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之父·高锟自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光纤之父·高锟自传-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要实现光通讯,光源最好是一种可发出若干毫瓦电量的单频装置,可以运作多年,可作内部或外部调制,功率高,可在指定的波长发出辐射,并可让所发出的光束连接两个独立终端,在特定的波长下能长途传送。我必须证明达到这些表现指标完全可能,并且要做出有说服力的实验,以支持我的发现。这可说是任重道远,但只要有毅力,问题总可以解决。
  让我再说说为什么那是发展光通讯的适当时机。当时的社会、商业和科技气候大致如下:
  1。 二次大战后,世界经济日趋繁荣。
  2。 商业发达,货物及资讯流通需求大增。
  3。 半导体、电脑及物料技术日趋进步,先进技术应用日渐普及。
  4。 在致力加速及加强全球讯息传输前线上,电讯是最重要的桥头堡。 txt小说上传分享

Chapter06 探索光纤(4)
5。 社会财富日渐累积,可资助更进取的科技研究。
  6。 冷战的威胁促进激光在通讯用途的研究,激光也可以用作武器。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到,形势的发展,与激光在光通讯用途都直接或间接有关。光通讯如能实现,通讯能力将有一日千里的发展,将世界推向资讯密集的新纪元,这是所有人都乐见的发展。
  1970年我在香港进行短期讲学期间,亲身体会了点到点长程通讯带来的不便。在圣诞节之类的家庭团聚节日里,家人分处五湖四海的家庭,都会透过电话向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问好,这段时间大概集中在十一二个小时之内。我要先打电话到电话公司预约通话时间,而通话只限三分钟。到了指定时刻,我们一家人紧张地守候在电话旁,最后,电话铃声响了。
  “这是你打到伦敦的电话,你有三分钟时间!”
  “孩子们快来,准备跟外婆说几句祝贺的话。圣诞快乐,你们打开了礼物没有?火鸡还在炉里吗?我们今天过得很高兴,快要上床了,伦敦现在下雪吗?”
  “对不起,时间到了!”
  “喂,喂!等等,我还没说再见,孩子们还要讲几句!”
  “对不起,我要截线了。”
  三分钟通话,收费也着实不菲。所以,只有在特别日子或有紧急事情,我们才用长途电话,而且打到海外的电话都要先通过接线生,私隐有没有保障也说不定。
  卡博维克博士是波兰裔人,移居英国后,主管毫米波传送系统的研究工作。与他初次私下会面时,对他颇有点敬畏。他向我解释环形波导管的基础原理和好处,差点把我的光通讯热泼熄,转而投向环形波导管的怀抱。但他叫我自行决定研究项目,打通与微波相关的领域。
  “不要着急,一个月后,再和我谈谈你的意念。”他总结说。
  我坐到办公桌前,对着偌大而空荡荡的一张桌子出神。
  “事情的发展倒和我预期的不一样,我坐在一个空房间里,对着一张空桌子,我的脑袋里也空空如也。”
  一位上了年纪,有点秃头的先生来到房间,轻声温柔地说:“你一定是查理斯(我的英文名字是Charles),我也是查理斯,查理斯·伊格斯菲特(Charles Eaglesfield),我正在进行光通讯计划的研究工作,和你共用这个办公室,我们肯定能合作愉快。” 他的话令我绷紧的心情顿时轻松下来。
  “伊格斯菲特先生,很高兴认识你,我初来乍到,什么也不懂,不知道应怎样开始。”我说。
  “你先安顿下来,我会告诉你我的讯息传送计划。约翰·列杜里斯正在开发一种光源,他是替亚历·里夫斯(Dr。 Alec Reeves)工作的,里夫斯以发明脉冲编码调制而出名,是光通讯计划的最高负责人。”
  能加入一个富有创意的实验室,令我大感兴奋。只是听到里夫斯的大名,已令我充满跃跃欲试的热情,希望能有一番作为。里夫斯是将电磁波化为一连串开关脉冲的发明人,而脉冲编码调制的发明,将通讯带进数码世纪。里夫斯在1936年的这项发明,将连续不断的电波化为开/关的脉冲讯号,不但证明了申农(C。 Shannon)的脉冲变换定理及其与连续波最高频率组合的关系,还解决了噪音的问题。当时,晶体管仍未发明,更不要说集成电路了,里夫斯的发明还未能派上实际的用途。稍后,等到集成电路发明后,将模拟讯号转为数码讯号的电路板既可靠而生产成本也合理,脉冲编码调制在通讯上的利用才能实现。

Chapter06 探索光纤(5)
伊格斯菲特正就反射管进行研究,此外我还见过不少人,了解过他们的工作。其中包括约翰·列杜里斯(John Lytollis),他的中空负极光源管可发出集中而十分光亮的光线,其最终目标,是在圆管形结构中缔造一个负离子场,高温的负离子可发出强光并可集中在一小点上。
  与此同时,我订立一个计划,研究过模长方形右弯管的设计,希望借此利用光线和光波了解过模波导管的结构。这也是我的博士研究主题。我在伦大的大学学院正式注册,跟随微波之父巴洛教授研究,他是微波理论和实用的杰出先行者,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雷达的发展卓有贡献。他为人和蔼可亲,曾在军事研究所工作,参与发展武器,以协助英国抵抗德国空军的侵袭。
  二次大战初期,德空军对英国发动疯狂空袭,英国空军凭为数不多的*型战机负隅顽抗,举世知名。当英国空军因战机机师阵亡日众而在“不列颠战役”中陷入苦战时,雷达及时派上用场,令战局形势逆转,在多次空战中助以寡敌众的英军取得大捷。有时敌机数目甚至达防卫一方的三倍,地面电达通过电波反射,可以向空防系统预先发警告,并确实探测敌机的数目和机种,令守军可见“机”行事,布阵迎击。巴洛教授不大谈及当日的战绩,只表示那是团队合作的成果,而他不过是后勤力量的一员。以他的学术地位,我相信他的所言属实。他们在地面的努力,与在天空作战的军人其实不遑多让。丘吉尔说:“在人类的战斗史中,从来没有那么多人对那么少人亏欠得那么多。” 他指的是英空军的英勇行为,也许还有意间接表扬在幕后支援前线斗士的人员。
  我的博士研究题目是“类光学波导”,但这个新方法其实隐藏不少困难,也没有确实的解决方案。经过两年努力,总算完成了论文和实验。我发现几何光波的成像与平面波传送相容,但线性或定点光源发出的球体或圆筒形光波却出现不确定的衍射及光波漏失。这可说是个过渡性的研究,对我掌握光波原理大有帮助。
  回想起来,选定研究题目对研究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所定的题目应推动研究生在既有的基础上,加深对尚待解决问题的认识,将研究的前线,推向未知的领域。在我而言,以几何光波原理解释光学现象,以及完全解释在划定空间内的电磁现象,只能在少数情况下做得到,要解决问题尚有其难以逾越的局限。必须通过具体及逻辑正确的模拟,才能建构出系统化的模式。指导教授看来了解我的艰苦研究有一定的创新性和逻辑性,因此把博士学位颁授给我。
  激光的发明和半导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令光通讯不再是纸上谈兵。1963年,我进行了开放空间的氦氖(HeNe)激光传送实验,将激光引导至若干距离外的一点上。由固定的激光发射器发出的光线直射向一段距离外的目标,十分稳定,但为什么从另一点观察,我们却仿佛觉得光在不停闪动,其直径更比原来的光线大了几倍?我们终于明白,那原因很简单,是空气的不同密度扭曲了在大气中传送的激光,在英国,潮湿的天气令大气密度更不一致,光线的闪动也因此更明显。
  我们也做了不少在全球各家研究实验所都在进行的实验。比方说,我们做了共焦镜实验,将一系列焦距相同的凸透镜排列起来,其间距相等于镜片的焦距。这实验要在夜阑人静,空气死寂的时刻进行,但即使如此,每隔100米转移聚焦时,光线仍不能保持在镜片的有效孔径之内。据知贝尔实验所(Bell Labs)曾进一步利用气体镜进行实验,但因在维持气体镜形状的稳定时难以提供足够的介电作用,不得不中止实验。这些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的实验,无非是想找出控制光线长程传送的方法。这些研究必须进行下去,因为环形波导系统也遇上相同的难题,研究成本也很高。铺设波导系统时,只容许十分轻微的弯度,对长程传送是一大障碍。气体镜系统也没有完全被舍弃,因为当时认为这系统对直线的要求仍可以接受。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Chapter06 探索光纤(6)
在标准实验所,研究重心渐转向介电体波导。卡博维克博士看来仍想绕过寻找高透明度波导物料的难题,他建议我就他提出的薄膜波导进行研究。我和一个三人工程师小组便着手测试制造薄膜波导的可行性。
  根据分析,薄膜的厚度应该相等于波长的十分之一,其引导的能量应有百分之九十在薄膜之上或之下的自由空间中传送,其余的百分之十则依附于介电体中。第一项挑战是怎样做出那薄膜。进行过几次实验后,我建议将聚合体溶化在溶液内,然后将这种混合溶液滴在一种流质上。与我们实验室负责聚合体的同事商议过后,我们发觉聚碳酸酯透明度高,也可溶化在挥发性溶液中。混合溶液比水轻,因此我们可以将溶液滴在水上,让水的表面张力舒张溶液,形成一层连续不断的薄膜。这种技术后来称为超薄薄膜技术,常用于制药业。
  薄膜的制造进行得很顺利和成功。我们发觉,薄膜的色泽与其厚度有关,是受光线的反射影响。因薄膜的厚度小于可见光线波长的一半,因此没有色泽。我们制造了不同的框架,用来架起薄膜。最后,我们要机械部门制成一个特别形状的框架,在捡起薄膜时,薄膜会铺张在一块倒转U字形薄片之间,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