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史上第一"圆满将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郭子仪:史上第一"圆满将军"- 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光弼必居我位。”

  不过王忠嗣还没来及把自己的位子交给李光弼,自己就遭陷害被贬。他的继任者是安禄山的堂兄安思顺,安思顺也认为李光弼不会久居人下,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在一般人看来这是好事儿啊,又娶媳妇还讨好上司,当然注重感情的人也可能推辞,不过李光弼很有性格,竟然怕自己不答应,安思顺会给他小鞋穿,以身体有病的理由跑了。

  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也曾是王忠嗣手下的得意将领,为李光弼说情。不过根据安史之乱时,李光弼仍在朔方,李光弼跑了一圈又回到了安思顺的麾下。

  (老鱼怀疑李光弼怕婚“引疾去”,恐怕也不真实。否则,李光弼可以到歌舒翰帐下,何必再巴巴地跑回来。)

  在安史之乱前,李光弼虽然也有些军功,但表现没有高仙芝、歌舒翰等人突出。是安史之乱,为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让他成为当时唐军中最耀眼的战斗之星。李光弼带兵战斗力,可谓“当世第一”,仅以带兵短时间作战能力说,连郭子仪也有所不及。 。。

第三十一章  宿敌、死对头(2)
李光弼占领常山之后的第二天,他将来的宿敌、死对头史思明就带两万兵马呼啸而来,即将展开的是两人的第一次交锋。也可以说,安史之乱的其中一条主线就是李、史二人的争斗,几乎李光弼每一场大仗,对手都有史思明,反之亦然。

  史思明原名史干,突厥人,是安禄山的发小、铁哥们儿。他和安禄山一样,是从社会最底层的小混混,凭借自己的本领,当上了国家大员,甚至还先后当了回皇帝。

  发迹之前的史干曾经为了躲债,逃入奚族地区,被奚族巡逻兵抓获,要杀掉他。史干就和安禄山一样,很有些小聪明,就欺骗他们说“我是唐朝的和亲使,你如果杀了我,你们的国家就要遭殃。”巡逻兵不敢怠慢,把他送到奚王的牙帐。奚王见了这位莫名其妙的和亲使,畏惧唐王朝的势力,令一百人随史干入朝。

  史干这小子逃过一劫,但还不满足,他还想利用奚王带给自己一场宝贵。就对奚王说:“大王你虽然派了这么多的人入朝,但看他们的才能都不可以见我们的天子。我唐皇帝最喜欢有才能之人,听说大王有一名良将名叫琐高,为何不让他一起入朝!”

  奚王信以为真,就命令琐高与部下的三百人随史干一起入朝。

  快到了平卢的时候,史干先暗中派人对军使裴休子说:“奚王派琐高带领精兵都来了,说是入朝,实际上是想袭击军城,应该早为防备,先下手为强。”

  这群奚兵还不知怎么回事,就无端遭到唐军的诱杀,琐高也被捉。

  幽州节度使张守珪认为打败了奚国有预谋的偷袭,连奚国最著名的将领琐高也被捉住,认为史干功不可没,奏请任命他为果毅,后又升为将军。再后来史干入朝奏事,玄宗与他谈话,十分喜欢他,就赐名为思明。

  天宝初年史思明累功至将军、知平庐军事。有一次入奏时,玄宗和他聊的也很开心,就问起他的年龄,史思明说:“四十矣。”玄宗摸着爱将的背发感慨道:“尔贵在晚,勉之!”,你以后还会更好富贵的,还得努力啊!

  不知史思明是否记住了玄宗的话,后来是很努力,也更加富贵(都当皇帝了)。不过如果宗知道后来的史思明如此富贵法,只怕当时拍背后的手中会不会拿一把刀子。

  安禄山造反之后,留手下头号大将史思明坐镇后方。颜杲卿反后,史思明率大军赶到,三天就下了常山。稍做休息后,又去攻打饶阳。就是他攻打饶阳期间,常山得而复失,被李光弼不费刀兵轻松取下。

  常山的地理位置对于安禄山非常重要,史思明得知常山失守,立即放弃饶阳,昼夜行二百里的争行军,包围常山,开始了与宿敌李光弼的对战。

  李、史二人都是当时名将,指挥作战能力也相差无几,双方你来我往,足足对峙了四十余天,也难分胜负。

  战争的输赢,不仅在于战场双方兵士的多寡,还和后勤保障息息相关,尤其是后勤粮食的供应。当年的官渡之战,正是曹操火烧乌巢,把袁绍的军粮付之一炬,令袁绍军心大乱,才得以以少胜多。诸葛亮在出岐山时,更是数次采用断粮道的方式,打击敌人的士气。

  史思明虽然不比诸葛亮,但断人粮道以屈人之兵的道理还是知道的。尤其是现在李光弼被围在城中,粮草必定有限,于是派重兵断了常山的粮道。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三十二章  屡战屡胜(1)
不出史思明所料,在相持四十余天后,常山城内粮草告急。

  首先不足的是草料,唐军只好喂战马吃草垫子,但草垫子也恐怕供应不足。李光弼无奈之下,派五百辆车到石邑去取草,赶车的人都穿着甲胄,并派弩机手一千人护卫,结成方阵而行,令叛军无法抢夺。

  史思明则命叛军对取草的唐军死缠烂打,唐军费了半天劲,一路之上草料大部被抢走或跑丢,冒着枪林箭雨,大老远的跑一趟,才弄到两束草。

  李光弼首次出师,本想扬眉吐气打个漂亮仗。但没想遇到了这位叛将如此难缠,一时之间被困在常山,又谈何收复河北?

  无奈之下,李光弼只好向郭子仪求援。

  这一段时间,郭子仪也没闲着。

  玄宗在正月初九命郭子仪放弃正在包围的云中郡,回朔方待命。一是准备回攻洛阳,二是防备突厥趁乱入侵。但郭子仪回军之后,整日进行军事整顿,却迟迟不见玄宗的进一步命令。

  郭子仪一直认为,欲破安禄山的叛军,应先夺取河北各郡,切断洛阳与安禄山老窝范阳之间的联系,绝其后方供给线,才能有效地打击叛军前线的有生力量。

  正是基于这种战略思想,郭子仪于是在二月初五,挥军收复了距朔方较近的代州。代州收复后,郭子仪挥大军再奔云中。

  郭子仪何时去的云中,这种有违于玄宗原本命令的军事行动是否得到玄宗的许可,我们无从考究。甚至对郭子仪二次攻云中的记录也非常少,只是在《新唐书,李光弼传》中说李光弼和史思明战常山时,提到一句:“会郭子仪收云中”。

  郭子仪刚刚打下云中郡,就接到李光弼的求援。于是率大军出井陉,四月初九,与李光弼会于常山。

  这时唐、燕两方交战的兵力比较颠倒过来,现在唐军包括番、汉步骑共十余万,对史思明的两万余兵马具有压倒性优势。

  史思明面对重压,并没有逃脱,而是蓄势以待。他这两万兵马,全是从平卢带来的子弟兵,战斗力强悍。所以他才能纵横于河北,三天打下颜杲卿守的常山,又把名将李光弼带的一万多兵压制在城中。不战而溃,不是他史思明的风格。何况,他还有蔡希德的一万援军。

  在史思明的军事生涯中也确实有许多以少胜多的案例,但今天他的对手是大唐最为优秀的两位将军:郭子仪、李光弼。朔方军也不是颜杲卿手下的乌合之众,他们纵然单兵实力比不上平卢兵,但整体实力显而易见要比对手高出许多。

  四月十一日(不知为何,史思明还给了郭子仪两天的休整时间,难道等蔡希德?),郭子仪、李光弼与史思明交战于九门县城南,奇迹没有出现,史思明大败。

  史思明略收拾残众,逃往赵郡。蔡希德则是与史思明分开后,逃奔巨鹿。史思明到达赵郡后,认为赵郡不可守,又带兵奔博陵。

  河北众地官员虽然大多是“墙头草”,但也稍倾向着唐庭一些。当郭子仪出兵井陉后,博陵城官兵即投降了唐军。

  这种降来降去的行为,很难让兵士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史思明到达博陵后,轻松杀入城内。

  安禄山的部队由于造反比较仓促,大多数军官(包括安禄山)有明显的暴发户心态,不太占领区的百姓看成自己的臣民,而是来自大唐的降民。所以横征暴敛、行动残暴,令当地百姓苦不堪言。

  现在唐军反攻风声正紧,于是各地的豪杰起兵反抗。几乎各郡县都有抵抗的军队聚结,多的达二万人,少的也有一万人,各自与叛军战斗。叛军登时陷入人民战当中,焦头烂额。

  等郭子仪、李光弼大军到来,各地方武装自发前来助战。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三十二章  屡战屡胜(2)
郭子仪入河北后,可谓打得顺风顺水。

  赵郡缺少史思明的亲自指挥,城中的官兵没有死战,而是选择了投降。打进赵郡的唐军自然也是高兴无比,进城之后烧杀不敢,抢掠那是少不了的。唐军由原朔方军和临时招募两部分组成,原朔方军长年和外族打仗,抢得越多军功越大,临时招募的则是军纪不严。抢夺战利品甚至是他们奋勇争先打胜仗的主要动力之一。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郭子仪和李光弼深知这打内战和卫国战本质的不同,“人和”非常重要。河北诸郡之所以一直起义者不断,就是因为难忍叛军的欺压。如果唐军也同叛军一样,那么收复河北要困难许多,更不用说在此地补充兵源。

  李光弼让人搬把椅子,就坐在城门口,只要是出城门的官兵,都必须把抢到的东西留下,然后把这些“战利品”统统物归原主。郭子仪本来抓了四千的俘虏,也都释放了。

  唐军的行为,十分得民心,河北地区的拥军情绪高涨,自然有人主动参军,比抢俘虏强多了。

  李光弼趁热打铁,再去攻打博陵。这次没有郭子仪的参与,李光弼兵力不足,打了十天,博陵城没有可被攻下的迹象,加上自身粮食不足,只好退兵。

  赵郡的地理位置没有常山重要,并且对唐军来说,常山靠近井陉,进可攻、退可守。于是郭、李二人带兵退回常山。

  常山丢失的危害,史思明当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