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鸣生五访汶川纪实录:绝地重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李鸣生五访汶川纪实录:绝地重生-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夫为人父者要尽养家之责。金亮同志走了,不能再尽责了,我们成都人民愿代他尽好这份责!王忠林副市长还向徐美英转达了成都市委、市政府的决定:除了为戎金亮重新修建一间新房外,由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为戎金亮患病的岳母免费手术,并邀请戎金亮的小女儿戎慧到成都市最好的中学——第九中学——上学,免去所有费用,同时还邀请戎金亮全家举迁成都定居!
  成都市建委办公室主任告诉我说,9月11日,在成都市建委的安排下,戎金亮的新家由东正公司正式动工。一个多月后,戎金亮面积为130平方米的新家顺利落成,戎金亮的老房子也被修缮一新:老的木门窗换成了铝合金门窗,并使用中空玻璃;屋内墙面全部粉刷一新;客厅铺了地砖;厨房铺了白色瓷砖。考虑到北方天气寒冷,不仅保证了新房通水、通电,同时还为新房特意安装了地暖设备。
  …………
  其实,在灾区抢建板房中,实实在在、埋头苦干、舍身忘我的建设者,何止武文斌、戎金亮两个,而是十个百个,百个千个,数不胜数!他们中,许多人都像武文斌、戎金亮一样,自己没有一个像样的窝,却千里迢迢来到灾区,挥汗如雨,加班加点,甚至舍弃生命,为灾区人民抢建新家。当今中国社会,报纸、电台、广播,天天都在大谈特谈各种“精神”,请问,这样的精神,是什么精神?
  如今,灾区人民虽然告别了板房,但“板房”二字却永远留在了他们的心中。我相信,灾区人民是不会轻易忘记那段“板房日子”的,无论是年迈垂暮的老人,还是新婚燕尔的夫妇;不管是十月怀胎的孕妇,还是震后蹒跚学步的婴儿,当无情的命运将他们安排在了酷热、狭促的板房后,他们便一同吃饭,一同睡觉,一同焦虑,一同忧愁,一同流泪,一同哭诉,夜半三更还要一同逃避随时到来的余震!然而就在板房这个极其特殊的生存空间里,他们的生命犹如乱石中倔强的青草,或废墟上不死的野花,顽强地抵抗着,默默地生长着,不经意间便烙上了一个刻骨铭心、深深难忘的印记:板房!
  

2.我的房子我当家(1)
这次到灾区,我跑得最多的地方是乡镇和村,总共加起来,大概有二三十个。为什么?灾区的乡村,变化最大。
  比如,鹿坪村、宝山村、向荣村、金陵村、三观村、凤鸣村、会元村、阳平村、高原村、龙马村、国坪村、鹿池村、虹口乡集镇新村,等等,都是颇有特色的典型村,与两年前我在灾区看到的相比,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世界——两年前是血迹斑斑的废墟,现在是拔地而起的楼群;或者干脆说,昨天是地狱,今天是天堂。
  从地狱到天堂,当然不易。它离不开政府的关怀,社会的支持,民间的温情,以及信念的坚持,观念的转变,理念的创新。
  我在《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灾后农村住房重建的意见》中,看到这样一段话:
  我市灾后农村住房重建的基本原则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坚持“三化联动”,推动“三个集中”,深化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由此可见,乡村重建,无论规划,还是建设,同样离不开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而且,乡村重建,绝不是外界有些人想象的那样,只要简单地把房子盖起来,就算完事了,而是要转变设计理念,按照科学规划进行重建,力争把灾区打造成中国最美的现代化的乡村。
  成都市规划管理局副局长张佳告诉我说,成都市灾后农村住房重建规划设计大会战,有100多个设计单位参加,从2008年8月中旬开始,至9月下旬结束,历史一月有余。最后,成都市规划局与市建委共同制定了《成都市农村地区规划建设技术导则》,印发至各区(市)县广大农村地区。这个《技术导则》图文并茂,通过通俗易懂的文字、形象生动的图片,明确了选址、建筑布局、建筑环境、公共配套设施等方面的规划设计标准和要求,为农村地区灾后重建的规划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指导。随后,成都市规划局于9月初,又抽调了24名专业技术骨干组成3个工作小组,与彭州市、崇州市政府以及在成都的100多家规划设计单位对接,帮助确定永久安置点位,并对其规划设计方案进行了审查。10月底,规划管理局又拟定了各种实施方案、管理规定和工作标准,并成立了40人组成的督导组,而后奔赴灾区,对农村住房建设规划重建点进行实地踏勘和督导工作;同时对乡镇党委书记、镇长、投资老板、规划、建设部门负责人以及管理人员、督导员、统规统建业主等,集中进行专项培训。
  这当然就不易,当然就很难。
  走访中我发现,鹿坪村的“鹿鸣河畔”,堪称乡村重建的典范。
  据村干部介绍,鹿坪村共有14个村民小组,587户、2299人,土地面积亩,其中农用地面积亩,建设用地面积亩。该村是传统的农业村,粮食作物以玉米、土豆、小麦、水稻等为主,经济作物以生漆、“三木”药材、油桐、竹木等林产品为主,特色产业有食用菌、猕猴桃、莲藕及青蛙养殖等。地震前,鹿坪村人均纯收入元;地震后,鹿坪村9人死亡,98%的房屋完全倒塌,剩下的2%的房屋也成危房,经济损失达亿元,村民们几十年的心血和汗水顷刻间化为乌有。全村需要重建的住房,共有562户、2123人!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2.我的房子我当家(2)
两年多时间要建这么多房,怎么建?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鹿坪村“鹿鸣河畔”的设计过程。
  按灾区有关规定,重建方式确定后,要根据群众意愿形成规划方案。鹿坪村最大的特点,就是拥有千亩荷塘。2008年8月10日,成都市规划管理局委托四川三众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对鹿坪村“鹿鸣荷畔”重建点进行规划设计。按理说,对于曾经设计过动辄数十万平方米城市居民小区的三众设计师们来说,区区几万平方米的农房设计,自然不在话下。所以设计师们很快就凭着一张地形图拿出了鹿坪村“鹿鸣荷畔”的重建设计方案。该设计方案的最大特点,就是所有建筑,环绕着荷塘沿等高线均匀布局,以行列式布局为主,沿路建筑底层,均为商业房。总之,整个设计思路几乎就是按照商业地产的模式设计的。
  设计师们没想到的是,当他们满怀信心地向村民们展示了鹿坪村未来新家园的设计图后,却遭到了村民们无情的否决。因为这个设计图是集中建设三四层高的楼房,将500多户村民“浓缩”在几幢楼房里,整齐划一,完全失去了农家的风情与味道。不少村民说,难道要让我们扛着锄头、抱着猪儿上楼!
  第一个方案被否决后,设计师们又在两天之内拿出了第二个设计方案。第二个设计方案以节约土地为原则,选择地势最平坦的区域布置建筑,形成最为紧凑的行列式布局。此稿虽然融入了显山露水的环境,但基本还是城市住宅区的形式,对于村民们的生计和发展,依然尚欠考虑。
  闭门造车的设计,再次遭到村民的否决。
  这一否决,不仅意味着规划人员没日没夜地加班等于白干,一切还得从头再来;更严重的是,受灾群众住进新家园的时间,有可能会被推迟。
  设计师们紧张了。
  但紧张之后,仍无上策。
  鹿坪村的重建,一时陷入僵局……
  直到这个时候,习惯了城市规划的设计师们才意识到,灾后的乡村规划设计,并不是主观想象的那样,也不是主观想象的那么简单,于是他们开始反思:农民们到底想要什么样的新居?安置点的选择应考虑哪些因素?农民集中居住后,将来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究竟应该怎么考虑?农民们需要的公共配套设施与城里需要的公共配套设施,到底有何不同?
  之后,设计师们又花了两天时间,亲自跑到鹿坪村实地踏勘,体验农村生活,了解村民的实际需求。有的村民们向他们反映说,楼层高,生活不方便;有的村民们向他们反映说,户型设计中没有粮仓、晒场,将来粮食没地方放;有的村民们向他们反映说,不能只想到房子,有了房子住,还得考虑今后的日子怎么过;还有的村民们向他们反映说,房子造价不能太高,高了好看是好看,漂亮是漂亮,但好看不能当饭吃,漂亮不能当衣穿,没有钱,再好看,再漂亮,等于零……
  听了村民们的意见,设计师们深有感触。
  2008年8月16日,成都市李春城书记来到鹿坪村实地考察,被鹿坪村独特优美的生态环境所深深感染——尤其是那罕见的千亩荷塘!他对设计们说,这么好的山水,应该大有文章可做啊!规划是画图纸,但又不仅仅是画图纸,如果设计出来的房子都齐齐整整一个样,村民晚上回家,说不定连自己的家门还找不着呢!
  就在村里一间小小的会议室里,李春城书记和大家凑在一起,一边讲,一边画着草图,轻松愉快地聊了一个多小时。他说,我们不能把城市的小区简单克隆到农村来,灾后住房重建规划,应当与当地的生产发展相结合,与地形地貌、生态环境、文化民俗相协调,这样才能避免千村一面。 电子书 分享网站

2.我的房子我当家(3)
就在这次讨论中,后来所谓的乡村建设的“四性”原则,很快形成。即:产业支撑的发展性;空间布局和建筑形态的多样性;与当地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的相融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共享性。
  李春城书记的思想理念,给设计师们的设计观念带来很大冲击。讨论会结束后,设计师们再次深入田间地头,展开了更为细致的走访调查。最后,又拿出了第三稿设计方案。
  第三稿设计方案将原来的四层楼,改为两层楼;把原来院落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