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徒》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迷徒- 第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十二岁后,我一直都在想得失的问题,从得失,到人生,再到生命,再到世界,就如鸦片一般,泥足深陷。我也想过问别人答案,希望有人能作我的指路明灯,结果太失所望。什么样的答案都有,林林总总,五花八门。身边的人都给不了我答案,那我只有自己找答案,我想总会有人思考过这个问题吧,无意间看到叔本华的一本书《爱于人生》,这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我只读了一半,没有全部读完。这个家伙是一个唯意志论的禁欲主义者,我明明知道里面有些东西不对,那个时候却提不出理由来反对,我果断的放弃接受他的思想,因为我知道,那时的我就如一张白纸一般,被涂上什么思想,就是什么思想,而我,一向都要强,不喜欢亦步亦趋。虽然放弃得快,那半本书,让我变成了禁欲主义,(那书花了大量笔墨讲欲望),哲学家的思想太深隧了,太强大了,就算是一套自欺欺人的理论,你也很难找到破绽。感觉上它不一定全对,但就是没能力反驳(那个时候15岁,太弱了)。于是从此以后,再也不看哲学家的书籍。所以就算我的偶像;康德。我也从来没有读过他的一点作品。我一定要自己找到答案,然后去跟他们印证答案!  

  于是我不断问我自己为什么,为什么,去思考,去印证,去争论,直到18岁的时候,接触马列唯物,当时就如拨开云雾见青天一般,觉得他们想的东西,跟我想的非常一致,更比我系统,所以那个时候我的马哲是全年级最好的,让我知道怎么去看待事物。不过到了后来我就觉得他们讲得有点虚,尤其是偶然中有必然,必然中有偶然,矛盾既斗争又统一。看起来相当精辟,仔细去想,却不知所云,我认为这些是‘哲理现象’。于是那个时候我就打算,去完善唯物的基础理论。我思考过矛盾的机制,提出过“矛盾模型”,但总不能完美解释事物的冲突变化,后来的结果,就直接把这两个东东扔掉了,于是我构思了‘天平受力模型’‘蜂巢联系模型’‘事物两面性’,发现不用矛盾的思维方式,照样解释得潇洒,于是正式将“矛盾”“偶然必然”踢出我的脑袋。其实,我估计,老马极有可能也搞不清楚事物为何会在矛盾的对立中体现出统一,于是他生造出来了一个“既对立又统一”。这样,矛盾与统一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同时也可以想像,老马当年思考出“即对立又统一”的理论时,多么的欣喜若狂。而叔本华在看过“辩证法”的时候就冒了两个字:“诡辩!”。后来,我之所以讨厌哲学,也有以上的原因,因为要玩哲学, 

  必需且必须学会一种能力——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就是‘自圆其说’的能力。而思想与哲学的区别也正在此,思想编向于思维,而哲学当然也有思维,但还要做成学问与学术。因为在我看来,哲学不应该是“思考所得+自圆其说”的产物,而应该是“思考所得+水到渠成”的产物。不过很遗憾。如今的哲学就是一个菜市场,浮燥、嘈杂、虚妄,所以我叫它“菜市哲学”,这个时代是“菜市哲学”时代。所以我不与人谈哲学,也不交流哲学。掉身份。于是,我与哲学划清界限,我玩思想,不玩哲学,哲学问题一律不懂,好也罢,孬也罢,都与哲学无关。

  坦白的讲,我很悲哀,失去了太多的东西,高三的时候想这些狗屁的东东,让我头痛的要命,结果只考入了一个三流学校,也没有考到自己喜欢的系,又失去自己喜欢的人。当人生跌入低谷的时候,我脑子里还充斥着这些垃圾问题。我喜欢跟人讨论这些问题,希望从别人的言行当中求得真理,又时不时发表点自己的垃圾的不成熟的理论,让人觉得我这人很生厌,加上什么都大而化之的性格,人缘也差得要死。孤独,自卑,偏激,固执几乎把我推入死地。不过幸好我还有一个优点,聪明。不然,我就是马加爵同志第二。实际上他很可怜,我能完全感受到小马同志的那种自卑又无助,迷茫压抑又无处发泄的孤独,可惜他没有遇到我。我曾讲过,生命的意义要在法律的底线与道德的底线上求,可惜小马同志忽略了道德的约束力,过了界。于是他在烈火中死亡,而我在烈火中永生。

  当我思想大成时(思考出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渴求光明的那一刻),有一种觉得什么都难不倒我的气魄,但感觉到想得太多,有时自己都想不明白想了些什么。于是就想把这些东西整理出来,我并不是要教谁谁要怎么做怎么做。这本书的初衷只是把我的思潮给文字化而已,意思就是我的思想只是我的思想,只是后来思想越来越强大,帮助的人也越来越多,才觉得有必要将这种思潮给传播开来,在修改中才在原文中加进了些指导的语气,希望迷徒们参照我破茧的方法达到自己破茧的目的。同样,丑话讲在后边,前面我讲过思想的缺点,它能让人从复杂变简单,但却不能让简单的人更简单,实际上,玩思想还有另一个弱点,那就是一不小心思想就会变成意识形态,“顽固不化”“守旧”“自以为是”……这一类的词语都是形容这种意识形态的,因此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思想虽然拥有手的功能,但永远不能代替脚! 

  地震后回川,我遇到了一个人,厚黑教主李宗吾,我早就听过这个人,教人做事心要黑,脸要厚的。本来不以为然。不过正好我哥家里有一本《厚黑学》,顺手拿来看,随即翻开了一扇大门,仿佛厚黑教主在门里面等着我。他跟我是一样的人,找不到答案就自己找答案。虽然他与我的出发点完全不同,不过他的相当多的见解,真是深得我心,尤其是我的“以舍之名行取之实”与他的“脸厚心黑假仁义”。我几乎是连续几个通宵,与他论道。他每讲一个理论,我就用我自己的知识去反驳,去印证,去取舍。真是太爽快。这个时候我知道,我摆脱老叔本华的控制了,就算现在让我看他的晚年成名作《人生的智慧》,我也不会像当年看《爱与人生》一样丢盔弃甲。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任何一个人的思想可以左右我的思想了。我可以借鉴,可以交流,却不会被引导了。所以我在书中引用了李宗吾的很多例子,这里向李大宗师这位思想家作出诚挚的敬意。他的思想很强大。不过我也从他的字里行间看到一种偏执与孤独,当然我知道他的问题出在哪。(写到这里,我顺便顺应他老人家人良苦用心,帮他正下名:如果有人对他的作品还停留在‘教人脸厚心黑’的层次上,我劝这人不要读这本书了,因为不配。再者,也可为社会减少一个垃圾的形成。)同时我的眼界很小,所以不可能像文学大家一般旁征博引。文学功底也薄弱如纸。看内容就好,看内容就好。这本书不是文学著作。有时候我会想。要是老韩能帮我完善这本书。那应该是多么的华丽呀――只是想想!不过这也正是本人引以为傲的地方。  

  本书名为《迷徒》,指的是我自己,当然也指的是迷茫的人,清醒的人是不会看到这里的,也提到过所言所思仅为参考,怕带坏一批人——并不是人人都有独立的判断力的,尤其是迷徒。从书中的一些论述也看得出来,长期的独立思考让本人变得有些‘自我’,本书中大概使用了2100个‘我’字,1100个‘我们’。大家别介意,这不是自大,疾习!不过本书有一个优点就是,我很少拿历史人物开涮,书中大多都是本人生活中或者周围发生过的影子,与所有普通人发生过的事也差不了多少,普通的人,普通的事,不普通的思想。本人不太关心前朝旧事(也就是历史),因为里面充满着意识形态!一不小心就被毒害而无所觉,什么明朝那些事儿,清朝那些事儿,元朝那些事儿……而本人一直都认为:哲理在生活之中!想这些狗屁东西也只是为了那最初最强的目的:活且活得更好!实际上还要提醒一下能看到这里的朋友,这本书里的例子虽然都是很小很普通,但是几乎每一个例子都是一个点折射出一个面,相信很多人就能用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例子来代替发生在我身上的例子。这才是这本书的重点。希望大家能把那些事例在现实中的意义给剥离出来,同时带着自己的想法来阅读本书,此可谓读之道也。

  对了,还有一件事,如果能读到这里的人,可能会生成一种错觉,就是我的知识很渊博!实际上我的知识面是很窄的,记得有一次,有一个朋友问我,弗洛依德,知道吗?我说,听过,好像是一个很出名的哲学家。然后的朋友沉默半晌,说,他是心理学家。(多丢人),本人几乎不关心前人到底牛在何处,也不关心历史,甚至是比较流行的明星,我都不认识,最夸张的是,我几乎是不读书的,所以我讲我是反面教材,因为我是完全读不进去书的,思维性质的东西对我来讲是一种折磨,因为我连自己给自己设的问题那时都没想通,哪还有精力想别的事,我钻牛角尖钻得太深了。所以这一点上,大家千万别学我。这里我列举一下我曾读过的作品,以证明我不是谦虚:叔本华的《爱与人生》前半卷,卡西儿《人论》前半卷,《厚黑学》估计有1/5,《苏菲的世界》第一章,霍金《时间简史》看了一点,大概看到黑洞辐射那里,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翻了大概前两页,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拿起来,看不懂,又放下了。其次就是高中的马哲,其余的知识来自学校及电视等媒体。所以真正积累自前人的东西实际上并不多,当然意识形态受影响那是必然的。从一开始,我就没有打算要从古人那里找到破茧之法,因为本人不喜欢脑袋里装着别人的东西,我相信自己的双眼远甚于古人思潮!而之所以要读《爱与人生》,是因为当年我正为‘于儿’的事困扰,被名字吸引而已。所以对于古代的事例以及人性的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