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默热红楼故事新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土默热红楼故事新勘- 第6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对花的“风刀霜剑”不过春秋二季而已,对葬花之人的“相逼”,却在一年中的每一天几乎无时不在,可见问题之严重。“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在黑恶势力的逼迫下,诗人似乎已近绝望境地,既然不能随波逐流,陷于污淖,那么只好以死抗争,保持清白了。
  贾宝玉悼念晴雯的那首《芙蓉诔》,红学家们一致承认明诔丫鬟,实诔小姐,其实就是黛玉死后的祭文。文中说:“花原自怯,岂奈狂飙;柳本多愁,何禁骤雨。”“诼谣蹊诟,出自屏帏,荆棘蓬榛,蔓延户牍。”“高标见妒,闺帏恨比长沙;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故鬼蜮之为灾,岂神灵而亦妒。钳跛奴之口,讨岂从宽;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有的红学家认为这是小儿游戏文字,是毫无道理的。作者这里用这么激愤伤感的严肃文字,表达的岂能是儿戏心理?
  诔文中有“闺闱恨比长沙,巾帼惨于羽野”的字样!何谓“长沙”?就是汉朝的贾谊,为了王朝的统一,含恨死于吴楚七王之乱!什么是“羽野”?就是大禹的父亲鲧,因在天下治水的重大问题上刚直自命,被舜殛于羽山。这两个题目太重大了,《红楼梦》中不仅晴雯当不起,就连林黛玉也当不起《芙蓉诔》,如果不是为国为民为天下冤死的仁人志士,无论如何是当不起这样的比方的。
  文中的“狂飙”、“骤雨”、“诼谣”、“荆棘”等,其实都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最好注脚。文中的“闺帏之恨”、“巾帼之惨”,应是书中第一女主人公的真实遭遇!《红楼梦》中的黛玉,虽然也不时遭到一些背后的流言蜚语,但要说有人存心迫害她,还谈不上。林黛玉之死,实际上是性格的悲剧,并非被什么人迫害致死。林黛玉心中之恨,是有情人难成眷属之恨,并非对什么人咬牙切齿之恨。因此,《红楼梦》的这些近乎不情的描写,背后必然有重大隐情。
  二、作品修改后误用了原诗
  洪昇创作《红楼梦》前后经历了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青年时期,生活锦衣玉食,“遗民”思想严重,抱着悼念前朝的思想,收集南明时期的事迹,以“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爱情故事为题材,创作了早期的《红楼梦》。中年以后,由于家庭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个人也“一事无成,半生潦倒”,更由于心爱的“蕉园姐妹们”“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下场,激发了他著书为姐妹们“闺阁昭传”的决心,所以把早期《红楼梦》的生活原型,由“秦淮八艳”抽换成“西陵十二钗”,把妓女的爱情改写成富室闺阁中的感情纠葛。
  

《情僧录》系统:木石盟、金玉缘(6)
作品虽然改写了,原作中的“三角恋爱”格局也发生了变化,由一女两男变成了两女一男,使书中的贾宝玉既是“美玉无瑕”,又居住“绛云楼”;而两个女主角由于都是从柳如是幻化而来,于是就有了后人关于“钗黛合一”的推测。
  《红楼梦》重新构写后,作者舍不得原作中已经写就的诗词曲赋,于是又照搬到新《红楼梦》中来,这就造成了小林黛玉口吟《葬花词》、《桃花行》,小贾宝玉口唱《红豆曲》的“不相称”问题。那首《芙蓉诔》,本来是诔柳如是的,所以出现了“恨比长沙”、“惨于羽野”的典故;《红楼梦》改写后,作者没有把这篇诔文给林黛玉,而是给了她的替身晴雯,因此才出现了把屈死的丫鬟,比喻为贾谊和鲧的不伦不类悼词。
  “茜纱帐下,我本无缘;黄土垅中,卿何薄命?”本来是表现南明时期秦淮名妓柳如是的诗句。柳如是虽然是卑贱的妓女,但确实位卑未敢忘忧国。南明小朝廷覆亡时,她劝时任礼部尚书的丈夫钱谦益自杀殉国,钱谦益不肯,托辞怕水凉,她急怒之下,自己奋身投水,由于抢救及时,方未殒命。
  其后,她又一力鼓动丈夫投身反清复明的军事活动,与丈夫居住在临海的芙蓉庄中,策应海上抗清武装,并策划了东南沿海与西南桂王武装在长江会师的重大军事计划。她曾把自己一生积蓄的全部首饰捐献出来,武装抗清的“八百罗汉军”,还曾经亲自到崇明岛去慰劳义军。
  柳如是最后上吊自杀了,她自杀的直接原因,是丈夫死后发生了家难,为了维护家族的利益,勇敢地死了。其实,她自杀的原因远不止这样简单,更大程度上是因为各路抗清力量相继失败,抗清义士相继殉国,情人陈子龙投水了,丈夫钱谦益病死了,朋友张煌言就义了,海上“娘子军”全体战死了,此时的她,已经了无生趣,一死是最好的归宿。
  柳如是自杀后,当时的文人写了很多诔文,吊唁这位乱世奇女子。这些诔文中,不乏把她比喻为忧国忧民的长沙贾太傅和羽野之鲧的。柳如是生前以“芙蓉”为号,又居住在“芙蓉庄”,《红楼梦》中的“芙蓉诔”,本来就是诔这个忧国忧民的末世奇女子的,诔文中表达的是她内心的恨,内心的忧,同长沙的贾谊,羽野的鲧去类比,这位“芙蓉”是否当得起呢?相信读者自有公论。
  第三节    作者为什么激烈反对“混账话”
  《红楼梦》确实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其中反映了一些深刻的社会思想,这一点谁都不会怀疑。但问题是,《红楼梦》的思想确实那么先进么?《红楼梦》的思想是哪个时代、哪个社会阶段的反映?一句话,《红楼梦》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先进的或落后的思想,都是当时社会思潮的凝聚和折射,孔夫子创造不出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也创造不出邓小平理论。同理,《红楼梦》的思想,也必然是产生她的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思想折射,这种思想是否先进,必须把它还原到当时的社会去比较判断。
  《红楼梦》产生的时代,是在康熙中期,她的作者,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戏剧家、诗人洪昇。《红楼梦》反映的思想,就是明末清初江南知识分子的普遍思想,也是洪昇个人独特思想经历的再现,是当时社会思想共性与作者个人思想个性的辨证统一。
  一、仕途经济观念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热心读那些杂书,不肯作举业文章,说“除明明德外无书”,把四书以外的书籍都烧了(大概没烧小说剧本,只把程朱王陆的解释孔孟之道的书烧了),见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楹联,便不肯在屋中睡觉;把官场之人,统统骂为“禄蠹”、“国贼”,贾雨村那样的大官僚来访,他拒绝陪着说话;谁要劝他为求取功名读书,就和谁翻脸,袭人、宝钗、湘云因为这个,都被他立刻翻脸呵斥过,惟独黛玉不说这些“混账话”,所以被他视为知己。从这些描写看,《红楼梦》作者一定是个反对仕途经济的人,这也是他具有异端思想的铁证。
  且慢,这样下结论未免太早。《红楼梦》中以上的描写确实是事实,但书中还有另一面的描写,也是绝对不能忽略的。《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感叹,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独留一块顽石未用,遗弃在大荒山青埂峰,石头上的字迹还有“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的诗句。什么是“补天”?在封建社会,走仕途经济道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就是“补天”!那些自负甚高的学生举子,往往都以“补天手”自命。由此可见,《红楼梦》作者不仅不反对走仕途经济道路,还为没有走上这条道路而深深苦恼呢。
  

《情僧录》系统:木石盟、金玉缘(7)
问题还不止于此,《红楼梦》作者还很有可能参与追求过功名,似乎因某种原因跌了“筋斗”,终于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红楼梦》书中对此充满了自怜、自怨、自叹、自悔的描写。书中贾宝玉一出场,作者就给了他一首充满这种情绪的《西江月》,说这个人是“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红楼梦》作者年轻时一定是个纨绔子弟,确实有过拒绝追求功名的经历;后来追求功名时,却“经历了一场梦幻”,对朝廷不用自己耿耿于怀,心存怨怼;在经历了富贵与贫穷巨大反差的生活后,晚年非常追悔自己年轻时“潦倒不通世物,愚顽怕读文章”的“偏僻乖张”行为。
  以上分析,就是给洪昇画了一张惟妙惟肖的“自画像”!洪昇年轻时,家庭生活优裕,整天“耽搁花笺彩纸”,写下了大量的香艳诗词,醉心于创作言情套曲,就是不肯用心读孔孟之道,无意追求功名。这里面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清初刚刚经历了改朝换代的社会大动荡,江南知识分子中普遍存在拒绝与新朝合作的情绪,宁愿削发为僧遁迹空门也不肯出门当官,把热中功名利禄的人,斥骂为“禄蠹”、“国贼”。洪昇的老师沈谦、毛先舒、陆繁等,都是这种民族情绪强烈的著名文人,受他们影响,洪昇青少年时产生反对仕途经济的思想,是必然的。
  但是,洪家这个明朝的“百年望族”,在改朝换代后,失去了爵禄,正是一个死而不僵的“百足之虫”,面临着巨大危机。家族把复兴的希望,完全寄托在洪昇身上,希望他走仕途经济道路,在新王朝中高官厚禄,重振家族雄风。无奈之下,洪昇离开温柔富贵的家庭,来到北京国子监读书,希望从这条道路上求取功名。不幸的是,康熙二十八年,因为“国丧”期间聚演《长生殿》,洪昇被朝廷革去了国子监生功名,终生断绝了洪昇走仕途经济的道路,家族也因此彻底“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红楼梦》是洪昇晚年作品,回忆自己的一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