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山海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读山海经-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山海经一家与儒家的区别是明显的,一个是神治世,一个是圣人治世,一个是维护神权,一个是维护人(贵族)权。社会的发展却是沿着政权的方向。

  中华史上有一位赫然大物,叫做黄帝。黄帝的又一个名字叫做轩辕。黄帝是谁树起来的?是山海经这一家。轩辕是起源于渭河的著名巫祠。关于春秋百家,据西汉学者有十家。大约是,儒,道,墨,法,医,兵,名,小说,阴阳……山海经独立于十家以外,可以叫做巫家。

  无论是中华史还是世界民族的历史,依据于文字的记载。文字记载的历史能够上溯到距今五千年,更早的始族历史不能清楚知道。二十世纪以后有了考古学,借助考古学的帮助能够对山海经重新认识,这是一部关于始族历史的原始记录,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一部记录始族的文字资料。

  远古中华,这是一块尚未被充分认识的领域,借用一句文学的语言,叫做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再说得具体一点,反映这块领域的山海经几乎无人(至少从书上看不到)解读。今天的中华人都在说,龙的传人,华夏大地,炎黄子孙,等等。谁能说清楚这些祖先的内容?关于古中华的认识停留在二千年前春秋人的高度。当着二十一世纪的中华航船起锚航行的时候,我们中华人航向哪里?历史将告诉我们,沿着历史的方向。而山海经则是中华航船的起锚地。                 

鹊始族
(读者,从这一篇开始,我们读原文,请准备好原本山海经作参照)

  这一篇讲述一支古老的原始氏族人采集迁徙的故事。这篇故事依据这支始族的祭祀辞。讲述始族经历的祭祀辞在今天叫作史诗又叫作祖先歌。

  有一条古河道叫作济水,济水在今天的黄河道上流过。这条济水已经堙没在黄河的河床下面,或者说是黄河道的古名。又有一条水在今天的地图上标记废黄河。废黄河是从黄河分支流向淮水的一道水流。一支叫作鹊的始族在济水和废黄河之间生存着。这块地方叫做古河道。在鹊始族时代,济水和废黄河的地方是大片的水域,对这片水域,鹊人叫做西海。有丽鹿之水流向西海,就是说鹊人生存在在泰山地区,这里是山东丘陵的西坡。

  这是一篇记录鹊始族的史诗。鹊始族在古河道地区生存着,繁育着,使用古老的鹊方言。

  在泰山南50公里,一个叫作大汶口的地方,出土了遗址。这就是著名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大汶口人的时间是在公元前4千年以后。在大汶口人时,黄河海沟已经淤积成了陆地,而在鹊人时期海沟正在淤积。可知鹊人是大汶口人的祖先时期,早了大汶口人不止千年。

  鹊人从招摇这一支分支来到古河道,这一支分支也就将自己的领地叫作招摇。招摇是个没有伤人的野兽,食物又充足的地方,鹊人确实找到了理想的住地。在这块地方,栖息着白耳朵的猴子,凡是有猴子栖息的地方一定没有伤人的凶兽,而且,猴子的食物也是鹊人的食物。

  在招摇这块地方,还有叫做祝余的植物,是一种灌木。祝余的嫩叶可以吃。祝余,又叫诸余,唐以后叫做茱萸。有一首唐诗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可知,祝余在古河道普遍生长。

  还有一种树叫做迷榖,是这个地区通常的树木。穀树是什么树呢?在今天,常见的树有杨柳松柏,在6千年以前是穀树。在今天这种穀树可能在我们身边,只是语言的原因,无法知道是哪一种树。

  鹊人在这里住下来,搭草苫,挖地穴,采嫩叶树果,捡拾小虫子。几百年过去了,鹊人发生了几次的分支,领地不断扩大。

  山东丘陵的古人口有2个来源。1,山西芮城人的后代至少在几十万年里向东迁徙,成为了山东丘陵的土著。2,距今万年大洪水时期从桑干河向南迁徙的东夷人。这部分人口集中在丘陵的北坡和东坡。在今天已经知道,至少距今八千年有村落出现,基本的词语开始形成,古汉语起源于太行人(从磁山到濮阳)。从语言看,鹊人与太行人亲缘,是最早与太行人融合的芮城人后代。

  总之,鹊人在招摇时期组成了村落,能够讲述自己,但是还没有崇拜,是在“辨识环境”的阶段。

  文中说:

  “食之不饥,食之善走,佩之不迷,佩之无瘕疾”,表明鹊人对生活环境有了朦胧的认识。

  招摇……堂庭……猿翼……杻阳……鹊人发生了不少于10次分支。如果始族百年发生一次分支,那么,十次分支就在千年以上。因此可以知道,鹊人在古河道地区生存的时间不少于千年。

  不少于千年的时间,不少于10次的分支。我们的祖先,鹊人一定有很多的事情向后代讲述,而且,每一支分支始族都有自己分支的祖先歌。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一份综合资料。下面作一些词语的解读:

  猿翼山:猿,是猴。翼,是鸟。猿翼山就是猴鸟山。招摇和堂庭是方言的音译词,猿翼是方言意译词。

  腹虫:就是蛇,腹虫是对蛇的翻译。虺:也是蛇(蛇的古汉语方言还有龙)。不长的话出现了这么多同义词,说明了多种语言(方言)发生了融合,说明了在长的时间里多个方言的始族汇合起来。

  经过了千百年的岁月,西海已经淤积成了湿地,成了河网地貌。鹊人的领地扩大了,能够到水边去。但是,对于不常见的龟,虫,蛇,木还是很害怕,巫传达祖先的警告:

  “不可以上。”

  这是原资料的话,不要到有野兽的地方去,不要走出领地。鹊人的话很出乎我们的意料:既然是猴鸟栖息的地方为什么不可以上呢?可知这是鹊人祖先对后代的警告,那时候不是猴鸟迁徙的环境。在千年的时间里,祖先的话流传到猴鸟栖息的时期。杻阳分支不敢深涉水域,他们说旋(玄,黑)龟出没在怪水里。

  鹿蜀:古时有麋鹿,又叫四不象,在水湿地栖息,在今天野生种的麋鹿已经绝迹。“佩之宜子孙”:是说有鹿蜀图案的饰物,只有图案才能是白首,虎文。

  在杻阳出现了向东的流水。黄河从黄土高坡飞流而下,夹带的泥沙淤积在西海里。千年的时间过去了,西海高出了东南土地,西海的水流向了东,也就是今天地图上标记的废黄河。

  两个地区,柢和亶爰,这两个地区多水,无草木,没有了猿。出现了两种新的动物,鯥和类。鯥似今天的蛙,冬眠,类浑身长了浓密的毛,以鯥为食物。鹊人的地区已经出现了大片的陆地,河网的地貌继续缩小,出现了多水,无草木的水塘,湿地。在这样的环境里,蛙是常见的动物,鹊人也去扑捉。

  从第8支分支开始出现怪物:“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如鸡而三首,六足,三翼”,“如狐而九尾”,“如鱼而人面”。怪物是时代的特征,标志进入“动物崇拜”时代。

  就社会的进程讲,动物崇拜要晚于史诗时期。到了始族的晚期,在始族的###上,出现了新的宣讲形式,就是对动物神的表演。这种新的宣讲形式很快代替了对史诗的宣讲。巫宣讲的场所普遍建立起房屋。这房屋就是供始族人崇拜的巫祠。由人打扮起来的动物神形象便是巫祠的图象和塑象的素材。总起来说,怪物的时间不早于公元前四千年,这也是始族史诗结束的时间。山经的记载除了后人的补充和说明而外,原资料全部在公元前四千年以前结束。始族巫不再以“山”的形式“宣讲”,转向了“歌舞表演”的新形式。

  青雘:是染料。染料用来涂饰身体,金玉用来刻制饰物。

  第十山的东海,汸水实际上是今天的废黄河和淮河水域。可知鹊人沿着废黄河向淮河方向迁徙。

  这是一篇史诗,记录了鹊人的分支始族在一,二千年间的迁徙经历。这支始族在泰山的西坡下,与白耳猩猩为伍,随着古河道土地的形成,他们逐渐的走向平地。

  这一篇史诗描绘了古河道地貌变迁的过程,从海沟到河网地貌,后是水湿地,当大片的土地淤积形成的时候,“多水,无草木”,昔时的水湿地形成了日渐缩小的水塘。

  在自然面前,始族人增长着生存能力。他们以祝余为食,采食嫩叶树果,当着在树间行走的时候,学会了以榖树辨识方向。他们走出山坡和树丛,来到水边。鹊人能够对金玉加工作装饰品,用蓝色(或黑色)的染料涂饰赤裸的身体以显示人体美。他们从采集植物食物到扑捉水边的动物,扩大了生存范围,提高了生存质量,在对生存环境的认识上,从辨识环境到对动物的崇拜。这一篇史诗结束于动物崇拜时期。史诗,又叫做古歌,祖先歌,祭祀辞,大多在祭祀仪式上唱,巫唱道:

  我们鹊人的祖先带着族人走过了一山又一山,涉过了一水又一水,这一个个的地方经历了什么事?饿了吃什么?病了用什么医治?在什么地方有金玉,染料?怎样越过多水无草木的地方?我们的祖先受到了什么动物神的保护?我们鹊人发生一次又一次的分支,扩展了大片的领地……

  看,我们不必去想像和补充那些在传唱中丢失的部分,仅就现在的资料已经是连贯的史诗。

  原文

  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榖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sheng),食之善走。丽鹿(加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jia)疾。

  。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多棪(yan)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黄金。

  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