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的博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国的博弈- 第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过,奥兰多和桑理诺都怀着非常乐观的心情期待威尔逊来到欧洲。豪斯鼓励他们把美国当成朋友,在起草与奥匈帝国的停战协定期间,他允许意大利军队占领《伦敦条约》许诺给它的所有领土。他还给桑理诺一些谈判技巧方面的建议:如果意大利等到英法得到他们想要的之后再提出自己的要求,和会就很难拒绝了。豪斯在日记中写道:“我这样做完全出于恶意,我很想看到桑理诺和奥兰多如何基于英法的要求进行辩论。”意大利人还受意大利驻华盛顿大使马基·迪·切莱雷男爵的误导;此人无视事实,向他们保证威尔逊同情意大利及其目标。奥兰多说:“威尔逊是个好人,但完全不胜任这个工作……而且完全忽视我们意大利人参加和会的原因。”或许,意大利人不想知道。正如美国驻罗马大使所说:“桑理诺男爵很不了解美国,我认为他不清楚总统的动机。”
  威尔逊倾向于怀疑意大利人,他觉得他们之所以参战,完全是出于“冷酷的算计”。1918年12月,他到达巴黎后最先做的事之一就是要了一份《伦敦条约》。圣诞前几天,他首次与桑理诺和奥兰多会面,并就意大利在亚得里亚海地区的要求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意大利人认为会议非常顺利。但第二天与威尔逊讨论的英国大使却有不同看法:“他非常反感意大利……极其讨厌桑理诺和奥兰多及其行为方式,尤其不想和他们谈话。”由于和会延期开幕,威尔逊同意正式访问罗马。可惜,这只加深了双方的误解。
  在罗马,他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我觉得他们是真正的朋友。”他错下结论,认为意大利人民支持他的计划。他的医生说:“总统说,他觉得意大利人民对防止战争重演(如他们刚刚经历的大战)非常有兴趣。他感觉他们理解国联的真正含义。”四个月后,当他和意大利政府关系跌入最低谷时,他很想直接求助于意大利人民。奥兰多依然乐观,他高兴地对一位朋友说:“我相信威尔逊及其原则,它包含多少意大利的权利和利益,我就接受多少。”桑理诺却持怀疑态度,他不喜欢威尔逊想方设法地与政府的批评者谈话;而威尔逊也不喜欢他,他说,桑理诺“狡猾得像鳗鲡或任何意大利人”。1月13日,威尔逊通知奥兰多,他已经决定《伦敦条约》不再有效。由于最高委员会忙于国联和诸如是否邀请布尔什维克参加和会等复杂问题,这个问题又被搁置了几周。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意大利退出(4)
意大利代表团被安排在位于歌剧院附近豪华的爱德华七世酒店。只有一位代表可以携带妻子,也许是因为他新婚不久。酒店只有一部电话,代表们只有得到奥兰多的允许才能使用。代表团本身也反映了其政府的政治分裂情况。代表团一位年轻的成员回忆说:“一个微型罗马来到了巴黎,唉!还裹挟着其特有的诸多问题:缺乏组织性、人员选择以议会手段为主(目前和将来),还有谣言中伤。”
  大家公认它不是一个强有效的代表团。正如被从华盛顿请来帮忙的马基·迪·切莱雷对一位美国人所说:“意大利没有自己的宣传媒体,其国家太古老,其民族太骄傲。”和英美不同,其代表很少与其他代表团发展私人关系。代表团领导中,有前总理萨兰德拉,他只关心自己的健康;奥兰多虽然和蔼可亲却心烦意乱;桑理诺依然不大合群,神秘兮兮而且封锁信息,即使这些信息可能对其他代表有帮助。空闲时,他独自出去散步。他拒绝代表意大利奔走游说,认为“这是那些到处乞讨领土的小国的做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和奥兰多的关系更加恶化。有时,一向克制的桑理诺气得脸色发紫。
  意大利人不但内部分裂,还不信任其盟国。一位英国外交官说:“他们认为强国的待遇不平等;意大利四面遭受攻击和批评;他们被告知什么对他们有利,但没有真正付诸讨论。”威尔逊鄙视桑理诺为“古怪的牧师”,而用马基·迪·切莱雷的话说,美国是个企图主宰和会的放高利贷者。1月底,《泰晤士报》编辑威克汉姆·斯蒂德报道说,威尔逊与桑理诺大吵了一架,桑理诺“似乎大发雷霆,竟然让威尔逊不要干涉欧洲事务”。
  在所有欧洲人中,意大利人与英国关系最好。奥兰多崇拜劳合·乔治:“他的凯尔特血统使得他和我们地中海民族一样聪明。”而且两国分歧不多。但与法国却不同,意大利统一应该归功于法国人,但他们为此占领尼斯和萨伏伊让意大利人觉得要价太高。两国都想成为地中海强国,战前他们在突尼斯以及摩洛哥问题上也发生过冲突。意大利之所以加入三国同盟,部分原因是为了找到反法的盟国,它在钢铁、煤炭和人口等方面都落后于法国。劳合·乔治回忆说:“在与意大利人谈判的整个过程中,我发现他们的外交政策很大程度上受妒忌、竞争和怨恨混合而成的一种复杂情感的影响,但更突出的是对法国的惧怕。”对法国来说,这没有什么值得恐惧的(虽然有人关注意大利的出生率),而是谦虚中略带鄙视。
  1918年12月,协约国在伦敦会晤之后,奥兰多和桑理诺与克雷孟梭一起返回巴黎。但据克雷孟梭的助理说,“整个旅途中,我们一次也没见过他们,而且在火车北站他们连一声招呼都不打就消失了,克雷孟梭既惊讶又气愤。”克雷孟梭对桑理诺略怀敬意,但对奥兰多不屑一顾:“对任何人在任何方面都极端地意大利化。”
  由于两国争夺在中欧的影响力,奥匈帝国的灭亡为他们开辟了新的竞争领域。在亚得里亚海,法国人一面与南斯拉夫结好,一面与意大利保持良好关系。一位法国外交部长写道:“我对亚得里亚海问题厌恶至极,但我们仍然不应该抛弃南斯拉夫人。他们和其他人一样不理智,但他们很弱小。他们在罗马显得多愚蠢啊!”令奥兰多生气的是,一天,克雷孟梭疲惫地说:“上帝啊,上帝啊,意大利还是南斯拉夫?白肤碧眼金发的人还是浅黑肤色的?”1919年4月,克雷孟梭坚定地选择了浅黑肤色的。他对意大利人没有在萨尔问题以及审判德国战争罪问题上支持法国而耿耿于怀。他想当然地以为他还有操纵的余地,意大利终究不得不与法国保持友好。
  怀疑盟国,敌视南斯拉夫,受困于联盟(该联盟不敢解散,害怕由此使政府倒台)的奥兰多和桑理诺继续挣扎着前进。就像一颗导火线燃烧缓慢的炸弹,意大利的官方备忘录于2月7日提交和会。这是一个披着新外交外衣的有趣的文件,虽然很少提及《伦敦条约》,但经常原封不动地重复它的条款。开头写道:“意大利的要求反映了正义、公正和节制,这些都符合威尔逊总统的原则,因此所有人都应该予以承认和批准。意大利的要求几乎完全建立在自决原则的基础上,当然是对意大利人来说;他们索要其他民族居住的地区也完全是为了国界安全。”
  令本国殖民主义者沮丧的是,奥兰多和桑理诺聚焦在欧洲。意大利殖民部热情地投身于准备宏大的计划,尤其是针对非洲的计划。对意大利民族主义者来说,1896年阿杜瓦战败的耻辱只能通过征服来洗刷。殖民部长加斯帕·科洛西摩督促其政府,英法不得插手,而且要允许意大利独自对付埃塞俄比亚。此外,为了巩固意大利对从红海和印度洋到埃塞俄比亚的路径的控制,英国应该把它拥有的索马里领土以及肯尼亚东北部地区转交给意大利;法国应该放弃其占领的少量索马里领土以及从吉布提港口到亚的斯亚贝巴的铁路。科洛西摩还梦想着扩大利比亚:获得英国统治下的埃及和法国拥有的领土,另外,如果葡萄牙殖民地乞求的话,还可以再加上安哥拉。战争结束前夕,科洛西摩向鲍尔弗和豪斯发出一份列有这些目标的备忘录。该文件经过精心措辞,使之听上去更符合威尔逊的原则,但实际上只给人留下意大利贪得无厌的印象。
  

意大利退出(5)
奥兰多和桑理诺不准备在巴黎过多地提及非洲问题,英法也不可能给予重视。他们未征求意大利的意见就瓜分了德国殖民地,至于交还意大利领土,两国都表示只要另一方这么做,自己也很愿意照做。结果,什么都没有发生,意大利人的梦想再次破灭。后来,墨索里尼有效地利用了这一点。
  在欧洲,意大利提出的惟一容易解决的要求是索要勃伦纳山口以南的奥匈帝国的部分领土、南蒂罗尔及其南方的特伦蒂诺。基本上是意大利语区的特伦蒂诺不是问题,但蒂罗尔绝大多数是德国人。蒂罗尔人反对分割有着悠久自治传统的省份,奥地利新政府表示支持:“迄今为止,除了瑞士,蒂罗尔是自由和抵制外来主宰的中心。”意大利人声称意大利只有控制勃伦纳山口地区才会安全,“南部任何其他边界只会是代价高昂的人工切断手术,与和会应该遵循的原则相悖。”也许是为了向意大利人表明他的理智,威尔逊在和会召开前就告诉他们,他不反对变动意大利北部边界,其他调停人也默许。据豪斯说,劳合·乔治有点担心蒂罗尔,因为他曾去过那里度假,是他比较了解的少数欧洲大陆地区之一。威尔逊后来很后悔把多达250,000的讲德语的蒂罗尔人交由意大利统治。他们的确很后悔,特别是1922年,法西斯决定把他们改造成意大利人之后,一夜之间,学校、政府全部使用意大利语;孩子的名字不得“冒犯意大利人的感情”。直到20世纪70年代,意大利和欧洲发生剧变之后,蒂罗尔人才重获自治权。
  威尔逊准备接受德国对蒂罗尔人的不公待遇,却拒绝意大利人提出的与南斯拉夫意见相冲突的要求。除城市以外,亚得里亚海东岸的人口基本上都是斯拉夫人:约750,000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塞尔维亚人和波斯尼亚人。然而,意大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