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置信:殷商与腓尼基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难以置信:殷商与腓尼基人-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误解,或者说,这一事实对于我们的常识造成了一种难以置信的冲击。
  千百年来对于中国人来说,我们似乎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在上个世纪下半叶的几十年里,普通中国人是根本不可能看到一个外国人的,在1970年代中国人在现实里看到一个西方人或非洲人会奇怪地犹如看到外星人一般——这在生活体验上让中国人认为全球“交流”是困难的,实际上这是个错觉。中国人上个世纪与外部的隔绝是行政指令造成的,并非真正的自然地理上的困难所致。在1万多年前,一个中国老丈夫竟然可能娶了一个生活在北极的爱斯基摩人与一个生活在澳洲的美拉尼西亚人为妻 ,这是多么不可思义!
  不过,假如我们依据这个人类学结论认为他们一家三口跋山涉水才走到一起也是荒诞的,很可能今天生活在美拉尼西亚地区的人们一直就分布在中国的东南,而今天生活在北极的爱斯基摩人不过是一群一直追逐着冰川生活的人们,所以在那个时代他们恰好部分人遗留在北京附近地区。从这个小家庭的神奇结合情况,最能说明那个时代的变迁与不可思义。
  上海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遗传学博士李辉在2005年初《北大中文论坛》发表言论说:“古人类学资料已经证明,在现今中国和邻近诸国,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几个种族与民族的形成中心,如黄河流域的居民属于太平洋蒙古人种东亚族群;山东沿海(大汶口)居民有南蒙古人种向澳大利亚人种过渡的种族特征;甘肃境内的居民则表现出与中央亚洲和西伯利亚东南部相联系的大陆蒙古人种的特征,但也可能与欧罗巴人种群体有过接触等等。但总的说来,华北与中原的远古部落(很可能说一种原始汉藏语系的语言)与长江流域和南方的侗台语各族、南亚语系各族、南岛语系各族的蒙古人种-澳大利亚人种(Mongoloid…Australoid hybrid forms)的祖先有比较密切的关系。”
  这样说来,似乎魏敦瑞的结论还是更为可信。
  另外一位甘肃的考古工作者,综合一些新闻消息,在2005年初在《苏三客厅》BBS发文如下,提出了他个人的一些看法,某些吻合我的推测,某些我还有不同看法,放在这里以供参考:
  我国社会学家提出了两个著名的概念:藏彝走廊和藏缅通道,它们都位于横断山区。根据现在流行的人类非洲起源说,许多人认为曾有一批晚期智人(距今不超过10万年)通过藏缅通道和藏彝走廊进入中原,最后演化为华夏族 。
  中国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主任陈竺院士公布:中国科学家首次采用能覆盖绝大多数基因染色体的微卫星标志,对遍布全中国的28个群体,作采样分析;初步证据提示:今天东亚人群源出非洲;中国南北两大支,可能是先到了南方,再移到北方,并可能是发生在3~5万年前的事 。
  

从化石断裂代带说起(3)
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金力、卢大儒等利用Y染色体上的SNP为遗传标记,为东亚人群非洲起源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研究发现,北方人群的Y染色体比较单一,是南方群体的一个亚群,故东亚人群最早的迁移路线是从南到北。    
  通过对汉藏语系代表民族Y—SNP分析,发现该语系的各民族具有共同的起源,其祖先可能是3万年前由南方迁徙并定居在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氐羌氏族。   
  约6000年前,氐羌氏族的一支通过臧彝走廊向西南迁徙进入喜马拉雅地区,并产生了汉语语族和藏缅语族的分化,藏族而后同来自中亚的古老人群融合,形成在Y染色体包括东亚和中亚两个人群特点的多起源组合。
  该位先生的私人看法为:
  根据晚期智人的年代,我们可大约得知这些原始人的迁移路线:云南丽江人(距今约5万年)——广西柳江人(距今约4万多年)——四川资阳人(距今约万年)——甘肃武山人(距今约万年)——内蒙河套人(距今约万年)——北京山顶洞人(距今约2万年),这与遗传学的结论类似。 
  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距今8000年前,迁到我国各地的晚期智人开始了新石器时代革命,他们从洞穴里走出,开始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制造陶器,并产生了最初的艺术作品。
  不过,考古学并不支持中华文化“西来说”。比如,在8000年前的几个文明源头中,最靠西的要数大地湾遗址了,但大地湾原始人从人种上来说是从我国南方迁来的,大地湾文化的演进也经历了从粗到精的过程,虽然其演进过程不能完全排除西方的影响,但其文化的本土性是可以肯定的。
  我认为这位先生所说的“考古学并不支持西来说”与大多数人犯了同样的一个逻辑问题,实际上他们只能证明中华地区确实有“从粗到细”的演进,但问题恰恰就出现在“不能完全排除西方的影响”这一点没有得到重视。尤其是,各个时期有各个时期不同的影响力量以及方式,这是需要仔细研究区别对待的,不能一概而论。即便证明了石器时代,但“三代”时期如何却是必须另外证明的一个阶段。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海平面的波动
与今天衔接紧密的1万多年前,冰期结束。“当时的地形与今天的有着相当的差别。在以后的几千年间(实质上是整个史前史和中国农业的早期历史),尽管其间存在着波动,但气候是更温暖而湿润”。
  这个波动引起的与今天的差别非常之大,大到一般人无法想象。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是,今天80%的中国人可能居住在当时的大海与湖泊里,而华北地区的气候很可能接近于今天的南方或印度一带,因为那里大象频繁出没。一个学者经常使用的比喻是,今天的黄河流域气候相当于今天的长江流域。
  “在温度最高的时期,华北东部平原高度突降的部分被水淹没,其它的部分则成沼泽;山东实质上成了孤岛,水和沼泽将其与华北西部高原隔开;黄河在如今的豫中地区流入东海;沿海平原和沼泽以及黄河中游流域被森林所覆盖;长江中游流域的湖泊比现在的大,沿长江口海岸被水淹没。”
  “对东海岸边大陆架和内地沿旧海岸线的古代海洋软体动物遗存所作的研究已揭示出更新世后期海陆变迁的循环过程,据有人估计,在距今4万至3万年间(大理冰期时),海平面比现在低约70…80米。在距今24000…22000年间,海平面上升了挺多,仍比现在底30…40米,但在距今18000…15000年间的末叶,海平面又退至比现在低110米。随着全新世的开始,由于冰块和冰川的溶化,海平面急剧上升,到距今7000年接近于现在的高度,大概在距今6000…5000年年间。在更新世后海侵高峰时,海平面至少比现在还高6…7米。从那以后至少还有三次波动,波动高度在4…5米之间,直到最近200年,此时出现了海退的趋势。”
  这一海平面上下来回波动的结果对于当时的人类有着巨大的影响。“在冰期后的海侵高峰期,华北平原很可能上不存在。当时,华北一带人们居住的主要低地是位于西边高原东部的山丘以及山东高低附近的山丘。用今天的术语来说,当时人们居住的低地位于沿太行山的冀西部分,核心区在河南沿太行山和中条山一线,还包括沿泰山的山东地区及鲁东高地” 。
  进入到“文明时代”,陶器与农业出现,虽然他们两者并不一定是如影相随,大多数的情况看他们是相互伴随产生的;渔猎活动却是农业产生之前人们就一直在从事的活动。
  新石器时期尽管有一些东部平原上的遗址,但是他们的突然消失也变得容易接受了,因为海平面在不断升降起伏。当人们评论说,既然那里不平稳怎么还会居住在那里,要知道这个情形跨越千年,所以一旦有几年看到可以居住的平地人们也会扩散而去,不用说相对的稳定经常是几十年几百年了。
  基于以上的事实,这样一个史前遗址分布是必然的:多在西部高原山区,东部平原比较少见,尤其是在距离较远的时期。旧石器时代末期的遗址分布体现了这个特点,基本上是沿山分布,体现了他们既要依靠海洋生物过活,同时居住在高岗以避水灾。在今天人们喜欢的广阔的平原地区基本上看不到古人类活动的踪迹。或许我们也可以假设,那里曾经是有过人类活动的,但是被洪灾全部掩盖摧毁了。但是西部高原却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他们的文化,因为他们没有受到太多的水灾。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这样的场景:海平面波动期间,不仅中国东部的平原经常消失不见,东亚的文明人主要集中在中国“大斜线”的西北一侧,东南亚的许多岛屿不见了。假如行走海路,不用再穿行马六甲海峡,从泰国那里的某些低地或许就可以直接穿越过去。印度半岛经常泡在水里只露出几个小岛来,古人们开个独木舟沿着喜马拉雅山南侧划行,这条海上通道可以一直走过两河、顺着伊朗高原的南麓一直到达土耳其!
  假如从印度这里向南,某些时候阿拉伯半岛可能只露出今天也门一带的高山,对面的埃塞俄比亚也有比较安全突出水面的大片地带。从东亚启程的人们从红海穿过,可以直接把独木舟开进地中海。红海与地中海在海平面比较高的时候是连通的,西奈半岛的一部分被淹在水里。欧洲曾经一片泽国,只有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的高山作为岛屿凸出在海面,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可以在这些地区才可以发现密集的古人类活动痕迹的原因所在。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也露在外面,所以有一部分人居留在那里并形成欧洲的爱斯基摩人——就是著名的拉普人 。
  最后,不要忘记由于当时天气温暖,就在今天的西伯里亚一带高原很可能生活着一批文明人,那里有广大而安全的土地,他们在新石器时期南下而影响过东亚的北方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