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天文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通俗天文学-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可是假定我们能把这些圆圈当作丝线圈拿起来,再重新布置一下使它们都以太阳为中心,却不改它们的大小。那些较大的轨道直径就差不多要比较小的加一倍,因此这些圆圈就要占据很宽的空间,如图29所示。奇怪的是它们并不平均分布于全部占有的空间,却集合成清楚分开的几群。这也在图29中显示着,并且又用不同的但更完全的方法在图30中表示着。图30的说明如下:每一行星都在一定的日期内围绕太阳公转一次,它离太阳愈远,这周期便愈长。因为轨道的全圆周是129.6万秒(360度),所以用这数目除以公转周期,得的商数就是表示那颗行星平均每日运行多少角度了。这角度就叫做该行星的“平均运动”(mean motion)。小行星的平均运动约自300秒起到1 100秒以上,度数愈大,公转周期愈短,行星离太阳愈近。
  现在我们画出一道水平线,在旁边标注度数,从300秒到1 200秒,每隔100秒画一格。在每一格中我们把所有平均运动在这以内的小行星都用小点画出来。
  略微考察这幅图,我们就可以分出五群六群来。最外层的约在400秒与460秒之间,离木星也愈近,公转周期也差不多要8年之久。以后是一道宽空隙,直到560秒,我们才又发现10颗行星在540秒与580秒之间。从此以下,行星数愈加增多,但在700秒、750秒、900秒旁却只有很少或简直没有。好了,奇怪的事就在这一点上:这些空隙都是行星运动恰与木星成一简单关系的地方。一颗平均运动为900秒的行星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是木星的1/3,600秒的是1/2,750秒的是2/5。依天体力学定律,凡一颗行星与其他行星有上述的简单关系的会由于互相的作用而逐渐产生大的轨道变化。因此,第一个指出这些空隙的柯克伍德(Kirkwood)就假定这是因为空隙中原有的行星不能永久保持其轨道。但是,奇怪的是在通约数为木星三分之二或相等的地方却不但没有空隙,反而有成群的行星,其中的原因尚不明了,有人给出了统计解释,认为通约数为1/4、2/7、1/3、2/5、3/7、1/2的地方与小行星的径向分布概率的零点相一致。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爱神星
这些小行星中有一颗非常特别,因此我们也要加以特别的注意。1898年以前所知的数百颗小行星都在火星木星轨道之间运行。但那一年的夏天,柏林的威特(Witt)发现了一颗行星在近日点时竟进入了火星轨道的内部——实际已在距地球轨道2 200万千米以内。他替它起名字叫做“爱神星”(Eros)。这颗行星的轨道偏心率又很大,在远日点时又远远逃出了火星的轨道外。此外,这颗行星与火星的两轨道竟如同锁链的两环相结,因此如果轨道都是铁丝的就要连套在一起了。
  这颗行星又由于轨道的倾斜,常脱出了黄道带的范围以外。当1900年接近地球时,它竟跑到北方去了,跑得那样远,在北纬中部都不见它落下地平线,而经过子午圈时也在天顶以北了。它的运动这样特别,无疑是我们不能早早发现它的一个原因。当它在1900~1901年接近地球时,我们曾很仔细地考察了一下这颗爱神星,却发现它的光度每小时都在改变。细心地观察测出这种变光有规则的周期是5小时15分。早先有人就假定这颗星实际上是两颗星互相绕着转。可是更近似的猜测说这颗行星表面上有光明区和黑暗区,它的变光是由于向着我们的半球上明暗区域的变换。2000年小行星探测器NEAR终于接近了爱神星,它发回的照片揭示了谜底——爱神星的亮度变化反映出它是一个40×14×14立方千米的表面起伏不平的柱体。
  对于爱神星以外的小行星,也有人怀疑是由于绕轴自转而生的变光,但至今一切还未确定。
  从科学观点看来,爱神星也是最有趣味的,因为它有时离地球那样近,它的距离就可以测得极其准确,而太阳的距离以及全太阳系的大小由此也可以比用其他任何方法测得更为准确。不幸它的最接近的时候却相隔很久。
  在1900年爱神星离地球只有约4 800万千米。在1931年1月30日它的距离只有约2 600万千米,这比任何曾经接近过地球的行星都更近,虽然它还可以更近320万千米。
  

近地小行星
现在已经发现的数量众多的小行星中,大概1 400多颗是轨道可能与地球轨道相汇的近地小行星,这些小天体的轨道有可能与地球轨道发生交叉,其中500多颗直径约1千米的小行星任何一颗一旦撞击地球,将带来毁灭性威胁。
  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平均几千万年发生一次灭绝人类的撞击,平均每十几万年发生一次危及全球四分之一人口生命的撞击,平均100年发生一次1908年通古斯大爆炸,爆炸当量相当于500到1 000颗广岛原子弹。幸好月亮和木星都是地球的天然保护伞,它们阻止了许多小行星小天体接近地球。
  对小行星的防范工作包括建立起空间监测搜索网、努力去寻找尚未发现的近地小天体、测定这些天体的精确运行轨道等方面。面对小行星对地球的可能威胁,美国宇航局制定了一个“太空监视计划”,准备制造一个小行星自动发现器,携带182厘米的反射望远镜,把绝对星等在18等以上的阿波罗型小行星全部找到。
  另外,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在1985年开始实施施密特CCD小行星计划,使用河北省兴隆观测基地60 / 90厘米施密特望远镜对小行星进行巡天观测。1995年开始的“近地小行星追踪计划”由美国GPL和美国空军合作,使用美国空军在夏威夷毛伊岛地面电子光学深空监测站。1996年3月26日,罗马成立了一个“太空防卫基金会”,由各国在近地小行星领域工作的一些知名天文学家组成。这个基金会准备在全球范围内组成专用的望远镜观测网,对近地小行星和彗星进行系统搜寻和监测。
  美国宇航局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在观测和研究小行星的本质方面,是纯铁的多还是石铁混合的多,然后采取对策。一旦发现大约10千米的小天体有可能撞向地球,而且轨道越来越低了,这时候可以采取措施,放置太阳能帆板或大型火箭发动机,人为改变它的轨道,把近地小行星推离原来轨道。
  

木星及其卫星
木星是全太阳系中除了太阳就算第一的“巨人行星”。它确实在外形和质量上都要比所有其他行星合并起来还要大3倍。但与我们星系中央的巨大发光体比起来,还是远不可及的,即使是木星这样的庞然大物,也还不到太阳的千分之一。
  在它的冲时(每年约迟一月——也就是13月一冲),这颗行星很容易在晚间天空认出它的光彩与颜色。它那时是全天上星状物体中除去金星之外(有时候火星也会比它亮)最明亮的一颗,它和火星很容易分辨,因为它是白色的。如果我们用一架最小的望远镜,甚至用很好的普通望远镜来看它,就可立刻看出它不是一颗星似的点子,而是很不小的一个球体。我们还可见到有两道类似暗影的带子横在圆面上,这是二百多年前惠更斯注意到并且画出来的。用更大的望远镜看来,这些带状物就化成斑驳陆离的云状物,而且它们永在变化,不仅是每月不同,甚至每夜不同。每夜以及每小时仔细观测它们的情况,就可发觉这颗行星在约9小时55分钟内绕轴自转一次。因此天文学家可以在一夜中看到它的全部表面轮流出现到眼前来。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木星的斑纹,与10年前所看到的已经有了不少的区别。原因是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无意间闯入了木星的势力范围,被木星的引力吸引,并在1994年7月撞上了木星。这一次巨大的撞击大大地改变了木星表面的形象。
  这颗行星有两个特色会立刻引起有望远镜观测者的注意。其中之一是圆面上光度并不平均,渐到边缘光度渐阴暗,光在近边缘处看来并不耀眼,而是柔软地散开了。从这方面说,它的情形与火星及月亮恰成对照。这边上的阴暗通常认为是由于围绕这颗行星的厚密的大气所造成的。
  另一特色是这颗行星的形状——木星并不是正圆形,它的两极较为平扁,如同我们的地球,但远甚于地球。在别的行星上的观测者是很难发现地球与正圆球形之差的。木星的显著的扁率是由于它绕轴自转速度快使它的赤道部分凸起来了。
  木星的可见的表面
  在望远镜中所见的木星状貌同我们大气中所见的云一样多变。那上面常有延长的云层,其形成的原因也显然和我们大气中云层的来历一样——是由于空气的流动。在这些云中间,常可见到白色圆斑。那些云的颜色有时是淡红的,尤其是近赤道的部分。在赤道南和北的纬度中部区域的云是最暗最清楚的。就是这两处的云在小望远镜中呈现两条黑带。
  木星的外观几乎在每一点上都和火星大不相同,最显著的一点就是完全没有固定不变的外貌。火星图可以精确地画出来并且经一代代人的验证,可是要画这样一幅永久的木星图却完全不可能。
  虽然木星表面是这样的不稳定,却还有一些情形是经历了许多年不改的。其中最可注意的就是约在1878年出现于这颗行星南半球的纬度中部的红色大斑点,而现在通常被天文学家称为“大红斑”。这个巨大的斑点在鼎盛时期,长2.5万千米、跨度1.2万千米,足以容纳两个地球,非常容易看到。十年以后它开始消隐,但有时仿佛完全消失了,过些时间又重新明亮起来。这种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