陈军,35岁,工人

  在北京这地儿说起同仁堂药店,那是无人不晓。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生了病就要吃药,吃药又都想吃点儿好的,于是就想起同仁堂来——打我爷爷那辈起,就已经开始买它的药了。说实在的,除了偶尔在医院开西药,我还真没在别的药店买过药。

  ——品牌是一种诱惑

  陈小姐,25岁,杂志编辑

  我喜欢大品牌,但与别人不同,我买名牌,一般只买小配件。坦白讲,这有经济实力的考虑。我可没有花光几个月的血汗钱来买大品牌的冲动,也没有节衣缩食为名牌的决心。

  在我的逻辑中,大品牌有着独特的魅力。很多时候,大品牌中的一个小配件也能给自己加分不少,省钱,又有效果。买不起套装,我就买丝巾;买不起皮包,我就买钱包;买不起全套化妆品,我就买香水。说起来,我最大的一笔开销就是花了5000多元买了一个PRADA书包。买之前,我还反复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相比于套装,一个包可以天天带,尤其是名牌书包,用好多年都不会过时,很显档次。这么一合计,这样的品牌,买得值。

  ——品牌是一种生活方式

  薇薇,27岁,自由职业者

  对我来说,品牌意味着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网上曾流行这样一句多少带点调侃的话:“我不在办公室,就在星巴克,不在星巴克,就在去星巴克的路上。”我觉得这句话挺适合我的。在星巴克,我可以边喝咖啡,边听音乐、读书、上网或者和人谈合作,那里是一个独立于家庭和办公室之外、轻松休闲的“第三生活空间”。

  在品牌的无尽魅力和凶猛攻势下,很多现代中国人并不盲从,而是以一种理性的态度来对待品牌。他们喜欢进行分析比较,从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产品。这种现象的产生依赖于国内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的极大丰富,品牌的多样化使人们可选择的余地变大,不必再拘泥于一两种品牌。

  ——塑造自己的品牌

  徐先生,37岁,市场销售总监 

  我所认为的“品牌”不等同于“牌子”。后者作为label只是被贴上去的。品牌的意义是趣味、形象和质量。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以及生活方式都可以有品牌感,但不是说一定要买有名的牌子才可以。我的观点是:不要给自己压力。我个人比较喜欢保守类型的衣服,一般都在国外买衣服。而且,我买东西首选是颜色,而不是牌子。品牌观念归根结底是对自己形象的塑造,自己可以是什么样子?其实一个人也是有属于自己的品牌的。

  ——最好≠最贵

  张静,36岁,服装设计师 

  我觉得一味的追求品牌并不可取,因为迷信名牌服饰是女人常犯的毛病。这些年我为很多职业女性提供形象造型服务,其中有个问题令我印象深刻:“上班是不是一定要穿最好、最贵的衣服,才能显出专业?”请你回想一下,当同事夸你“今天好漂亮喔!看起来特别有精神”的时候,你身上穿戴的都是哪些服饰呢?它们都是你衣柜里最贵的那几件吗?不全然如此。某些衣服成功地为你注入魅力,带来赞赏,不管这些衣服贵不贵,它们就是属于你的“最好的衣服”。

  “好衣服怎么可能不贵?”这么想并不奇怪,那是对何谓“最好的衣服”仍存在着小小的误解。所谓“最好”的定义,是要让身材看起来最棒、人看起来最精神、最漂亮。有人穿的两千块钱的套装看起来价值上万,也有人将香奈尔套装穿得毫不起眼。所以说,最好的服饰可能只需五百块人民币,也有可能是两万块的高级精品。

  ——别太拘泥于品牌

  古小姐,29岁,公司职员

  我虽然在衣服上追求牌子,但对化妆品则比较理性。因为皮肤这东西很怪,个体差异特别强,不是说知名品牌的东西用在你身上就好。

  大学时,我曾经发过一阵子痘痘,有同学用了某国际知名品牌的去痘产品十分有效,我一咬牙一跺脚,狠心用了近一个月的生活费买了一瓶。结果,用在人家脸上效果特好,用在自己的脸上却一点反应也没有,痘子一如既往地疯长。后来,误打误撞下用了一个特便宜的东西,居然对我很有效,让那些需买高价化妆品伺候皮肤的同学羡慕不已。于是我以后再挑化妆品时,就不局限于知名品牌了。

  ——别让品牌太影响自己

  林小姐,23岁,市场推广人员

  我是比较崇尚国际名牌化妆品的,因为它们都经过时间、市场的考验,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化妆品市场生存下来,说明它们本身是有实力的。而且通常一个知名品牌后面都有一个实力雄厚的公司支持,强大的研发团体、良好的信誉,这都是产品品质以及售后服务的保证。我周围的女朋友们用过这些名牌化妆品后,口碑也不错,都觉得化妆品往往就是一分价钱一分货。当然,我觉得大家崇尚名牌,主要是出于虚荣和攀比的心理。上次我们办公室里盛传用了某名牌化妆品的保湿面膜皮肤会水嫩水嫩的,于是大家团购了一批,几乎人手一支。结果我拿回去涂抹了一阵子,尽管自我感觉良好,但老妈、朋友都没觉得我的皮肤有什么改善,反而归结为我的心理作用。

  品牌是因为需要而产生的。这种需要既是商家的需要,也是购买者的需要。当前的品牌发展,与现代的物品相对丰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品同质化现象越来越普遍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消费群体对品牌本身的重视和依赖程度也有差异。有的人重视品牌,愿到专卖店购买;有人强调实惠,喜欢到大卖场货比三家;有人容易形成品牌忠诚;有人常常发生品牌转换。此外,不同类别的产品对消费者生活的意义有所差别,因而也影响着消费者对其品牌的态度。

  总体而言,人们对品牌的倚重与社会进步和生活节奏加快有关。名牌往往意味着更高的价格,但一般情形下质量和相关服务较好,令人放心。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缺乏在商场中精挑细选的时间,购买品牌产品不仅可体现品位,还能避免不必要的经济风险、时间风险、社会风险等。

3、生活在品牌时代
品牌的气息散发在空气中,不论喜欢与否,品牌已经包围了我们的生活。选择一种无品牌的生活?这基本是个幻想。物质发达到过剩,生活的每个层面都留有品牌的印记。每个品牌都有一种生活的理念传递给消费者,因此,选择一个牌子也是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

  当生活里充满了品牌的时候,生活方式也跟着品牌起来,品牌的制造者也试图通过塑造文化品味去引导人们消费。但是,消费者并不是品牌的奴隶。他们忠诚于心仪的品牌,同时也没有忘记自己的钱袋。 因此,不论是中低收入者,还是高薪人员,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客观条件,怡然自得地选择符合自己的品牌生活。要挣钱、要消费、要生活,不同收入的人群分别过着怎样的品牌生活?从某种意义上,人和品牌之间进行着一场充满张力的战斗。

  中低收入人群的品牌生活:精打细算+自得其乐

  每个城市都有一部分中低收入人群。在小城市,他们的收入通常以百元计,而在上海、北京这样的繁华之地,收入1000多元也属于这个范畴。他们每天也都面对着众多品牌的强大宣传攻势。在国内外品牌的跳跃闪烁下,先看——反复想——咬牙买是品牌消费的基本模式。他们的品牌生活,更多地体现在面子(品牌)与里子(经济实力)的“斗争”,而“斗争”的结果,是双方达成了妥协,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小李:奢侈一把为名牌  (小李,北京,某小区保安,月收入900元)

  我在北京打工的工资不高,有时还要接济一下老家,用起来总是捉襟见肘。我不会做饭,平时到小区对面的胡同小店里吃面条或盖浇饭。遇到老乡或朋友来,我也会带他们下馆子,但一般只能去附近小菜馆,幸好味道还真不错。不过有一次我家人来北京,我请他们去便宜坊吃了正宗烤鸭呢。来北京3年多了,一些门票便宜或免费的景点、公园我都去过。不过,有些地方的门票实在太贵了。我们有统一的制服,省了买衣服的钱,所以我在北京最大的一笔开销就是花差不多500块钱,买了一条高级“金利来”皮带。配上新制服,显得特别精神。

  刘小姐:开心淘品牌 (刘小姐,上海,某机床厂装配工,月收入1400元)

  南京西路上有一家“堡狮龙”品牌专卖店。从去年起就不断变换着促销手段,最早是买一送一,接着是全场5折,到了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