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鸣生五访汶川纪实录:绝地重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李鸣生五访汶川纪实录:绝地重生-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季就是雨季,而雨季就意味着会发生泥石流,所以对旅游打击非常之大。四是很多村民失去了信心,再也无心建房了。不少人都说,房子肯定是再修不起来了,我也懒得再修了!甚至还有人说,干脆,找个地方把我们移民,从山里移出去算了!

4.信心比黄金还重要(2)
但走访中我了解到,龙池的老百姓很坚强,尽管两次备受摧残,依然不屈不挠,不弃不离。尤其是有一部分人,好像越震越勇、越挫越强似的——他们说,反正老子都是个穷光蛋了,还怕什么!
  我问胡涛,泥石流过后,龙池的老百姓是怎么安置的?胡涛说,现在老百姓临时过渡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选择政府集中安置。这部分人很少,大概是33户、101人;另一种是投亲靠友。这部分有700多人,占80%以上。就是说,在永久性的重建完成之前,他们暂时离开,或投亲靠友,或外出打工,自己养活自己,等重建好后再返回来。因为现在物价这么高,仅靠政府每人一天10块钱、1斤粮的救济,肯定是不够的,他们必须自己出去打工找钱。
  得知临时安置受灾群众的房子离镇政府不远,我执意要去看看。途中,胡涛指着身边的山体对我说,据一些专家讲,这些山体要经过三到六年才会稳定下来。在这三至六年里,山洪、泥石流等很容易发生。但我们现在的想法是,虽然泥石流确实很恐怖,但我们可以打泥石流这张牌,搞点“泥石流遗址”什么的,给我们带来点商机。
  很快,我们来到位于龙溪河边的临时安置点。安置点本来安置了100多人,此刻却冷冷清清,不见一个人影。大概是听见了我们的脚步声,一位大爷和一位大姐从屋里走了出来。我一打听,大爷的一条腿瘫痪了,大姐的一只手骨折了,其他能动的人,全都外出打工了。
  大姐姓杨,57岁,热情,开朗,话多,见了人话更多。杨大姐告诉我说,她家地震前就搞农家乐,农家乐的名字叫“龙溪苑”。可惜地震一来,杨大姐的“龙溪苑”被震垮了,女婿也死在了虹口,一下损失了好几十万!但日子还得过,杨大姐又贷了几十万的款,重建“龙溪苑”,并把全部精力投入其中,就一个想法:再翻一次身,过点好日子。没想到,“狗日的泥石流”一来,又把“龙溪苑”给埋了,损失至少200多万,弄得倾家荡产!
  杨大姐对我说,你不知道,泥石流来的时候,我们好惨哟!石头和洪水,一起往下滚,往下涌;山才垮得凶哟,桥也全被打垮了,比地震还吓人!我们连水都喝不上一口,喝的全是泥巴水,望着天,只有两个眼珠在转。本来,地震后好不容易把路都修好了,啥都恢复了,我们家的“龙溪苑”也刚刚恢复,电通了,水通了,气也通了,啥子都弄好了,没想到狗日的泥石流一来,又被冲了,你说恼火不恼火嘛!那天我家的客人是重庆过来的,是一个70人的旅游团,但一个都没死。当时我一看泥石流来了,包没拿,钱没要,啥子都不顾,穿着拖鞋,带着他们就往山上跑。我的脚都挂得稀烂了,也不管,因为我必须把我的游客救出去!
  我问杨大姐下一步有啥打算,杨大姐说,现在不敢回去,怕还有泥石流。但等国家把河沟理顺了,路弄通了,条件具备了,我还是想回到老地方,重建“龙溪苑”!要是现在就让我们搬出去,咋个生存嘛?没办法,只有慢慢来。
  眼下,杨大姐最牵挂的是女儿。女婿在地震中遇难,女儿成了寡妇。女儿35岁了,一个人带着儿子,在都江堰打工,供儿子上学,自己租房住。杨大姐还惦记的,是她家的猪。她告诉我说,地震前,她自己养了9头猪,地震后还剩下3头,泥石流一来,3头猪全被洪水冲跑了!
  道别时,杨大姐脸上依然挂着笑。我也笑着对杨大姐说,我下次来,就到你的“龙溪苑”住上几天。杨大姐很实在,忙摆了摆手,说不行不行,明年千万别来!我说为什么呀?杨大姐说,起码还要过两三年我的“龙溪苑”才能重新搞起来。我笑了,说,难道你就不怕泥石流再把你的“龙溪苑”给冲跑了?杨大姐发出一阵爽快的笑,笑声很大,像龙溪河哗哗流淌的水。她说,哎呀,大地震都经过了,泥石流也见过了,几次大灾大难我都躲过了,现在还怕什么嘛,什么都不怕了!
  望着杨大姐,我很欣慰,忽然有了一种踏实感。因为从灾区这位最底层的普通村民身上,我不仅看到了坚韧,还看到了信心。在接二连三的沉重的打击面前,一个平凡的生命居然还能如此顽强,如此勇敢,如此开朗,如此乐观——了不起啊!
  我坚信,信心在,明天就在。
  

5.百姓心中有杆秤(1)
在乡村走访中,我常常从老百姓和一些村干部嘴里听到一句话:“共产党好!”
  老百姓说出这句话时,有的是有意识的,有的则是不经意间捎带出来的。但不管是哪种情况,都是从老百姓嘴里说出来的。
  说实话,我开始听到这句话时,总觉着别扭,不习惯,甚至,还有点不好意思。
  为什么?实在是久违了!
  后来听得多了,渐渐习惯了,也开始理解了。因为这句简单朴实、仅有四个字的话,并非空洞抽象,也非阿谀奉承,而是一句有着实实在在的内容而又发自肺腑的大实话。
  在崇州市三郎镇的走访中,这句话我就听得不少。
  崇州的三郎镇是四川省最大的樱花种植基地,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陆续引进日本樱花种植,至今面积已逾5000亩。一家公司以三郎镇茶园村和凤鸣村现有丰富的樱花资源优势为基础,准备投入亿元人民币巨资,打造中国·成都市·崇州樱花品牌。该公司已成功培育了10万余株樱花种苗,修筑了约4公里长的水泥硬化道路,道路两旁种植了多个品种的樱花,并建造了可蓄优质山泉水160吨的水池和风格高雅的休闲山庄。这些生态绿色循环产业,可以解决1000个左右的村民就业。因该区域属于“”大地震重灾区,发展万亩樱花基地,既能阻止水土流失,又可提前防范和减少泥石流,从而起到美化环境、重塑灾后自然风貌的作用。
  在三郎镇的三观村,我还看到了大片大片的绿油油的蔬菜。这大片大片的绿油油的蔬菜,同样是村里与公司合作的结果。把菜地承包给公司来做,既考虑了村民买菜不便的实际困难,又就地解决了部分村民打工的问题。在菜地的旁边,我遇到一位正在锄草的村民,我问他现在日子怎么样?他脱口便道,好哟好哟,现在房子修好了,路也修好了,方便了,日子好过了,共产党好哟!他还告诉我说,他帮公司拔一天草,能挣六七十元呢!
  在三郎镇的凤鸣村,我看到村民的屋前屋后,同样种了大片大片的绿油油的蔬菜。凤鸣村环境优雅,不光有漂亮的新房、宽敞的马路,还有现代化的办公场所和齐全的健身器材。我在凤鸣村采访的第一个对象,是凤鸣村村支部书记王长忠。王长忠一见我,脸上就挂着笑。我说,你这个村不错嘛。王长忠说,主要是党的政策好呀,政策不好,政府不关心,我们咋个都搞不起来。我们村这些新修的房子,至少提前了20年。
  提前20年,怎么讲?我问。
  王长忠说,凤鸣村是2005年由两个村合并而成的,总共878户、2564人。村里有山有坝,山坝结合。我们这儿一个是统规统建,一个是统规自建。凤鸣村这个安置点是统规自建,安置了143户人家。还有一部分是统规统建。当时说统规统建是公司参与,政策性补助,户均20000元,人均给了8000千,还有政策性贷款60000元。但我们这里的老百姓太朴实了,担心把款贷了,以后还不起,所以都不敢贷款。但不贷款,又修不起房子,恼火得很哟!
  原来,凤鸣村地震前是个贫困村。这儿地理位置差,交通条件落后;加之村民文化水平低,缺乏技术,只能靠干力气活、挣点小钱糊口。由于村民的收入普遍很低,所以村里底子薄,穷得丁当响。据说有一次上面来了领导,到了一个村民家,村干部想找一条像样的板登让领导坐一下,都没找着。当时,全村787户村民,只有极少部分村名修起了砖木、砖混结构的楼房,而多数村民家的房子,都是玉米秆做的墙,以至于一到冬天,村干部们便提心吊,坐卧不安:村民烤火取暖时,万一失火,把房子烧了咋办?所以汶川大地震后,大家都不敢贷款。后来市委书记李春城到这儿来了,给村民们做工作,鼓励大家贷款,一定要把房子修起来!最后,95%的老百姓把款贷了,修起了新房子。但漂漂亮亮的房子修起后,今后的生产怎么办?日子怎么办?还有,贷的款怎么还?于是村里引进一家公司,把土地租出去,一亩地给800斤大米,以当年大米的市场价计算,相当于1200块钱。(要是老百姓自己种的话,碰上好天,再加勤劳,一年也就能挣200块钱。)土地租出后,老百姓就出去打工,也可以留在家里给公司打工,包括50到70岁的剩余劳动力,都可以打工。年轻的出远门打工,年长的在家门口打工,比如在地里扯点草什么的,女的40元一天,男的50元一天。同时村里还成立了一个劳务合作社,因为土地租给了公司,公司一天要近十个人做事,劳务合作社就是为公司搭建的一个平台,比如公司今天要多少人打工,明天要多少人出力,由劳务合作社统一安排。由此一来,仅2009年,凤鸣村人均收入就番了一番多,光工资,就挣了这家公司300多万元!但刚开始,老百姓很担心,不信任,不愿意把土地租出去;后来尝到了甜头,才觉得是个好事,反而跑去追着问公司,还要不要土地?

5.百姓心中有杆秤(2)
王长忠告诉我说,凤鸣村的村民刚开始不仅对租用他们土地的公司不相信,对政府也不相信。地震后,凤鸣村房屋严重受损,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