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30所中国名校》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不可不知的30所中国名校-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设心理教研组,由13个系调整为10个系。后来经过一系列的调整归并,到1961年共设有12个系、33个本科专业。
  1987年5月,南京大学医学院成立,这是自1952年院系调整以后我国第一所建在综合大学的医学院。1994年,南京大学进入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序列。1999年7月,又被国家列为若干所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
  国际影响
  南京大学是一所国际影响较大的学校,国际学术交流也非常活跃。1979年以来,学校已与近30个国家的18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和研究合作关系,主办国际会议120余次;聘请外国专家学者1800多人次来校讲学与合作。6000多名海外留学生先后在这里进修学习。李政道、丁肇中、杨振宁、普列高津、格拉肖、芒德尔等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被授予名誉教授或名誉博士称号。美国前总统布什、法国前总统密特朗、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等国外政要也先后来南大访问。学校还先后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合作创办了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与德国哥廷根大###合建立了中德法学研究所、与日本邮政省共建了中国惟一的“多媒体远程卫星教育系统研究室”等。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成为中美两国在教育学术领域合作的成功范例,受到中美两国领导人的重视和称赞,被誉为“不出国的留学园地”,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国际学术界,有7位南京大学的毕业生获美国总统奖。
   。 想看书来

南京大学(3)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近2000名专任教师,教授65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4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1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0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4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9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博士生导师574人。
  著名系科
  学校设有17个学院,52个系,拥有本科专业7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07个,专业硕士学位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3个,博士点139个,博士后流动站18个;建有各类研究所128个,跨学科的研究中心89个,并拥有现代分析中心、网络信息中心、教育技术中心等大型教学科研实验基地。
  学校有国家重点学科28个,江苏省重点学科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基础学科研究和应用人才培养基地11个,###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
  硬件设施
  南京大学坐落在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六朝古都南京,包括鼓楼、浦口两个校区,占地3600多亩,风景优美,建筑规模宏大,教学、科研设施先进,学校图书馆藏书量429余万册,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
  大家英才
  南京大学堪称是英才辈出,李瑞清、吴有训、竺可桢、茅以升、柳诒徵、胡小石、陶行知、郭秉文、陈鹤琴、汤用彤、马寅初、李叔同、熊庆来、童第周、金善宝、闻一多、张大千、徐悲鸿、傅抱石、严济慈、吴健雄、李国鼎、罗家伦、顾毓琇、李方训、吴宓、朱光亚、赵忠尧、赛珍珠、杨杏佛、吕叔湘、梁希、戴安邦、陈白尘、匡亚明等名家大师们曾在这里学习或工作过;中共中央、国务院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中,有6位是南京大学校友。
  功勋校长
  罗家伦:1932年—1941年;
  顾孟余:1941年—1943年;
  顾毓琇:1944年—1945年。
  校训
  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
综合评估
  名气指数:★★★★★
  实力指数:★★★★★
  发展指数:★★★★☆
  历史渊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以科技为背景的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也是最年轻的全国重点大学。
  建 校 初 衷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原子能、计算机、半导体、激光、生物技术、航空技术为代表的新兴科学技术在20世纪50年代进入了一个快速成长阶段,而中国当时的科技力量和综合国力都十分薄弱,难以适应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面对激烈的竞争,要想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必须有充足的科学人才作为后盾。作为全国学术科研中心的中国科学院虽然拥有众多的高级科学人才,但却缺乏优秀的后备力量,尤其是国内新兴技术学科方面的尖端科技人才。而当时的高等学校毕业生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难以满足需要。这样,利用中国科学院的自身优势创办一所培养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尖端科技人才的新型大学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筹备与诞生
  1958年5月,受前苏联依托西伯利亚科学分院建立新西伯利亚大学以培养研究所后备人才的启发,中国科学院向国务院提出由中国科学院试办一所大学的建议,并很快得到了中共中央的首肯。6月,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主持召开学校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将学校定名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时成立大学筹备委员会,郭沫若为主任委员,黄松龄、竺可桢、杜润生、郁文、严济慈、赵守攻、钱学森、于光远等为委员。会议还决定学校设置原子核物理和原子核工程系(后由中国科学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赵忠尧任主任)、技术物理系(后由物理研究所所长施汝为任主任)、化学物理系(后由力学研究所副所长郭永怀任主任)、物理热工程系(后由动力研究室研究员吴仲华任主任)、无线电电子学系(后由电子研究所所长顾德欢任主任)、自动化系(后由自动化研究所所长武汝扬任主任)、力学和力学工程系(后由力学研究所所长钱学森任主任)、放射化学和辐射化学系(后由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杨承宗任主任)、地球化学和稀有元素系(后由地质研究所所长侯德封任主任)、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系(后由化学研究所副所长华寿俊任主任)、应用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系(后由数学研究所所长华罗庚任主任)、生物物理系(后由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贝时璋任主任)、地球物理系(后由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赵九章任主任)等13个系。由于当年就要招生,所以筹备委员会又对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的审定、基础课的教学计划、学校的奋斗目标、培养目标等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筹备得到了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如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的###决定将本已交给解放军工程兵设计院的原中央党校在玉泉路的二部让给中国科大当校址;中央军委秘书长黄克诚得知此事后立即下令已进驻的工程兵设计院搬迁;工程兵设计院院长唐凯少将表示保证在一周内搬迁,绝不耽误中国科大开学;位于学校对面的解放军政治学院滕出两座宿舍楼以满足新生入学的需要;科学院院部和各研究所支援了一大批干部、教室、工人、图书资料和实验设备。为解决招生问题,中央批准中国科大从各省、市当年考生中优先录取1600名新生。
  1958年9月20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暨开学典礼在解放军政治学院大礼堂隆重举行,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任第一任校长。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聂荣臻在讲话中指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成立是“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
  快 速 发 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创办伊始,就在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模式探索新的道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立的目的是为了尽快填补国内高校在新兴学科方面的空白,加紧建设一些力量薄弱的专业。当时,全国高校普遍仿照原苏联模式在50年代初进行了一次院系调整。而中国科大在系科专业设置上并没有采用原苏联理工分家的模式,而是实行理工相结合、科学与技术相结合。当时设立的13个系41个专业,多是与核物理、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电电子学、自动化、化学物理、近代力学及其相关的系和专业。1959年,科技情报大学并入中国科大,学校曾设置科技情报系。1960年撤销物理、化学、生物专业。1963年,中国科大开始招收研究生。1964年4月,原来的13个系合并为数学、物理、近代化学、近代物理、近代力学、无线电电子学6个系24个专业,1966年减为23个,学制5年。
  中国科学院对中国科大实行“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校方针,这在我国高等教育界可谓独具特色。不仅促进了教学与科研一体化建设,而且具有极大的实践意义。中国科学院发挥人才、设备等优势,大批科学家到校讲课和开展合作研究,马大猷、贝时璋、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吴有训、柳大纲、赵九章、赵忠尧等一批国内最有声望的科学家都曾亲自登台授课。我国第一个获得法国国家物理学博士学位的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连续6年、每周3次给8个系500多名学生讲授电磁学和电动力学,许多其他高校的师生也慕名前来听课;著名物理学家赵忠尧将不惜身陷囹圄、突破重重阻力从国外带回的加速器送给学校,并亲自指导学生做实验;华罗庚、关肇直、吴文俊号称中国科大数学系“三龙”,三人的学术观点和授课风格迥异,学校却安排华罗庚、关肇直同时给学生上课,不同学术观点联袂登台,充分体现了学校提倡学术自由的思想;陈景润、王元等亲自辅导学生做毕业论文。这样,既解决了建校初期师资缺乏的困难,也极大的丰富了教学内容,使中国科大以高起点、高水平的教学质量而盛极一时。“所系结合”也使中国科大在研究工作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如1960年中国科大与科学院计算研究所联合,成功研制出了“107计算机”,这是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